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遲到”的“伊萬”號登陸艦

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后,俄羅斯海軍11711型大型登陸艦首艦“伊萬·格倫”號近日宣布服役。這是俄羅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建造的第一艘大型登陸艦,也是其在遠洋投送兵力建設方面的最新成就。
俄羅斯原有3艘萬噸級大型坦克登陸艦,其中2艘在上世紀90年代退役,最后1艘在2012年被切割成廢鋼出售。面對急迫的海外用兵壓力,俄羅斯的十多艘4000噸級現役登陸艦顯得勢單力薄。於是俄羅斯一方面從法國訂購了兩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另一方面開始在現役登陸艦基礎上設計建造新艦。后因諸多變故,即將交付的“西北風”遭到禁運,俄羅斯隻好將全部希望寄托在本國新造登陸艦上。
11711型艦由俄羅斯涅瓦設計局設計研制,可運載13輛60噸重的坦克或36輛裝甲運輸車,外加300名登陸隊員,在16節經濟航速下可航行3500海裡,主要用於登陸作戰以及軍事裝備運輸等任務。首艦“伊萬·格倫”號從1998年開始設計,直至2012年才下水,又經過漫長的海試,2017年底才正式加入俄海軍戰斗序列。
近二十年的設計建造歷程,三次修改設計方案,數次推遲服役時間,“伊萬·格倫”號的“遲到”不僅體現在時間表上,更體現在設計思想上。由於缺乏大型登陸艦的設計經驗,該艦5000多噸的排水量並不具備使用登陸艇換乘登陸的能力,更像是在護衛艦基礎上改造而成。“伊萬·格倫”號還保留了相當傳統的艦艏沖灘登陸門作為海上人工港,通過艦載浮橋將涉水能力較弱的戰車從離岸灘較遠的位置送到灘頭陣地。從這一點來看,其作戰方式與二戰時期的搶灘登陸沒有本質區別。
放眼世界,在“伊萬·格倫”號設計建造的同一時期,各國海軍掀起了研制和建造新一代兩棲戰艦的熱潮——美國以最新的“聖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整合其龐大的兩棲艦隊﹔英國建成了“海洋”級兩棲攻擊艦和“海灣”級船塢登陸艦﹔法國打造了“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荷蘭和西班牙聯合設計建造了“鹿特丹”級船塢登陸艦,“由海向陸”的趨勢日漸明顯。
從各國遠洋投送力量發展趨勢來看,大船塢登陸艙加全通甲板成為新“潮流”,“平面登陸”和“空中垂直登陸”相結合的立體登陸作戰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以我國海軍“昆侖山”號船塢登陸艦為例,滿載排水量近2萬噸,船體后段是一個巨型船塢登陸艙,能容納多艘氣墊登陸艇,用於運輸主戰坦克等車輛上岸。可以搭載2-6架運輸直升機用於垂直登陸運輸,也可以搭載武裝攻擊直升機,加強對岸上目標的打擊能力。而剛剛駛抵西太平洋的美國海軍“黃蜂”號兩棲攻擊艦,更是在全通甲板的基礎上,進行了現代化升級改造。“黃蜂”號搭載F-35B隱身戰機后,在保留強大登陸運輸能力的同時,豐富了兩棲兵力作戰樣式。
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大型化、攻防兼顧的多用途兩棲攻擊艦和船塢登陸艦依然是主要的發展趨勢。以美國海軍新型海上基地船“劉易斯·B·普勒”號為代表的新平台,具有低門檻、高性價比等特點,逐漸獲得更多的關注。
平台建造有快慢,思想發展無止境。當前,各海洋強國為維護自身海外利益,愈加重視遠洋投送力量的建設,新思想新理論層出不窮。要想在這場變革中不“遲到”,各海洋強國尤須探索不止。(付三陽 張書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