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外軍學習解放軍操練 日本學員進行隊列展示(圖)

2018年11月29日09:04 |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小字號

“和我自己當年首次參加相比,這屆學員更加自信和自然。”前不久,第六屆陸軍國際學員周在南京陸軍工程大學舉行,擔任學員周軍事顧問的別林對《環球時報》記者如是說。這是中國進行國防和軍隊改革后組織的首次陸軍國際學員周。10年前,剛剛19歲的別林作為一名軍校大二學員,參加了第三屆陸軍國際學員周。如今,作為陸軍工程大學教員再次參加,他在師弟、師妹身上看到了昔日自己的影子,但更多的是驚喜和意外。

愛讀《孫子兵法》的法國聖西爾軍校學員:“我最感興趣的是中國軍人”

“增進了解、相互學習、發展合作、共創未來”,這是本屆陸軍國際學員周的主題。《環球時報》記者發現,這個16字主題連續6屆從未改變,由此可以說明這是國際學員周主辦的初心。理由不言而喻:世界需要了解中國,需要認識中國軍隊,而中國軍隊也需要走向世界舞台。

中外學員代表在相互交流了解。黃吉 攝

在這個平台上履行職責使命的是一群20歲上下的“准軍官”。在《環球時報》記者眼中,這群身著作訓服,坐、站均有規有矩的年輕人,既有訓練有序的沉穩,也有按捺不住的激情。按照這些英姿勃發的學員自我定義的自畫像,在兩年或三年時間裡,他們接受了嚴格的訓練,無論是紀律、體能還是作風,均稱得上一名具有軍事素養的准軍官。

“國際學員周”是由一國某軍校主辦,邀請多個國家軍事院校選派一名教官和多名學員參加的國際軍事交流活動,時間上一般在一周左右。美國、德國等國軍校都將“國際學員周”作為培養學員全面素質的重要途徑。作為軍事外交“請進來”的一部分,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屆陸軍國際學員周發起於2005年。2009年,海軍大連艦艇學院組織了首屆海軍國際學員周,2012年,空軍航空大學也舉辦了首屆國際學員周。

本次活動,法國、印度、日本、巴西、南非等11國的軍事院校派出31名學員,中國方面則由11所院校派出73名學員。104名學員組成一個國際學員連,按解放軍的作息制度進行管理。一周時間裡,大家一起聽課、訓練、進行模擬聯合國維和分隊行動推演等活動。

12國,22所軍校,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這些“准軍官”們相聚在中國,他們最想了解什麼?

來自法國聖西爾軍校的帕特裡克談到此行目的時說,他想了解中國軍隊先進的裝備及如何使用等。不過,他最感興趣的是“人”,是中國軍人,想知道他們如何學習,如何訓練。

聖西爾軍校由拿破侖創立,被譽為“將軍的搖籃”,與美國西點軍校齊名。其實,帕特裡克對中國已經非常了解。“他甚至了解我的家鄉河北,能談一些名人趣事,他還常常讀《孫子兵法》”,中國學員朱雲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給中國學員留下最深印象的也是這些外國“准軍官”代表。通過一個個學員的表現,大家形成對某國的初步印象,進而形成對該國國力和軍力的判斷。

出生於1998年的李敏銳,個頭不高,一身迷彩服,左手腕戴著小米運動手環。李敏銳崇拜毛主席,喜歡《苦難輝煌》,對於國際學員周的16字主題,他表示,“互相了解說起來容易,7天時間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交流,但有總比沒有好。”

李敏銳說,平時他隻能瀏覽新聞報道粗略了解其他國家的同行,現在通過國際學員周零距離接觸,了解外國軍人,雖然認識上依然可能有偏差,但畢竟能直接感受到雙方的不同。“在這個平台上,我們強調了解、溝通和合作,但高手過招在一招一式,細節中體現出來的是各國學員的思維方式、軍事訓練和領導能力的差異。”

從BBC的偏見到沒接觸過無人機的外國學員“中國看到世界,世界看到中國”

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在2013年對第五屆國際學員周進行過專題報道,節目的結尾說:這些學員有朝一日可能成為本國的軍事領導人,而現在他們聚集在一起了解對方的想法。

那一年,別林正在英國皇家軍事學院學習,他在英國看到這個節目后頗為不爽。“在BBC濃重意識形態色彩的包裝下,一些學員周本應有的開放、公開、合作的輕鬆氛圍不見了,它將中外學員之間由於語言障礙和軍事文化差異造成的小插曲,歸咎於中方學員‘缺乏實戰經驗,缺乏領導能力’。”

本次國際學員周,外軍學員絕大部分是第一次來華,他們對中國的了解程度差異極大。“泰國學員在沒來之前,認為中國沒有互聯網,沒有醫療,沒有自由,很封閉”,出生於1996年的大四學員劉金睿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同是大四學員的朱雲亮則說:“和我一個宿舍的帕特裡克其實是德國軍人,在歐盟框架下被選送到聖西爾軍校學習,現在在北京大學讀國際關系專業。這次聖西爾軍校共有兩名學員參加,另一人在復旦大學學習。”

11個國家的31名學員留給中國學員的印象各不相同,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說法並非沒有根據。劉金睿就是被老師和同學稱為“別人家的孩子”的優秀學員。此前,劉金睿參加了在韓國舉辦的“2018年花郎台國家安全論壇”,他最大的感受是“祖國的發展強大是我自信的后盾”。

劉金睿說,在一個軍事創新主題的討論中,有一個話題是探討無人機,“中國學員發言都很積極踴躍,因為我們有無人機應用相關課程。但有的國家學員一句發言都沒有。會后我私下和個別國家的學員交流,才明白他們平時根本接觸不到無人機”。

在朱雲亮看來,聖西爾軍校的確名不虛傳,帕特裡克的職業素養很高。“他很了解中國,但並不是每件事情都能理解,不過這不妨礙每次集合他都會在規定時間下樓。帕特裡克會無條件執行命令,即便有異議也會先執行再提出來商榷。哪怕是學習疊被子,他都會非常仔細地觀察。”朱雲亮說,帕特裡克傳遞出一種“開放”的學習態度,沒有排斥或輕視。

誰都無法否認,這是一個互相了解、互相學習的過程。學員周的魅力就在於此。大家驚奇地發現,除對中國軍校的一切好奇外,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學員聊得火熱,頗有相見恨晚之勢。法國、荷蘭等國的學員也常湊到一塊兒。“我們看到了世界,世界看到了中國”,一名學員說。

“學員周安排了各國學員的隊列展示,12個國家各有各的隊列。並不是要求大家學習中國動作,而是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別林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外軍的教官告訴我,完全沒有想到中國軍隊這麼開放,對他們展示的所有東西都可以隨便看、隨便拍。”

別林認為,展示一個開放的中國軍隊形象非常重要。他曾赴澳大利亞參加澳國防軍學院的交流活動,在英國皇家軍事學院學習過,還多次參加中外聯演聯訓,但他接觸到的外軍軍人很多都對中國知之甚少,不少人的認識停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法德學員的經驗,日本學員的堅韌…… 中國學員坦然面對不足

2018年,當別林回到教員崗位並成為本屆國際學員周的軍事顧問后,他欣喜地看到中國學員的成長。

由於加拿大、荷蘭等國軍校派出了5名教官,別林和他們接觸的時間較多。這些外軍軍官告訴別林,“中國學員的交流和溝通能力遠超他們的想象”。別林自己也觀察到中國學員主動同外軍學員交流,哪怕是夾帶著手勢。“我當年第一次參加時,因為不自信,過分小心和刻意,私下交流並不主動”,別林說。

別林稱2009年的自己是菜鳥一個,“印象最深的是西點軍校的學員,他們身上那種威嚴、自信和職業性的彬彬有禮,形成強大的氣場”。這次沒有西點軍校學員參與,但別林在師弟師妹身上看到了同樣的自信和得體。

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軍隊大力推進實戰化訓練,軍校課程設置明顯出現變化。此次學員周,有一個課目是“班組協同射擊”,每個組150發子彈,對110個突然出現的目標進行隨機射擊。朱雲亮向記者描述說,很多外軍學員很好奇,因為在校期間他們沒有編組射擊課目,大多是固定打靶。別林表示,這個課目難度偏高,即便在注重實戰的聖西爾軍校也不是常設。結果,混合編組中有中國學員,成績就好一些。

別林將這一切歸於十年間中國國力和軍力的發展,當下中國實力比之前強了太多。而自信的另一面是可以坦然面對不足,看到別人的長處。學員周結束后,每名學員都要做總結。別林說,他看過中國學員的總結,對自己的評價很中肯,比如在軍事實踐中不如法國、德國、土耳其等國的學員有實踐經驗,一些女學員認為自己的投入和獻身精神不如日本學員。在《環球時報》記者的採訪中,日本學員的勇敢給非常多的中國學員留下深刻印象。

“領導能力訓練”是一項要求中外學員混編班組協同通過障礙物的課目訓練。混編班組中有隊員要扮成瞎子、聾子,在其他人協助下集體在規定時間內通過障礙物。障礙物設置高低不平,有懸空設置,日本學員因個子矮小,前后摔下來三次,直到中方教官強制停止,日本學員才放棄。

日本學員留給中國學員的印象是“守時、認真、堅韌、鍥而不舍”。陸軍工程大學的作息生活被2013年參加學員周的英國桑赫斯特軍校皇家軍事學院學員稱作“跑操去吃早午餐”,但同樣初來乍到的日本學員,其床面、桌面永遠是干淨、整潔的。日本也是唯一一個連續六屆都參加學員周的國家,他們從不放過了解鄰國及鄰國軍隊的機會。

日本學員進行隊列展示。王蕊 攝

“為什麼選擇當軍人?”朱雲亮說,他和帕特裡克談過這個問題,對方答道:保護家庭,保護女友,保護德國,保護整個歐洲。朱雲亮認為,所有國家的軍人職責都一樣,即勇敢地為祖國而戰。

對於中國學員而言,他們身處中國越來越多地出現於國際舞台的年代,因此,不做井底之蛙,清晰看到差距尤為重要。22歲的朱雲亮將在2019年夏天畢業,這位喜歡《紅海行動》的年輕學員說,經過這次學員周交流,他的未來規劃更加清晰了。“我學的是偽裝專業,未來希望能加入海空軍從事隱形艦艇、隱形戰機相關工作,將自己的專業應用到部隊的實踐中去。”(郭媛丹)

(責編:趙苑旨(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