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俄羅斯“匕首”: 制衡美國的大殺器

2018年07月02日10:59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俄羅斯米格-31戰機上挂載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

以南部軍區為基地,“匕首”高超音速導彈2000公裡的射程可以完全覆蓋美俄激烈博弈的敘利亞。

 

  6月下旬,俄羅斯空天軍在哈薩克斯坦北部一處靶場進行了“匕首”高超音速導彈試射,南部軍區米格-31戰機擔負了發射任務。這是今年3月以來,俄羅斯第二次成功實施該導彈的機載發射試驗,在推進俄高超音速武器裝備研發列裝進程的同時,也向外界展示了其在高新軍事技術領域的非核遏制潛力與優勢,有效反制來自西方的戰略威脅。有媒體分析稱,作為俄羅斯新型戰略威懾武器,“匕首”能有效突破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讓其變成“馬其諾防線”。

  有效反制西方戰略威脅

  “匕首”是俄羅斯目前在研的兩型高超音速飛行器之一,俄總統普京曾在3月份的國情咨文中高調展示該款導彈的戰斗效能,引發外界關注。該導彈於2017年12月在南部軍區第4空防集團軍投入戰斗值班,能夠以超過10馬赫的速度進行機動變軌,可根據任務需要搭載核與常規戰斗部,打擊距離2000公裡,精度優於10米。

  根據俄軍方模擬推演結果,1枚“匕首”可突破由20枚以上北約“標准”和“愛國者”系列反導導彈構筑的密集攔截火力網,是為反制美國反導系統量身定制的“撒手锏”武器。俄空天軍司令蘇洛維金表示,“匕首”可有效突破西方國家當前及未來防空反導系統。

  該型導彈具備高超音速、機動變軌和高精度打擊等技術優勢,其搭載平台為米格-31多用途戰斗機,作為“匕首”的標配戰機,南部軍區第4空防集團軍10架該型機已經以雙機接替模式,常態化保持載彈戰斗值班,實現“靈活部署、全時段威懾、隨時待機發射”的戰備狀態。今年3月,俄實施了“匕首”全流程、全要素的試射活動,從指令下達到米格-31載彈出航,直至陣位內遠程精確打擊,對導彈性能及“彈機合一”技術的穩定性進行了檢驗。時隔3個月再次試射“匕首”,俄方表示“再度檢驗並確保了導彈能夠在飛行彈道所有階段實施機動”,為導彈加快研制和列裝奠定基礎。

  分析認為,俄軍頻密組織該款高技術武器的試射活動,高調展示核常兼備的高超音速精確打擊實力,是其對當前安全環境和威脅態勢評估的客觀反映。隨著美國在俄周邊反導體系和兵力兵器部署的深度推進,俄美間軍事領域戰略失衡正面臨風險,在俄新版《軍事學說》和《俄聯邦國家安全戰略》中,均提及發展“能突破任一反導防御體系”的高超音速類“新物理原理武器”,確保在面臨美國“全球快速打擊”突襲時,能實施對等反擊。而從研發和試驗情況看,以“匕首”為代表的多款高超音速武器總體發展進程較為順暢、技術日益成熟、品類漸成體系。

  高超音速武器漸成體系

  俄已在《2018年至2027年國家武器裝備發展綱要》中明確,發展高超音速武器作為非核遏制重要手段,並將此類武器視為保持和擴大軍事戰略優勢的新概念武器。今年以來,俄在該領域武器平台呈現“三位一體”發展趨勢。

  除“匕首”外,另一在研高超音速飛行器代號為“先鋒”,其以“邊界”戰略導彈搭載投放,能以超過20馬赫的速度在大氣層內進行洲際突防,並可在打擊方向和飛行高度上進行多軌機動,具備全航段可控能力,目前已完成部隊試驗並投入量產。

  俄軍還將技術視角轉移到海基平台武器的研制上,防長紹伊古曾表示,海基和空基平台的機動性都讓打擊方式更具選擇性。其中代號“鋯石”的艦載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已完成地面發射試驗,時速可達6.6馬赫,射程在300~400公裡,被譽為“代表了技術上的‘量子’突破”。根據計劃,“鋯石”將在今年裝備“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和“彼得大帝”號導彈巡洋艦。外媒稱,屆時,“鋯石”將作為“玄武岩”“花崗岩”“縞瑪瑙”重型反艦導彈的升級版,其速度優勢將足以確保不被攔截和瞄准。俄軍事評論員霍達連科表示,裝備世界上最快巡航導彈的俄海軍艦艇將主宰海上戰場。

  陸基平台方面,“伊斯坎德爾-M”戰役戰術導彈被視為該類兵器的“變種”﹔除此之外,代號為YU-71的戰略遠程高超音速武器,已實現再入大氣層的穩定性試驗評估,在高空階段達到15馬赫的速度,每秒飛行5公裡,短暫時間高達每秒7公裡,已完成從俄中西部到遠東靶場的快速遠程飛行測試﹔此外,俄在超燃發動機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所設計的“冷”(Kholod)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正推力和加速度的超燃沖壓發動機試驗飛行器,這也為俄軍高超音速武器發展奠定技術基礎。

  分析稱,“匕首”等武器的陸續列裝,將極大豐富俄羅斯戰略戰役打擊體系,特別是核常兼具的特點,讓進攻更具主動性、法理性和靈活性,並憑借其打擊速度方面的優勢,提升俄軍事行動的“認知-決策-行動”速度。可以預期,作為非核遏制技術的產物,其也將成為俄軍投入和發展的重點項目。

  非核遏制技術加速發展

  俄方確認,“匕首”已部署在南部軍區進行戰斗值班。以南部軍區為基地,2000公裡射程可覆蓋中東絕大部分和北非部分國家,以及地中海、紅海和波斯灣大部分水域。加上米格-31本身的作戰半徑,“匕首”打擊范圍還可以進一步擴大。目前,俄羅斯與美國正在圍繞敘利亞、土耳其、伊朗等國展開博弈。考慮到“匕首”導彈較少的數量規模以及較強的突防和機動目標打擊能力,其主要使命任務可能是用來威懾以上地區的大型水面艦艇(如航母)等嚴密設防的高價值移動目標,幫助俄軍塑造中東北非地區軍事安全態勢。有外媒預測,俄方可能在完成“匕首”等武器的部隊試驗后,擇機在敘利亞戰場投入使用,既進行實戰效果評估,又借機擴大影響力和威懾力。

  隨著“匕首”等武器系統逐步形成戰斗力,俄羅斯戰略性武器研發也由核力量為重向非核遏制力量加速轉向發展。在新版《軍事學說》中,俄已明確“非核遏制”概念,指出非核遏制手段將作為戰略遏制的現實手段。防長紹伊古也表示,2021年前將非核戰略力量增加3倍以上,重點研發和列裝包括遠程精確制導、新物理原理和突破性技術的戰略武器。

  今年以來,總統普京等軍政高層密集發聲,在向外界展示非核遏制領域的尖端武器的同時,也顯示出俄在該領域的前瞻性理念和創新性技術。普京在採訪中表示,以人工智能、微電子和生物工程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正在改變未來戰爭,這都將成為俄軍工致力發展非對稱遏制能力的技術支撐。根據俄《2030年前武器裝備與軍事技術發展方向》規劃,在近800項軍事技術研究項目中,以高超音速為代表的高精度打擊技術和武器居於首位。(劉柯貝)

(責編:張凌博(實習生)、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