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保障營,如何保障打得贏

2018年06月26日08:40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火箭軍某導彈旅綜合保障營官兵開展長途機動、油料加注、戰場防護和戰傷救護等演練。王 杰攝

合編:機關的“腿”沒了,戰場制勝的“手”多了

“現在讓我指揮,絕不會再失手。”火箭軍某導彈旅綜合保障營綜合防護連連長王亞壘,對之前的一次演練敗北耿耿於懷。

學步兵指揮專業的他,畢業后一直在該旅警衛偽裝連工作,之前多次在重大演訓任務中負責警戒工作,從未失手。

那次,紅藍對抗,旅指揮所轉移開設。一到現地,王亞壘不禁撓頭:地形復雜,警戒力量以現有兵力肯定不夠。他立刻協調附近的通信、汽車分隊增援。

午夜時分,藍方從東側發動進攻。這在王亞壘的預料之中,嚴密封控之下防線穩固。誰知,藍方聲東擊西,從警戒能力較薄弱的協防交界區域突了進去,指揮所“遭襲”。

演練復盤,王亞壘在深刻檢討的同時,也表達了對警戒編配不合理的看法:戰場態勢一變,保障力量就捉襟見肘,人員臨時混合編組,平時也缺少合練。

對於過去保障中的種種“遺憾”,綜合保障營勤務連連長高欣也感同身受。以前,勤務分隊自身沒有運力保障,部隊進駐演訓場前,一般都是連隊向機關提報需求,機關再指揮汽車連保障。進場后,運輸車歸建,平常臨時使用還需逐級審批。

一次演練接近尾聲,勤務連突然接到命令:將部分物資提前轉移。計劃打亂,麻煩來了。在機關與汽車連之間來回協調,時間耽誤了,物資未能按時完成轉移……

對於以前保障力量編配的各種無奈,作戰保障營營長洪溶駿看得很透:各保障要素分屬機關各部門管理指揮,被稱為“機關的腿”,比如測地、氣象歸偵察科管,運輸歸后勤部門管,修理歸裝備部門管……各部門雖有相應保障預案,但一遇突發情況,跨單位、跨部門來回協調往往耗費時間、貽誤戰機。

那次,該旅千裡機動赴某訓練基地與專業藍軍進行實兵對抗。為解決這一保障短板,旅黨委認真研究后決定:首次編組保障群參加演練,將修理營、勤務連、衛生隊、汽車連、勤務營等十余個保障要素全部合在一起,實行統一調配指揮。

戰幕拉開。作為“秘密武器”,保障群悄然部署於密林深處。不管戰場態勢如何轉換,在旅指揮所統一指揮下,統籌分配保障資源快捷高效,作戰分隊呼喚保障力量支援得心應手。

“盡管是臨時編組,但比起之前需要保障力量卻遲遲不見其蹤影的無奈,這是根本性的變化。”曾擔任過保障群長的通信營教導員吳秀偉感慨。

2017年上半年,隨著部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推進,導彈旅作戰保障營、綜合保障營正式組建,著眼戰場保障需求對保障編制進行整合優化,盡管機關的“腿”沒了,但戰場制勝的“手”多了。

“從分散到集中,人員編在一起不是簡單的做‘加法’。”綜合保障營教導員胡桂和感慨,按新編制第一次點名時,看著眼前的幾百號人,他感到肩上擔子更重了。

從似曾相識到心心相印——

合心:激發“本領恐慌”,學會“同頻共振”

“無時不備!無往不勝!”

轉隸后第一天,綜合保障營綜合防護連排長陳忠集合時,習慣性喊起老連隊的口號。當他發現大家呼喊的都是新營隊的口號時,曾是該旅電子對抗營排長的他頓時意識到,“昨天”已結束,迎接他的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放眼全連,陳忠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以前大都是一樓之隔的戰友,大家不過是從營院這頭搬到另一頭。陌生的是,雖似曾相識,整合在一起才發現,彼此專業上“隔行如隔山”。

指導員崔騰飛介紹,新成立的連隊由電抗分隊和警衛分隊組成,前者老士官多、裝備多,后者年輕人多、裝備少,兩個分隊訓練、管理、作戰模式都不同。

“綜合防護、綜合防護……”究竟什麼叫“綜合”?各要素為什麼要在一起戰斗?不久,官兵們在連隊名字中找到共同答案。連長王亞壘一語中的:無論技防還是人防,都同屬防護,如今兩相結合、互相取長補短是要做的第一道功課。

旅作訓科參謀徐佳,成為該旅綜合保障營首任營長。幾個月來,帶領大家出色完成幾次大的保障任務,但他依然感到如履薄冰:營由多個保障要素組成,涉及10余個專業,如何同心協力鍛造能打勝仗的保障“鐵拳”,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所處崗位不一樣,整編后大家對“合”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合心”二字,是大家共同的追求目標。

前段時間,綜合保障營教導員葛唱恨不得有分身術。從電子對抗營教導員到作戰保障營教導員,再到綜合保障營教導員,改革落編中,他歷經多個崗位調整,且一上任便接到部隊赴高原執行任務的命令。

“大家來自不同單位,此時干部骨干的帶頭示范,對提高凝聚力特別重要。”他一有空便虛心向老士官請教,從基本的專業知識、裝備操作、戰技術性能運用練起,引導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改革,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能力再造!”綜合保障營副營長韓成來到新單位,對自己的短板看得很清楚,要適應指揮要素和綜合保障帶來的新變化,現在不帶頭補課學習,感覺自己這個位子都坐不住。

合心,從相互學習開始。在能力重塑中,從營長、教導員到普通一兵,大家的心在學習中很快融到一起:連隊間的壁壘逐漸打破,立起了“一盤棋”的大保障理念﹔專業間的界限打破了,交叉學習培養了一批一專多能的“多面手”﹔訓戰中的隔閡打破了,全程合訓彼此默契度越來越高,帶動了保障能力提升。

2017年8月,該旅赴西北執行演習發射任務。一次,保障群應急搶修組接到命令:一輛運水車無法啟動,迅速前出進行修理。綜合保障營修理連三級軍士長江合勝帶著戰友聞令出動,車剛開出營門,卻被營長叫了回來,原來運水車駕駛員自己已把車修好了。

這事讓江合勝很欣慰。因為在營隊成立之初,他所在的新調整的修理連,專業被打亂了,不再區分特裝和通裝,實行互學統修,修理的學駕駛,駕駛的學修理。江合勝還作為專業教練員,組織修理分隊集訓,官兵都具備了排障能力,半數以上取得了駕駛証。

正在修訂防護和警戒混編方案的連長王亞壘高興地說,像這種合心合意的新變化今后還會更多。

從單打獨斗到聯合行動——

合力:打一仗進一步,“幸福的煩惱”多起來

去年年終考核成績通報下來,營長洪溶駿喜中有憂。喜的是,官兵個人、單個課目的成績,與以往相比都有提升。憂的是,全營綜合績效因單位新組建難以對比,同類別單位因武器型號、職能任務不同,也難以拿來比較。

“我這算是幸福的煩惱吧,全新保障模式需要全新的考核標准來評估。”作為作戰保障營首任營長,洪溶駿的擔心不無道理。

該營現在既要直接配屬發射分隊伴隨保障,還要隨時前出進行機動支援保障。仗一開打,戰場處處都有保障營的人,戰場保障需求如何第一時間獲取,前出力量保障進程、特情處理等如何動態掌握……作為營指揮員,他感覺有點難以掌控。

對此,該旅領導很樂觀:加強作戰問題研究,仗怎麼打,保障就怎麼練。他們認為,現代戰爭沒有固有式樣,不探索信息化條件下體系作戰制勝機理,保障訓練、保障作戰,都隻能在低層次徘徊。

圍繞勝戰練保障,說起來不難,真正做到不容易。兩個保障營組建以來,官兵逐漸認識到,改革將保障要素進行了集成、組合和優化,但並不意味著能力就會隨之提升,真正融入作戰體系形成合力,顯得尤為重要。

不久前,該旅將各保障群鏈入一體化指揮平台,進行了一次保障對抗演練。置身復雜電磁環境下,熒屏閃爍間,保障力量、保障單元、保障要素融為一體,保障指控與行動交互聯動、有序進行,保障指揮從“語音流”向“信息鏈”轉變,實現對分散機動作戰單元實施精確保障,初步嘗到體系合成的甜頭。

旅保障部戰勤計劃科科長徐再清對記者說,發射單元遭襲,人員傷亡裝備受損,這類需要聯合處置的特情,以往需要參謀分別聯系衛生要素救護、修理要素搶修、作戰要素啟用備份方案,現在一鍵命令下達,一個綜合處置分隊就可將問題很快解決,這就是體系融合形成的高效保障力、戰斗力。

“網絡高效運行,離不開各類協議。體系融合,首先需要各類制度支撐。”自保障營籌備到成立,旅黨委機關最先解決的是制度規范,想得最多的是計劃統籌,看得最重的是保障研練。

——抓制度。研究制訂有關保障營訓練的制度措施,確保保障營訓練時間、內容、方法、標准、程序等有章可循。

——抓統籌。依據作戰任務或部隊演習課題進行總體設計,確保各保障要素訓練課題符合自身功能定位,訓練進度上相協調、內容上相匹配、場地上互為條件。

——抓研練。打破條塊分割的樹狀編組模式,形成基於“任務定樣式、樣式定能力、能力定編組”精兵合成思路,做到打一仗精確一次兵力、評定一次效果、完善一次方案。

該旅政委曹耀生告訴記者,保障營成立以來,旅黨委通過多次議訓,已修改完善一整套組訓教材教案和應急預案,探索出“接力保障、直達保障、垂直保障、分型保障”等10余套全新保障戰法訓法,為遂行體系融合的作戰使命邁開了堅實一步。(王衛東 宋開國)

(責編:張凌博(實習生)、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