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三位合成營營長話轉型:營裡的參謀帶來“驚喜”

2017年12月20日09:1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位合成營營長話轉型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平時“左膀右臂”,戰時“最強大腦”

  ■某合成二營營長 劉佔國

  平常條件下,合成營參謀能否稱得上是營長的“左膀右臂”?一場武器裝備換季保養活動也許就能檢驗出來。

  我當連長的時候,每年的武器裝備換季保養隻需向上級機關請領所需配件、工具等物品,剩下的依靠連隊自身就能搞定。去年當了合成營營長,看著比以前成倍增多的武器裝備數量和種類,肩上像是扛了一座山。

  營裡的參謀給了我“驚喜”。“驚”的是他們“合”起來的速度、效果驚人﹔“喜”的是,有了他們的全力輔助,整個換季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首席參謀李正果帶領大家一起擬制計劃。每個參謀根據崗位職責細化分工,對下和連隊建立聯系,對上和機關科室協調溝通。

  不過,平時的“左膀右臂”,戰時不一定是“最強大腦”!

  一次紅藍對抗演練,作戰參謀在制訂作戰計劃時,還是依靠上級通報的信息,根本沒有將營內偵察分隊自主偵察的優勢考慮進來。情報參謀獲得的第一手情報資料被束之高閣,結果本來憑借對信息的掌控優勢能夠輕鬆獲勝的一仗,我們卻敗了。

  合得起來就是“最強大腦”,合不起來,還是一盤散沙。知易行難,參謀機構與分隊也欠缺一個“合”字。去年集團軍組織旅戰備拉動,我營負責左翼主攻,一遇到敵情,指揮機構便下令分隊開打,也不注重彈藥分配,仗打到一半就沒彈藥了。雖然戰勤參謀著手進行彈藥前送,但戰機轉瞬即逝。

  瞄准“合成”歷練,開啟“升級”之路

  ■某合成三營營長 孫 森

  從當首席參謀到副營長再到如今的合成營營長,在合成營試點單位摸爬滾打的幾年中,自己收獲不小。其中,對參謀一職感受特別深。

  我任合成營首席參謀不久,旅裡組織季度考核,因對考核的專業不熟悉,自己差點出洋相。在一次座談會上,因對某型無人機的裝備性能數據有誤,我的發言被偵察科長當場叫停,場面無比尷尬。我深深感到,一名優秀的合成營參謀,必須是精通各專業的“多面手”。

  可是,當我下定決心改變這種狀況時,卻有一種雙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覺:想學習專業知識,沒有充裕時間﹔想到訓練場上實操,分不出過多的精力﹔想深入研究戰法,缺乏數據資料……

  如今,旅裡正式按合成營編制運行,參謀人員全部到崗到位。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不能讓他們再走我的老路,能力“升級”計劃在不聲不響中展開。沒有時間,就結合軍官訓練計劃,劃定專門的訓練時間,區分崗位,進行專業知識補習﹔事務性的工作耗費太多精力,就按照每個參謀的職責進行合理分工,讓不值班的參謀騰開手來多跑訓練場﹔沒有數據資料,就將原有資料匯總分類整理,再通過向旅裡請領、求助院校專家等手段建立資料庫。

  我們還採取階段任務劃分和定期總結的方式促進能力提升﹔參照每個人基礎水平,每周給他們設置學習內容,集中講評,每周組織考核。壓擔子,教方法,使他們逐漸練得一身好本領。前不久,首席參謀李家鵬,被評為旅“十佳參謀”,個人能力素質強,完成分內工作得心應手。

  創新組訓模式,把控訓練質量

  ■某合成四營營長 陳國強

  合成營兵種增多、專業增多,給組訓方式帶來了嚴峻挑戰。

  當時我作為試點合成營的首席參謀,主抓訓練。新增專業多,培訓周期長,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的現狀讓我很撓頭。就拿保障連修理班來說,每個人一個專業,各不相同﹔火力連某雷達專業僅有1個人﹔無人機專業也是個位數……細數下來,合成營單專業人數為個位數的專業有十幾個,這給組訓帶來了很大困難。

  經過不斷探索論証,我們逐漸摸索出了“大專業小集中,小專業大融合”的分級組訓模式。如今,我已走上了合成營營長的崗位,深知這幾年探索的艱辛與不易,所以倍加珍惜當下、奮力前行。

  營裡的無人機操作手、衛星通信員等專業,人員少、裝備技術含量高,依靠旅自身力量無法訓練,我們就將人員外派,去院校去廠家學習培訓,效果明顯。上次合成營戰術演練,我方處於劣勢,剛參加完培訓回來的上等兵萬鬆,憑借著熟練的無人機操作技能,偵察到“藍軍”指揮所,我們迅速組織火力打擊,戰局迅速扭轉。

  打勝仗,人才是關鍵。分級組訓模式就是解決人才短缺的有效手段。以合成營支援保障類專業為例,專業性強、分工細,合成營本級無法解決,旅裡就統籌協調,指定相應兵種分隊牽頭進行集中訓練。

  對於人數多、大眾化的專業,連隊教學力量充足,我們就放開手腳由連隊自行組訓。在最近的一次考核中,裝甲步兵三大乘員專業成績優秀率均在80%以上。

  (本組稿件由鄧帥軍、李科、本報記者周遠採訪整理)

(責編:鄢玲淼(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