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王杰班”的鐵血故事:有一種青春,叫傷疤

上圖:官兵正在進行野外戰術訓練。本報特約記者 劉吉強攝
【“王杰班”檔案】第71集團軍某合成旅裝甲步兵6連5班,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王杰生前所在班。1965年7月14日,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班長王杰,在組織民兵訓練時突遇炸藥包意外爆炸。為保護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王杰舍身扑向炸藥包,獻出年僅23歲的生命。同年11月27日,國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為“王杰班”。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53年前,英雄王杰舍生忘死扑向炸藥包,用生命譜寫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壯歌。半個多世紀以來,英雄的名字成為一個時代的強音,立起了一座永恆的精神豐碑。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作為新時代的王杰傳人,“王杰班”的戰士如何牢記習主席囑托,繼承老班長遺志?能否與時俱進踐行“兩不怕”精神?是否能夠勇立潮頭敢當勝戰先鋒?
隆冬時節,我們走進“王杰班”,採訪新時代王杰傳人的鐵血故事,一股深沉陽剛的“英雄氣”扑面而來。
“紅色基因滲入骨髓,撐起了忠誠的脊梁”
什麼是青春?“王杰班”上等兵周智涵的答案是:傷疤。
入伍一年多,這位來自浙江杭州、年僅19歲的年輕戰士全身上下至少多了40余處傷疤,每一處傷疤都有一個令他驕傲的故事。
在不久前的一次比武中,負重近20公斤的周智涵在翻越高台障礙時,左手大拇指被槍身生生撕掉一塊皮。但看到成績那一刻,他顧不得處理傷口,興奮地跑回宿舍,第一時間將喜訊向王杰老班長“匯報”。
然而去年下連剛來到“王杰班”時,周智涵還對班裡的一些傳統做法提出過質疑。
“王杰班”有個堅持了半個多世紀的傳統:每天晚上都要將老班長的被子打開,清晨再整整齊齊疊好。
“這有必要嗎?”周智涵覺得,每天這樣鄭重其事地對待一個早已犧牲的人,沒必要也沒意義。
“新戰士剛來到班裡時,大多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王杰班”班長王大毛告訴記者,每當這時,他會斬釘截鐵地回答:“當然有必要!”然后,他會把存有疑慮的新戰士帶到連隊榮譽室,指著滿屋子的獎狀、錦旗,講述榮譽背后的故事,激勵他們從一點一滴做起,傳承“兩不怕”精神。
“我小時候去過王杰犧牲的地方,當時有幾棵楊樹的皮都被炸沒了……”一次,正在營區進行水電修理的維修工人看到“王杰班”戰士在學習《王杰日記》,便主動分享起自己的真實經歷,這讓一旁的周智涵深有感觸。
“做了才能體會到收獲。”在王大毛的建議下,周智涵從《王杰日記》看起。在走近王杰、認識王杰、讀懂王杰的過程中,他感覺“有一根經脈被打通了”。此后,晚上熄燈前,周智涵會接上一盆清水,端到王杰雕塑前,細致地用毛巾擦拭。
心中有信仰,腳下才會有力量。為了可以多向老班長“報喜”,周智涵平時不僅狠練體能、精研專業,還鉚足勁學理論。現在,他已經成為全旅上等兵中的佼佼者。
“紅色基因滲入骨髓,撐起了忠誠的脊梁。”王大毛坦言,老班長用生命踐行的“兩不怕”精神早已化作班魂,無時無刻不在鞭策和激勵著大家。
“吃不了大苦頭,就磨不出硬骨頭”
密林雨夜,硝煙乍起。皖東某地,一場夜間實兵實彈演練拉開戰幕。
夜幕中,一輛戰車疾馳而來。車門一打開,“王杰班”6名全副武裝的戰士躍出突進,時而奔襲、時而匍匐,時而射擊、時而隱蔽。
炮火正急,目標突現,他們立即躍入1米多深的坦克坑依托射擊。泥漿浸沒全身,泥水灌入口鼻……
“好一身英雄氣,真看不出這是經歷了一次轉崗、兩次換裝的部隊!”“王杰班”的表現讓觀摩的上級領導嘖嘖稱贊。
去年4月,“王杰班”從工兵專業轉為裝甲步兵專業,裝備也由工兵鍬鎬變成了裝甲戰車。僅僅10個月后,某新型戰車又列裝部隊。
中士謝彬彬是有名的“多面手”。他入伍7年,干過導彈檢測員,擔任過警衛班班長,多次在崗位上摘金奪銀。但這次換裝,讓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新列裝的某型戰車,不僅信息化程度高,性能構造與老裝備也大不一樣,掌握使用多種火器,更是對人員能力素質的不小挑戰。
“吃不了大苦頭,就磨不出硬骨頭。”王大毛帶領全班人員到兄弟單位虛心求教,一個零件一個零件認,一項任務一項任務過。野外駐訓期間,“王杰班”戰士每天都帶著干糧上山,一訓就是大半天,人停車不停,常常是滿負荷高強度。為了更快地熟練掌握裝備,謝彬彬返回車場也不休息,一心扑在裝備訓練上。
苦心人,天不負。搜索目標、激光測距、裝填炮彈、跟蹤發射……隨著隆隆炮聲,一發發炮彈直搗目標。列裝不足百天,“王杰班”在新裝備首次實彈射擊中,首發命中、發發命中。今年8月,東部戰區陸軍組織隨機抽考,“王杰班”走上考場與曾經求教過的兄弟單位對壘。考核結束,“王杰班”取得綜合排名第一的好成績。“徒弟”贏了“師傅”的美談不脛而走。
“‘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王杰班’的榮譽就是靠一茬茬官兵拼出來、干出來的。”該旅的一位領導道出秘訣。
“敢於直面生死,方能無畏強敵”
“爸爸、媽媽:當你們收到這封信時,我已經身在戰場……”
寫完這封特殊家信,下士徐彬鄭重地把信放進背包。
這是徐彬第四次給家人寫特殊家信,也是“王杰班”所在旅開展“假如明天上戰場、留給親人一封信”活動的組成部分。
第一次寫特殊家信時,徐彬一邊寫一邊哭。后來,他雖然不再哭了,但每次寫完都要多看兩遍,生怕遺漏下什麼。
“敢於直面生死,方能無畏強敵。”談起自己的轉變,徐彬說,與老班長“在一起”的時間越長,對“兩不怕”精神理解得越透徹,越能坦然面對生死考驗。
今年初,連隊組織新戰車首次水上駕駛訓練。“這個課目屬於重難點課目,新戰車首次下水更是風險難測。”徐彬向連隊黨支部提交申請書,爭取到了頭車。
腳踏離合、手扳擋位、輕踩油門……徐彬按照操作流程,小心翼翼地駕駛戰車第一個駛入水中。突然,一陣大浪襲來,戰車開始不斷擺動,而且愈發猛烈,警報燈閃爍不止。“不好,有傾翻危險!”徐彬冷靜掌控方向盤,並通過油門控制保持車身穩定。隨后,他啟動險情預案,最終化險為夷。
危險關頭赴湯蹈火,生死面前橫刀立馬。一次,駐地政府向“王杰班”所在部隊求助,他們在組織施工時,挖到8枚戰爭年代留下的啞彈,隨時可能危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請求派人銷毀。
時任“王杰班”班長李俊主動請纓,立即帶領戰友趕到現場。經過仔細勘察,李俊發現有的彈體已裂開、藥芯外露,有的鑽地很深、極難挖取……
“像這類鑽到地下卻沒有爆炸的炮彈最危險,因為它們的引信很有可能已經處於不穩定狀態。”疏散周邊群眾后,李俊帶領操作手極其小心地一層一層刮掉覆土,拆除引信。他們花了近6個小時成功將8枚啞彈銷毀。完成任務的那一刻,幾名戰士全身濕透。
“王杰班”戰士人人有顆勇敢的心,個個有股英雄氣。近年來,“王杰班”先后參加10次抗洪搶險,7次扑滅火災,120余次成功排爆除險,在一次次考驗面前交出了王杰傳人的優秀答卷。(錢曉虎 張聖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