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水滴日子 浩瀚人生

——追尋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抗災搶險群體的生命印記

2018年09月26日08:53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水滴日子 浩瀚人生

  3位平凡的英雄魂歸大海。然而,有些東西,卻不曾遠去——

  打開辦公室的窗戶,海風就會輕輕吹拂黃群桌前的綠葉﹔“小黑之家”微信群的20多位成員,似乎還在等待群主宋月才的信息閃出﹔姜開斌的床鋪空了,老戰友們醒來時,還會朝那裡看……

  往事並不如煙。點點滴滴,匯聚成層層波瀾,鋪展開他們平凡而又非凡的壯麗人生。

  日復一日,默默無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如果沒有來到這裡,如果沒有這一次挺身而出……

  黃群,還會是那個早上去給家裡人買早點,總跟兒子嘮叨嘮叨學習的老黃。

  宋月才,還會是那個微信群裡留言最多,說話一板一眼的老宋。

  姜開斌,還會是那個每天凌晨5時出門鍛煉,愛騎自行車的老姜。

  然而,台風“溫比亞”突然改變的路徑,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從家鄉走到海邊,從室內走向碼頭,他們走向如此險境——數十米高的巨浪,漫過3層樓高的值班室,拍在后面的山岩上﹔7.5噸重的鏟車被一個浪頭橫向推開,在碼頭上留下2米多長的黑色痕跡……

  暴風雨中留下的影像稍顯模糊,很難分清到底誰是誰,隻能看到他們生命盡頭的無畏身影:拉著纜繩,回固作業……

  熟悉他們的人再也見不到熟悉的他們,卻最先讀懂了他們的“逆行”——

  8月19日晚上9時許,妻子亢群給黃群發微信說:“跟兒子在微信裡聊一下。”黃群回復說:“今晚台風,我去辦公室值班了。”

  20日早上,黃群留給妻子最后一句話:“我得去碼頭了。”

  倚門相望20多年,妻子再也等不到黃群進門就喊“小亢,小亢”了。黃群沒有留下一句正式的遺言,可亢群懂得:“他的事業,就是他的生命。有險情,他肯定會沖上去。”

  只是,亢群不知道怎麼把這個噩耗告訴黃群年過七旬的老母親。幾年前,黃群唯一的妹妹患病離世,體弱多病的老人如何能再次承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

  黃群、宋月才、姜開斌,其實他們沒有誰想過做英雄。試驗平台的工作人員目前有19名,年齡從20多歲到60多歲,幾乎都是拋家舍業。驚濤駭浪中,他們也都做出了同一個抉擇——

  沖上碼頭搶險的高天山回憶說:“得知平台有危險,大伙自發穿上救生衣,第一時間就沖了出去。被浪打過幾次,我都抓住了東西,沒有掉下去。那時沒想過回頭,大家都義無反顧,因為形勢非常危急。”

  看到被巨浪拍落水中的姜開斌失去意識,戰友黃超富牽住繩索,直接從2米多高的碼頭跳入海裡。出水后的黃超富遍體鱗傷,右耳也暫時失聰。

  墜海的規劃處副處長孫遜在浪頭裡忽隱忽現,車隊隊長閻堃一下子扑進海裡,死死抱住孫遜。兩人在浪濤中翻滾,被拖上來時,已經渾身癱軟……

  日復一日,默默無言。赴湯蹈火,一念之間。

  “你們把命抵出去做這件事,這件事有多重要你會解釋嗎?”有人這樣問孫遜。孫遜回答說:“不會解釋,我們也不需要解釋。”

  “不需要你認識我,不需要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大海作和聲,唱的正是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軍工人。

  最后的一念,他們總有牽挂。孫遜說:“如果當時就再見了,最舍不得的還是家裡,但當時也沒辦法了。”

  那天,落水被救的賈凌軍,到七六○研究所工作僅僅一個星期,他說:“落入水中時,最想的是家人,覺得虧欠他們的,還沒報答……”

  黃群最后想起什麼?我們已無法詢問。只是發現在他遺留的一摞工作筆記下,壓著一沓信箋,第一頁上謄抄著余光中的《桂子山問月》:

  “黃鶴樓等黃鶴要幾時才歸來?而我,漢水是第幾滴浪花呢?大江是第幾個浪頭?問頂上的半輪,清輝悠悠……”

  國有重器,以命護之。巨浪滔天,海魂依舊

  國有重器,以命護之。巨浪滔天,海魂依舊。

  記者細數才知道,12人組成的搶險隊伍中,有6人曾經在海軍部隊服役,在試驗平台值班的4人中,同樣也有兩名老兵。

  華年已去,他們依然都像是上戰場的戰士,沖鋒的身影,一如往昔。

  雖然不是軍營,但走在這裡,院區、碼頭,處處可見穿著“海魂衫”的人在忙碌。

  久居大連,他們不曾忘記,作為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戰場,這裡曾有海無防,備受屈辱。這群愛穿“海魂衫”的人,都有一個大國海軍夢。

  1985年,黃群考入當時的華中理工大學,就讀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實習時,他留下了第一次登上軍艦的照片。褪色的照片上,黃群頭戴鋼盔,手扶戰艦,自信的笑容挂在年輕、陽光的臉龐上。

  大學同學黃東回憶說,畢業前夕,黃群得知自己被分配到軍工研究所,迫不及待地去圖書館尋找資料看。“我說你去單位后再看也不遲。他卻說學的多是通科教材,早一點看資料能夠早一點熟悉將來的研究領域。”

  聽聞宋月才犧牲在保護國家某重點試驗平台的一線,老戰友、海軍某部一級軍士長宋良升痛心不已。他記憶猶新:當年宋月才執行一次重要任務返回,組織上原想安排他到上級機關,但宋月才卻堅持要求到一線戰斗部隊去。

  “他不在海上就不踏實。幾個月前我們在一起相聚,當時覺得他的身體大不如前,勸他別干了。他卻說,總得等試驗圓滿完成啊。”

  宋月才和姜開斌同年入伍,在同一支海軍部隊服役。穿著軍裝,他們風雨同舟,並肩戰斗在一起。脫下軍裝,他們又在這個科研院所不期而遇。

  “得知有機會從物價部門回海邊,姜開斌真是好高興哦。”妻子吳春英當時並不忍心他遠走,“我說都是六十歲的人了,這麼個年紀還跑去干什麼?他說是自己選的路,有機會就要走下去。”

  老兵的戰友們最懂得他們為什麼再次走近大海,也懂得他們為什麼沖向風浪。

  宋月才的老部下,如今也在平台工作的孫賀軍說,對於水兵來講,戰艦、裝備就是自己的戰友,當危險來臨的時刻,誰都會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

  “台風警報來了,好幾次看到他頂風冒雨去觀察平台。”孫賀軍8月19日當晚就在碼頭值班室值班,20日凌晨3時,看到宋月才穿著雨衣剛從碼頭巡查回來。

  這個平台,就是老兵的戰艦!

  星辰大海,征程路遠。神聖事業,江山無限

  8月26日上午9時27分,運送黃群骨灰的南航CZ6425航班,降落在武漢天河機場。妻子亢群與兒子黃海智,捧著黃群的骨灰盒與遺像緩緩走出機場,護送至蔡甸玉筍山陵園安葬。

  這一幕,網上直播瀏覽量達到200多萬。無數網友在熒屏前向英雄致敬。

  而在8月24日,黃群追悼會舉行的同一時間,他主持研究的某科研項目順利通過有關部門驗收。

  海濱碼頭上,來往作業的人們依然步履匆忙。悲傷總是短暫的,為了國家重點試驗平台,七六○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又忙碌起來。

  英雄犧牲的消息傳開后,姜開斌的一位戰友輾轉打來電話,表示如果工作需要,他隨時可以前來接替姜開斌的工作。談及工作待遇和風險,這位老兵慨然表示:“這些事情我們看得很淡。”

  在海水中掙扎近2小時才獲救的孫遜說:“那段在生死邊緣掙扎的經歷不會嚇退我,我不會改行,有信心把試驗平台的后續工作做好!”

  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從來不乏默默前行的人。

  2012年11月25日,同樣是在大連,“航空工業英模”羅陽犧牲在殲-15艦載機成功起降航母的凱旋途中。那一天,中國航母遼寧艦的汽笛為這位軍工人而鳴響……

  那聲汽笛,黃群和戰友們都曾聽到。那種情愫,黃群和戰友們都曾擁有。

  在七一九研究所工作了整整28年,黃群參與了一批又一批國家重點艦船項目,工作中曾與黃旭華院士朝夕相處,生活中也是相鄰不遠的鄰居。

  這位為大國鑄重器、隱姓埋名30年的94歲老人,是黃群一生的偶像。

  有一種選擇叫隱姓埋名,有一種誓言叫此生無悔,有一種追求叫為了祖國。

  黃群最后戰斗過的七六○研究所,有一位年過八旬、白發蒼蒼的付方庭老人。曾參與完成“兩彈一星”重大試驗任務的他,因為工作性質特殊,多次調整工作崗位。在所裡許多年,老人守口如瓶,默默無聞。

  1999年,有關部門費盡周折、多方尋找,才在七六○研究所找到這位“消失了”的專家,邀請他到北京參加表彰大會。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那張著名照片,是付老終生難忘的記憶,也是七六○研究所科研人員心中永遠的圖騰——

  歡呼雀躍的人群,沒有任何一個人留下正臉,全部都是后腦勺和側臉照。

  他們含淚的眼睛,全都盯著那朵頂天立地的蘑菇雲!

(責編:黃子娟、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