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逆向工程獲取軍事技術難有突破 關鍵靠自主

2018年05月02日09:21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視覺中國

美英法三國空襲敘利亞后,有兩枚巡航導彈在對敘利亞打擊行動中疑似未能引爆。美聯社近日對敘利亞將“戰斧”導彈交給俄羅斯表現得非常憤慨,要求歸還未爆導彈。盡管有關方面透露這僅僅是“戰斧”導彈,但這兩枚導彈可能包括了增程型“聯合防區外空地導彈”,即JASSM-ER導彈。俄專家表示:“這種防區外精確打擊武器有著相當大的威脅,對這種武器展開研究將會很有意思。”

國防科技大學國防科技戰略研究智庫王群教授表示:“通過拆卸和分析其他國家武器裝備,了解其具體技術、關鍵部件和所用材料,進行逆向工程,破解武器裝備並進行仿制和跟蹤研究,同時尋找反制方式或對己方武器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和提高,是促進本國武器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

軍事技術“暗戰”不曾休止

聯合防區外空地導彈,簡稱“JASSM”,JASSM導彈和增程型JASSM-ER導彈均可在各種天氣條件下進行全天候自主巡航,並具有相同的毀傷能力和隱蔽特性。這是JASSM第一次參加實戰,俄若拿到實物,應該是意外收獲。俄專家表示,研究這些導彈將有助於俄羅斯改進其導彈防御系統,以及電子戰系統。

王群指出:“通過類似的方式獲得和破解軍事技術並不是落后國家的專利。蘇聯前期的部分核武器制造技術據稱就是從美國竊取而來。而美國等西方國家也經常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蘇聯軍事技術。”

上世紀70年代,飛行員別連科駕駛蘇聯最先進的米格-25P戰斗機叛逃日本。當時米格-25是世界上飛行速度最快、飛行高度最高的截擊戰斗機,其一度是美國人最恐懼的東西之一。最終的結果是美與日完全了解了這種戰機,終結了米格-25的神話。

1991年,美情報部門利用原駐扎民主德國的蘇聯紅軍撤退之機,與德國聯邦情報局聯手實施了代號“長頸鹿”的採購大行動,在這次大採購中,北約軍事專家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唯一一部部署在民主德國的機動戰略導彈預警雷達系統。

逆向工程獲取技術實則不易

“當前了解對方武器裝備、獲取軍事技術的手段可謂是多種多樣。”王群介紹,“最常見的是從第三方獲得或近距離接觸武器裝備。”

2017年,有媒體報道稱盡管與俄羅斯有保密協議,但印度讓美國海軍代表進入了俄羅斯“查克拉”號核潛艇參觀,此事引起俄羅斯軍方震怒。“因為對於專家來說,不要說直接進入裝備內部,就算能近距離觀察,有時也能基本判明一些本來不甚清晰的細節,了解其外形設計和獲取設計靈感。如果能進入裝備內部,必定會造成更多的軍事技術泄秘。”王群說,這種方式往往能對武器裝備的研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武器裝備的研制中一個小小的細節就可能會造成研制過程停滯不前或者裝備性能不達標,但經過這樣的參觀了解,或許可以起到一點即通的作用。“另一種獲取信息的方式是通過搜集武器裝備的殘骸或者是繳獲武器裝備。”他表示。

抓獲本拉登過程中,美軍墜毀了一架先進的隱身直升機,盡管當時海豹六隊的隊員們進行了銷毀處理,但還是留下了一截完整的尾槳供世人研判,相關國家的技術人員從尾翼殘骸、機身碎片上獲得了一些特別有用的信息,比如尾翼的構型、整流罩、隱身材料等。

“當然,逆向仿制也不是誰能都搞的,必須具備一定的工業基礎和技術積累,擁有一支優秀的技術團隊,才有可能獲取想要的軍事技術。敘利亞繳獲美方導彈后不自己研究,而是交給了俄羅斯,實際上就是敘利亞技術水平不夠,缺乏相應的研發體系。”王群指出。

核心技術不能僅靠逆向仿制

“必須承認,通過這種實物的解構,可以獲知對方武器裝備外形結構、使用材料和其他的技術細節,了解對方技術路線,獲取設計靈感,尋找差距等等。”王群說,“當然,也有部分比較復雜的裝備,即便是拿到實物,進行逆向工程,可能也無法對一些關鍵和核心的技術進行破譯。很多東西還是隻能依靠自己長期研發和技術積累及過硬的加工工藝,如航空發動機等。”

比如,材料是很難逆向仿制的。航空發動機的材料成分構成,用現代分析技術或許可以獲取。但同樣的成分比例與制作工藝的不同,都會導致材料性質不同。

“另外,即便可以解構武器裝備的硬件,了解相應的關鍵技術、使用部件,但其中重要的軟件系統,如武器裝備的控制系統軟件,還是無法復制的。在某種程度上,這才是決定武器裝備性能的關鍵因素。不破解安全密碼,沒有數據、沒有源代碼並理解代碼含義,一切都無從談起。因此,很多東西隻能自己開發、試驗。”王群說,“另外,生產國也會在硬件上採取一些‘保護性’手段,一旦被強制拆開,就會破壞硬件完整性。”

有媒體報道稱,俄羅斯交付中國蘇-35戰斗機時,為了防止中國獲取先進技術並進行復制,俄方就在其發動機關鍵部位上“做了特殊處理”。要解構它們不但難度大,還可能將整個發動機破壞掉。王群指出:“不可否認,通過逆向工程獲取軍事技術這種方式,可以獲取靈感,更好地理解設計理念和技術細節、技術路線。但最終想要在軍事技術上取得突破,關鍵還是要立足於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必須要在硬實力上下工夫。”(張 強)

(責編:邱越、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