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中國空降兵四戰“空降排” 在實戰中品咂硝煙味

2018年10月08日09:07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第一階段空降集結與急行軍比賽中,參賽隊員背著傘包整裝待發。秦雲濤攝

  這可能是一次有點“過時”的採訪。

  一個多月前備受關注的“國際軍事比賽-2018”,硝煙早已散盡。在“空降排”項目比武中取得總成績第二名的中國傘兵,早已回國重歸戰位。被賽事組委會評為“最佳輕機槍手”的上等兵張殿軍,重新坐在連隊那張熟悉的馬扎上,仍是雙手油污卻一臉樂呵呵地擦拭槍支。

  9月,人們關注的焦點已很快從俄羅斯的軍事賽場轉向印尼的亞運會賽場。這個時代就是這樣,上一個浪尖還未消散,下一個波峰已經到來。

  然而,正因為如此,這次採訪可能“正當其時”。

  有些時刻,往往在回望時會更加清晰﹔有的細節,往往在認真咀嚼后方察其真味。當聚光燈遠去,當熱度稍冷,我們能有更充分的時間、耐心和理性來認識真實的自己。

  對這些走下國際賽場的中國空降兵來說,剛剛過去的“空降排”爭奪是如此,連續4年4次參加“空降排”賽事的經歷也是如此。

  在他們身上,四戰“空降排”留下的絕不只是“一次第一、兩次第二”這樣干巴巴的數據,更多、更生動的印記,都鑲嵌在某時某刻他們不經意間對某個賽場細節的回望、回味和品咂裡。

  細節一:俄方隊員在傘具不如人的情況下,憑啥靠“非常規動作”彎道超車?

  實戰化和實戰,不只是一個字的距離

  “原來傘還可以這麼跳!”今年的“空降排”比賽中,比完空降集結與急行軍課目后,步槍手張秀爭不由得一聲感嘆。

  作為最具空降兵特色的課目,空降集結與急行軍歷來備受各國部隊重視。這個課目,從第一名隊員跳離飛機開始計時,到最后一名隊員著陸后到達集結位置為止,用時最短者勝。

  相比俄羅斯傘兵使用的純封閉性降落傘,中國傘兵的降落傘最多有4個排氣口,全部打開后下降速度更快,這一微小優勢在爭分奪秒的賽場不可忽視。

  俄羅斯隊員卻來了個“冒險動作”:下拉一側操縱帶,將平行的傘頂幾乎拉成垂直,大大減小了空氣阻力,加快下降速度,空降集結時間硬是做到了名列前茅。

  這樣的“冒險”在賽場上並不少見。近年來,俄空降兵部隊先后參加了車臣戰爭、格魯吉亞戰爭、俄烏沖突等軍事行動。參賽的俄軍傘兵中很多人有實戰經歷,經常在比賽中做出一些非常規但在實戰中非常管用的動作。

  賽場的背后,有實戰中積累的經驗,以及鮮血換來的教訓。

  戰車組比賽中,6公裡長的賽道上共設置“S”形限制路、彎道限制路、火場、雷爆障礙帶、淺灘、反坦克壕、車轍橋等12個障礙。其中,通過“S”形限制路時,戰車距離左右兩根限制杆僅50厘米,再沿著中間兩杆繞行通過。

  “這主要是考驗戰車在實戰中閃避炮火襲擊的能力。”中方總教練董鵬少校說,接近實戰的復雜戰場環境,非常考驗參賽隊員的技術和心理素質。

  英國軍事家哈特說,在和平時期,軍隊即使進行最嚴格的訓練,也總是理論性大於實踐性。賽場上中國傘兵們感慨:我們平時都說訓練要實戰化,但實戰化和實戰之間,真不是隻有一個字的距離。

  有反思,更要有行動。

  參加過3屆“空降排”比賽的駕駛員謝世偉,見証了這幾年部隊訓練不斷向實戰靠攏的蛻變:訓練條件和戰場環境貼得緊而又緊、實而又實,很多訓練禁區被不斷打破,人員和裝備的極限不斷被突破……

  去年,我軍空降兵部隊首次承辦“國際軍事比賽-2017”的“空降排”比賽后,比賽用的貼近實戰的障礙設置全部引入到了中國空降兵的訓練場,成為普通官兵的訓練設施。

  細節二:精兵強將組隊“陰溝裡翻了船”,整車組直接參賽為啥卻名列前茅?

  “十指聯動”的戰場上,沒有誰能當“獨行俠”

  馬達轟鳴,戰車疾馳。

  “出發!”今年的“空降排”戰車組比賽中,車長周明一聲令下,駕駛員丁其爵一腳油門踩到底,戰車如離弦之箭沖了出去,反應用時在各參賽隊中名列前茅﹔戰車駛入射擊區后,車長周明又和射手周迪配合,裝彈、測距、瞄准、擊發……一發發炮彈如長眼一樣命中1600米外的靶標。

  誰能想到,3年前中國傘兵們首次參加這個項目,卻是另一番景象。

  當時,他們特意挑選了精兵強將組成戰車班組參賽。然而,比賽中由於協同配合不夠默契,戰車遇到掉履帶故障時,車組隻有駕駛員有維修經驗,其他人在一旁干著急,最后耗時6分鐘才排除故障。

  “單個強,疊加起來不等於整體就強。”中方領隊、時任空降兵某軍軍訓處副處長李珂感慨:現代戰爭,往大了看打的是體系作戰能力,往小處講拼的是各作戰單元內部協同運轉情況,“十指聯動”的戰場上,沒有誰能做單騎闖關的“獨行俠”了。

  從2016年開始,中國空降兵參賽隊從列裝空降戰斗車的某旅挑選建制車組參加比賽,提升車組成員綜合素質,帶動部隊整體訓練水平提升。今年年初,該旅進行戰車車組作戰資格認証,超過84%的戰車車組具備獨立作戰能力。

  成長同樣體現在賽場上。

  在定點跳傘項目中,各參賽隊要派出3人出戰,從1200米高空離機,下降過程中需在5平方公裡的空降場內尋找一個直徑分別為10米、2.5米、1米的同心圓,著陸點距離圓心越近成績越好。

  “這個課目既考驗精確傘降能力,更考驗團隊作戰能力,隻要有一個人飄出圈外,就可能前功盡棄。”中方教練組成員石煒上尉說,定點跳傘在無投放員、無氣象通報、無地面引導條件下進行,每一跳都會影響后面隊友對航線、軌跡的判斷。

  今年的比賽中,跳傘當天有強風且風向不穩定。3分鐘的傘降時間,擔任首跳的黃曉龍先后拉了50多次操縱帶調整傘降方位,並提醒后面兩名隊員跟隊保持下降軌跡。經過密切配合,3名中國空降兵小伙子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並被賽事委員會評為“最佳跳傘小組”。

  細節三:比賽中途遭遇規則突變,選手發揮失常為啥不“情有可原”?

  戰場上不怕“想不到”,就怕你“做不到”

  今年的“空降排”賽場上,中國傘兵們遭遇了不少“意外”——

  比賽開始前,火箭筒手余超信心十足。前期在國內強化訓練中,他的射擊命中率始終穩定在90%左右,全隊上下都很看好他。

  越障奔襲結束后,余超迅速調整身體狀態,裝彈上膛,屏住呼吸等待射擊目標出現。然而,當目標區的靶標突然立起,他愣住了:靶標不僅採用了跟當地地貌非常相近的顏色,而且靶標面積減小了一半。

  雪上加霜的是,賽事主辦方還臨時要求:不得使用瞄准鏡和腳架輔助。最終,余超的成績遠遠低於預期。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輕武器射擊賽場。組委會臨時改變規則,每名射手要在長距離武裝越野后,10秒內打完5發子彈。對射手張殿軍來說,這已遠遠超出了他日常的訓練難度。

  “意外”情況也是比賽的一部分。裁判組解釋:“戰無定法,無論規則怎麼變,各參賽隊面臨的情況都是一樣的。”

  張殿軍想了想,也覺得服氣。真正打仗時,哪有那麼多意料之中的好事?戰場上不怕“想不到”,怕就怕你“做不到”。

  “戰場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按章訓練重要,臨機應變也很關鍵。”射擊教練劉瑋說。

  今年的戰車組單車賽中,中國空降兵參賽隊第一個出場的801號車組一路狂飆疾進,忽然意外突生:不少雷爆樁在戰車通過時倒下。

  “戰車駕駛沒有出現失誤,肯定是障礙情況有變。”緊跟著出場的802號戰車駕駛員何慶明敏銳做出判斷。果然,到了雷爆樁障礙區,他發現道路中央兩排雷爆樁比平時訓練更靠近戰車履帶了,雷爆樁很容易被履帶濺起的石子碰倒。

  何慶明迅速將這一情況通報給下一個出戰的803號車組,803號車組及時調整戰術,最終以零罰時助力團隊取得了單車賽第二名。戰車組項目總裁判長稱贊:“中國參賽隊員表現出了果敢的決斷能力,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對手。”

  細節四:定向越野在原始森林裡展開,參賽選手咋就成了“迷途羔羊”?

  平時訓練的“陌生環境”真的“陌生”嗎

  這是一場非同尋常的軍事地形學“測驗”——

  方圓數百公裡都是無人區,到處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參賽隊員靠著一個指北針和一張大比例尺的軍用地圖,要在參天的大樹和茂密的植被之中,尋找13個坐標點。

  這是今年“空降排”比武中,分組定位賽的考場和規則。

  分組定位賽又稱定向越野,是一項利用地圖和指北針導航的運動。其軍事應用背景是特種分隊深入敵后陌生地域,執行滲透行動。

  這場比賽中,中國空降兵的小伙子們真正感受到了什麼是“陌生”地域。雖然整個空降兵參賽隊總成績名列第三,但在幾乎沒有任何參照物的原始森林裡,不少參賽選手變成了“迷途羔羊”。

  “平時訓練我們總是講陌生地域,事實上真的夠‘陌生’嗎?”在比賽中迷失了方位,隊員王洋懊惱之后也有收獲:“這次比賽場地的條件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但也讓我們對陌生環境有了深刻的理解。”

  美國西點軍校有一條經典校訓: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你。應對陌生環境,增強適應能力是關鍵。

  去年,在我國舉行的“空降排”分組定位賽中,俄羅斯參賽隊表現突出。在40平方公裡的陌生賽場上,他們3個小時內找出了30個點位中的27個,僅次於“主場”作戰的中國空降兵。

  據了解,俄羅斯參賽隊員入伍前就在定向越野運動上有一定基礎,在部隊訓練時又經常接受專業訓練,其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可見一斑。

  適應是多方面的,大到地理氣候、小到衣食住行,都是跨越“陌生”的課題。

  今年,在俄羅斯普斯科夫州進行的比賽中,中國空降兵們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題是飲食。吃慣了中餐面食的隊員,一開始對賽事主辦方提供的西式餐品興致不高。“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隻有吃飽了才有力氣作戰。”經過一番動員,隊員們開始主動適應,“把吃飯當任務完成,調整好身體狀態全力備戰”。

  “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空降作戰往往要深入敵后陌生地域,不具備適應各種戰場環境的能力,很難在戰場上生存下來。”空降兵部隊訓練處副處長徐宏光介紹說,自2015年參賽以來,中國空降兵先后在俄羅斯梁贊州、新羅西斯克市、普斯科夫州和中國湖北廣水市4地參加比賽,不同的時差、飲食、氣候、地形等條件,有效錘煉了大家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把陌生環境設置得足夠陌生,讓適應性訓練更具備針對性,也日漸成為部隊的訓練常態。(蔣 龍)

(責編:邱越、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