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372潛艇的精神底色

2018年11月21日08:38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372潛艇起航出港,向著目標海域隱秘進發。吳奔 攝

372潛艇破浪前行。吳奔 攝

電工技師陳祖軍正在操作裝備。吳奔 攝

睡在372潛艇狹窄的艙室內,電工技師陳祖軍腰疼的老毛病又犯了。

看到師傅陳祖軍飽受病痛折磨,上等兵黃躍龍眼神裡流露出的除了心疼,更多是崇拜。

2014年的一次戰備拉動,372潛艇遭遇嚴重“掉深”險情,快速逼近潛深極限。危急時刻,陳祖軍和戰友朱召偉、毛雪剛3人瞬間作出反應,毅然斷絕了自己“后路”,封閉主機艙進行堵漏……

在那次“掉深”險情的生死關頭,全艇官兵臨危不懼,舍生忘死成功排險,使潛艇成功上浮,避免了一起艇毀人亡的重大災難,創造了我國乃至世界潛艇史上的奇跡。為此,該艇隊受到習主席的高度贊揚,榮立一等功,並成為全國重大典型,事跡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

這是372潛艇的“高光”時刻。幾年過去了,如今回望那一時刻並找尋這艘傳奇潛艇的蛛絲馬跡,人們發現,372潛艇仿佛從媒體的視野裡悄然“消失”了。

相比於“高光”時刻,陳祖軍似乎更習慣這種“消失”的狀態。“不要問我在哪裡,問我也不能告訴你﹔你說你聽不到我的豪言壯語,我隻能告訴你我在大洋下向你敬禮……”陳祖軍喜歡這首潛艇兵的歌,認為“真正寫出了他們戰斗的狀態,以及發自內心的自豪”。

在許多不為人知的平淡日子裡,陳祖軍帶著徒弟黃躍龍反復檢查著各項設備和管線,時不時提一兩個問題。黃躍龍的回答稍有遲疑,他就不厭其煩地再講一遍。

一對對老兵師傅與新兵徒弟的平淡日常,或許正是372潛艇精神底色的真實注腳。

那些“高光”時刻的背后,是日復一日平凡的堅守與養成

英雄應該是什麼形象?

“高大、偉岸,甚至有點帥氣……”幾年前,輪機兵黃坤宇第一次站在潛艇靠泊的碼頭,看著英雄的372潛艇緩緩靠近,他心裡充滿了對那次成功處置“掉深”險情的英雄艇員的想象。想到自己即將加入這一英雄群體,他心中既忐忑又期待。

372潛艇靠港后,黃坤宇鑽進這艘英雄潛艇,第一次見到了新聞報道中寫到的那些英雄的身影。他看到一級軍士長、柴油機技師周軍生正蹲在艙室內擦拭設備,二級軍士長、艙段技師練士才在刷廁所……

老兵們滿身油污的身影,跟黃坤宇想象中的英雄形象不太一樣,卻又好像是最真實的出場。

舵信專業下士劉學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個細節——那次舵信技師趙滿星講完當年的遇險經歷后,還沒等他們這些新兵從崇拜的情緒裡緩過神,就蹲到甲板上操作打磨機開始作業了……

接受採訪的時候,劉學沉思好久,幾乎字斟句酌地說:“在372潛艇,你不能僅僅理解老兵們那種沖破生死線的艱險,還要真正理解他們日復一日堅守平凡崗位的這種融入骨子裡的養成。”

“高光”時刻與平凡時刻的無縫銜接,英雄形象與凡人狀態的自然切換,這些看似相互沖突的特質都集中在潛艇官兵的身上。對於他們來說,“高光”時刻只是特例,默默無聞才是常態。

翻開潛艇部隊60多年的歷史,記者發現,相對於其他軍兵種部隊,關於潛艇官兵的報道少之又少。他們的職責是隱秘潛行,他們的形象也長久地不為人所知。

2013年底,海軍某潛艇基地官兵群體也經歷了“高光”時刻。這支核潛艇部隊組建40多年,才首次成規模地接受媒體的採訪和報道,向公眾揭開了核潛艇部隊神秘面紗的一角。

正是這種默默無聞的常態,使得潛艇兵面對外界的目光格外淡定。

當年,在372潛艇被各大媒體輪番宣傳報道的“高光”時刻,本來默默無聞的潛艇官兵突然處在聚光燈下,頭腦卻保持了難得的清醒——“從零開始,榮譽隻屬於過去”。

一如十幾年前,這些潛艇老兵被支隊派去接收372潛艇的時候,沒有盛大的儀式,沒有任何公開的報道。他們面對全面升級換代的裝備系統,從零起步開始了艱苦的學習過程,隨時准備駕艇隱秘出海。

當時,年輕的柴油機專業兵周軍生作為首批艇員之一,每天跟著老班長鑽艙室、摸管線、學裝備﹔電工專業兵陳祖軍起早貪黑學技術理論和實操技能,上崗不到3個月,就記下4本電工知識筆記,繪出60多張電工圖紙……

在這個艇隊一代又一代艇員的接續努力下,372潛艇入列1年就形成戰斗力,2年執行遠航任務,出色完成備戰遠航、雷彈實射等重大軍事任務,活動范圍、下潛深度等連續實現新突破,先后創造了海軍常規潛艇戰備訓練14個第一。

即便沒有那次成功處置“掉深”險情的英勇表現,372潛艇的“戰績”也足夠耀眼,但老兵們始終堅守了“從零開始”的平淡。這種踏實作風,正是潛艇部隊由小而大、從弱到強的內在秘訣。

老兵的本領恐慌背后,是裝備加速更新換代

深夜,在372潛艇的艙室內,柴油機技師周軍生還在學習相關裝備的技術資料。即便在潛艇上工作了20多年,這位老兵還是懷有強烈的本領恐慌。

在372潛艇,很多艇員都有著同樣的憂患意識。艙段技師練士才早已是技術“大拿”,而他依然帶領戰友在裝備維修方面不斷追求,提升自主維修保障能力﹔電工技師陳祖軍在書本學習和實操訓練上依然精益求精,“每天都從零開始”“電路圖要越看越喜歡”是他的口頭禪,也是他的常態……

這些軍齡平均在20年以上的老士官,都操作過至少兩型以上的潛艇裝備。練士才回憶說,剛上372潛艇的時候,很多裝備都是新的,需要從頭學,壓力無比巨大。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練士才感覺這種壓力並沒有減輕,因為372潛艇還在不定期地經歷升級改造。

每一次裝備的升級換代,對艇員們都是巨大的挑戰。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首支潛艇部隊組建,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中國自主研制的首艘常規潛艇和核潛艇先后下水,潛艇官兵默默無聞、艱苦奮斗,實現了一個又一個跨越。

在公開報道中,“新型潛艇”這個關鍵詞近年來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而我軍潛艇裝備更新換代的加速度,對潛艇官兵而言,感受更為真切、直接。“端牢飯碗”對他們來說,不僅是職業素養的必需,更有一種危機感的倒逼。這種倒逼,直接映射到艇隊老兵對徒弟的嚴苛要求上——

電工技師陳祖軍隻要遇見年輕艇員,就會習慣性地提問專業知識。年輕艇員一旦答不上來,陳技師就立刻“現場教學”。

艙段技師練士才有記“流水賬”的習慣。每天的訓練和操作中,他都詳細記錄下年輕艇員所有失誤,並在班會上逐條點評。

“任何時候,都要把自己的飯碗端牢了!”練士才告訴記者,十幾年前剛上艇的時候,他的老班長就是這樣不斷告誡自己的。他延續了這種嚴抓訓練的傳統,時常對戰友們說:“專業就是飯碗。專業不強,碗就砸了。”

如今,經過數十年摸索,潛艇部隊的人才培養體系越來越完備:潛艇兵先后要經過海軍潛艇學院培訓,赴潛艇裝備生產廠家跟班學習,甚至被選送國外交流學習……潛艇官兵“端牢飯碗”的路徑越來越多。

陳祖軍經常在徒弟面前表達自己的羨慕之情,在新一批艇員出去培訓的時候都要叮囑:“你們太幸福了,一定要好好珍惜這些學習機會啊!”

這些年,從372潛艇交流出去的骨干越來越多。每當聽到新潛艇列裝部隊的消息,感嘆“遇見大時代”的陳祖軍總忍不住問自己:“我又帶出幾個能端牢飯碗的兵?”

“最美的勛章”背后,是傳承不息的舍生忘死精神

那天,周軍生破天荒地表揚了一名上等兵。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個以帶兵嚴苛聞名支隊的柴油機技師從來不輕易表揚人,尤其是自己的徒弟。

一次出海演習中,輪機專業上等兵張智強一時沒能扳動某個關鍵閥門。情急之下,他一咬牙一頓腳,使盡全力終於扳動了這個閥門。由於用力過大,他的右小臂重重地撞在下方的零部件上,劃出了一條15厘米長的血口子。

同艙的中士張宇立即拿來急救包,准備為他緊急包扎。但張智強毫不分心,直到把剩下的操作全部完成,才去處理傷口,然后清理滴落在甲板上的血跡。

“在這裡,傷疤是最美的勛章。”張智強沒想到,師傅周軍生就因為這件事,在班會上特意表揚了自己。要知道,此前張智強在上級組織的技術比武考核中“拿到令人震驚的成績”,都沒有換來師傅的表揚。

前后對比,張智強明白了,在師傅眼中,舍生忘死的精神究竟有多重。盡管師傅平時很少把這幾個字挂在嘴邊。

“艇動三分險,生死一條路。”在372潛艇全體艇員心中,“怕死不當潛艇兵”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一次次直面考驗時用行動作出的回答。

在這艘潛艇上,引以為榮的不僅僅是潛航時間有多長、遠航距離有多遠、打破紀錄有多少,更是一個個官兵身上的尋常傷疤。

那些尋常傷疤裡,有一代代潛艇兵接力傳承的精神。這種精神,在關鍵時刻會以生命的代價凝固成永恆的記憶。

在師傅講給張智強的諸多不動聲色的故事裡,那些為潛艇部隊的成長獻出生命的英雄們,他們的故事其實並不傳奇,甚至如此平凡,平凡得就像自己無數次重復的檢修。

那次檢修,一名新兵操作失誤,艙室內冒出黑煙。張智強的呼吸器失靈,周軍生果斷將自己的呼吸器給張智強戴上,自己半憋著氣排除故障。險情最終排除了,但周技師卻因呼吸道受損住進了醫院……

無論是手上的傷疤,還是受傷的呼吸道,那種宏大敘事語境中經常出現的舍生忘死精神的傳承,原來如此平常,甚至微不足道。但正是這一個又一個平凡時刻,構成了372潛艇上這群軍人生命中的最美航跡。(陳國全 段江山 孫偉帥)

(責編:趙苑旨(實習生)、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