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新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強軍先鋒

——陸軍首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群體像素描

2019年01月30日08:43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2018年年底,經陸軍黨委常委會研究審定,陸軍首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正式誕生。杜富國、李慶昆、候國領、蒯威、張尚年、劉加平、楊祥國、呂建民、錢立志、冷雪冰10名標兵模范成為陸軍百萬官兵的杰出代表。

  站在陸軍“十大標兵”頒獎台上,掃雷英雄杜富國抬起殘缺的右臂,敬了一個特殊的軍禮。此刻的他看不見,台上台下看著他的人,早已熱淚盈眶。

  “面對那樣的危急時刻,我能像他一樣沖在前面嗎?”在千裡之外的第71集團軍某合成旅,趙文川正和戰友們學習陸軍首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的先進事跡。作為該旅“爆破英雄連”的“小老虎班”班長,他被杜富國的英雄壯舉深深震撼。

  趙文川的心靈之問,也是必須回答的勝戰之問。在“爆破英雄連”官兵叩問靈魂的同時,一場學習“十大標兵”的熱潮正席卷百萬陸軍部隊。

  這是一場關於軍人榮譽體系重塑的創新嘗試,也是一次標定校准陸軍建設發展方向的創舉。

  “習主席指出,推進軍人榮譽體系建設,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時代革命軍人,立體勾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時代肖像,為我軍育人目標做出了精確概括,標定了全新維度。”論及這股風潮的源起,陸軍機關領導這樣介紹,作為陸軍整個表彰體系中層級最高的榮譽,從2018年起,陸軍將每年組織一次 “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評選,評出“十大標兵”。

  十個標兵十面旗,每面旗都濃縮了矢志強軍的生動實踐。“未來戰場呼喚什麼樣的陸戰尖兵”“新型陸軍如何實現戰斗力轉型升級”……這些問題的答案就隱藏在陸軍“十大標兵”的身上。

  他們過硬的軍事素養和耀眼的戰績,為陸軍官兵立起了逐夢的標杆

  第80集團軍某合成旅偵察營營長李慶昆一戰成名的地方,是4年前戰亂頻仍的西非馬裡。

  當時,他正和戰友們在當地維和,反政府軍把戰火燒到距維和任務區14公裡處。

  面對危機四伏的局勢,我國維和部隊指揮部決定,在反政府軍陣地前舉行一場實彈戰術演習,以武懾敵、以懾止戰。

  “誰來打響第一槍?”誓師動員會上,維和部隊領導發問。瞬間,會場氣氛變得凝重。

  大家都知道這第一槍意味著什麼:打好了,揚我軍威,震懾止戰,不戰而屈人之兵﹔打不好,有損尊嚴,長敵氣焰,局勢或陡然生變。

  思考不過3秒,李慶昆向前一步,雙眼炯炯有神,聲音有若洪鐘——“我來!”

  演習准時開始。李慶昆像往常訓練一樣,沉著地躍進、據槍、瞄准,風在耳邊嘶吼,遠方目標忽隱忽現……

  “砰!”就在所有人的心提到嗓子眼兒時,一聲槍響,150米外的目標應聲爆裂。

  “砰砰砰……”隨后,戰友們相繼開火,各種武器齊聲怒吼,向世人宣示著中國維和部隊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決心。

  目睹這一場景,遠在幾百米外的幾輛皮卡車相繼離開。2小時后,反政府軍在距離維和營區10公裡處劃出“停火線”。

  李慶昆打響的第一槍,打出了國威軍威,展現了中國軍人“敢於擔當”的血性。

  兩次出國維和,“藍盔勇士”李慶昆帶隊執行各類任務280余次,多次直面生死,被聯合國授予“和平榮譽勛章”。

  在國際舞台上,第82集團軍某合成旅偵察營副營長候國領同樣交出了一份閃光的成績單:

  某國際特種兵比武競賽,他取得8個單項第一和總分第一,打破6個單項紀錄﹔

  澳大利亞陸軍輕武器射擊技能大賽,他贏得2金2銀1銅﹔

  “國際軍事比賽-2018”野戰炊事比賽,他獲得5個項目的4個第一、1個第二……

  如今,候國領作為“精武尖兵”也榮登“十大標兵”頒獎舞台,與戰友們分享自己的故事。

  一同登上舞台的,還有“特戰尖刀”蒯威。十多年前,蒯威和14名戰友跨出國門,進入土耳其特種兵學院學習深造,與20多個國家的特種兵同台競技。

  “魔鬼周”訓練中,他不慎拉傷膝蓋韌帶,卻強忍疼痛,堅持完成所有訓練課目。

  在一次對抗演練中,蒯威帶傷出征,和14名中國隊員出色完成潛伏戰斗任務,成功殲滅藍軍。他們的那次行動,后來成為該學院山地作戰的典型教案。

  從國外載譽歸來,蒯威繼續苦練殺敵本領。如今,已經是第73集團軍某連連長的蒯威依然跟當年一樣,站第一排、打第一槍、當第一潛、做第一攀、爭第一跳。正是憑借身先士卒的血性膽氣,他帶出了在演訓場和比武場屢創佳績的“特戰尖刀連”。

  在獲評陸軍“十大標兵”后,他將自己的座右銘分享給戰友:“當兵就當能打仗的兵,當兵就當能打贏的兵。”

  從賽場到戰場,從國內到國外,登上“十大標兵”領獎台的精武標兵用過硬的軍事素養和耀眼的戰績,為陸軍官兵立起了逐夢的標杆。

  他們在科技創新領域屢建奇功,也見証了科技興軍戰略的巨大力量

  “炮彈能不能也像導彈一樣自帶‘千裡眼’?”這是十多年前,縈繞在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某教研室主任錢立志心頭的疑問。

  科技創新能使夢想照進現實,而對於科研背后的艱辛,錢立志體會尤為深刻。為了破解這一疑問,他帶領團隊,開啟了歷時8年的攻堅克難、聚力攻關。

  那年夏天,中國西部某試驗基地,驕陽炙烤著大地,某新型制導導彈靶場實彈試驗開始。

  “放!”隨著一聲果斷有力的口令,炮彈拖著火光劃破長空。數十秒后,載著偵察和制導設備的彈體精確命中目標。

  錢立志成功了!他讓“炮彈長出了‘千裡眼’”,標志著我軍炮兵實現了由“火力覆蓋”向“精確打擊”的劃時代轉變,幾代炮兵人“指哪打哪”的夢想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科技創新之難,絕不亞於打一場大戰。國防科技領域的每一項創新,無不成為戰斗力躍升的關鍵。在科技興軍這條路上,從不缺乏孜孜以求的同行者。

  在冰封雪裹的草原深處,一個測試方艙安放在炮陣地旁邊。某型火炮接連發出怒吼,巨大的沖擊波震得方艙直打顫。方艙內,某試驗訓練基地高級工程師冷雪冰目不轉睛注視著屏幕上剛剛生成的彈道曲線。

  彈道測量,實際上是與一堆以米、秒、帕為計量單位的數據打交道。這幾個在外人看來冷冰冰的字眼,對“彈箭飛行姿態精測”創新團隊來說,卻承載著夢想希望、融注著心血汗水。

  當年,還是一名普通技術人員的冷雪冰在測量某型靶彈時,發現測量數據存在微小異常。他翻閱相關資料,和戰友們反復分析比對,發現這一現象背后,是一項世界雷達研究領域亟待攻克的前沿課題。

  冷雪冰和戰友們感到了一種觸摸到科學前沿的振奮。“國際上那麼多科學家都沒攻克的難題,這些普通技術人員能拿下嗎?”面對各種質疑,面對無數次的失敗,冷雪冰和他的創新團隊從未動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逼上“絕境”……

  在經歷4300多個日夜的攻關之后,他們終於征服了這個課題。他們的研究成果被應用於多種武器裝備試驗任務中,為戰斗力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多年來,冷雪冰帶領創新團隊完成了800余次裝備測試任務,攻克50余個重大試驗技術難題,填補了13項武器裝備試驗鑒定領域空白。

  新型陸軍需要更多的科研創新,也呼喚更多敢創新、想創新、能創新的科技尖兵。在為陸軍新質戰斗力加鋼淬火的生動實踐中,並非隻有科研人員的身影。新疆軍區某旅二級軍士長劉加平,入伍時隻有初中文化,憑著打仗般的拼勁,硬是在裝備革新領域“殺出了一條血路”。

  改變劉加平軍旅人生軌跡的,是10多年前的一次巡修。那次巡修,他聽到有戰士抱怨:某型接收機不能與分機直接通信,人工操作繁雜,費時費力,影響訓練效率,要是能有更快的方法就好了。

  “能不能通過技術革新,改人工操作為智能化操作?”劉加平抓住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念頭,在上級領導和戰友的支持幫助下,經過刻苦的學習和鑽研,竟然創新成功了:原來需用人工操作的12個步驟,被簡化為隻要按鍵一次即可完成,用時大為縮短。

  在首次創新成功的激勵下,劉加平開始在裝備技術革新領域持續發力,先后創新研究出9項保障部隊制勝無形戰場的科研成果,成為名副其實的“士兵專家”“信息尖兵”。

  他們在危急時刻表現出的鐵血擔當,正是軍人犧牲奉獻精神的時代寫照

  面對生與死的考驗,軍人應該如何抉擇?

  排雷英雄杜富國給出了最響亮的回答。

  杜富國為掩護戰友,身受重傷,失去了雙手、雙眼。他的英雄事跡不僅震撼著全軍官兵,也深深感動著眾多網友。在網友發出的萬千點贊帖中,重復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中國無戰事,軍人有犧牲。

  危急時刻,生死瞬間,是對軍人的終極考驗。包括杜富國在內的眾多軍人,都在類似的考驗中,顯示出了不畏犧牲的英雄本色。

  對於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三級軍士長呂建民來說,他的每一次緊急出動,都可能是“實戰”。雖然不是面對槍林彈雨,但致命無形的毒劑煙雲是他必須戰勝的“敵人”。

  那一年,渤海灣的漁民無意間打撈上來3枚侵華日軍遺留下來的化學炮彈。

  該防化團奉命出征。處置現場,將炮彈放進特制的密閉箱是最關鍵、也是最危險的環節。

  “我先上!”呂建民撂下這句話,便小心翼翼地抱起一枚炮彈慢步前行。由於炮彈鏽蝕嚴重,看不清引信在哪,輕微觸動就有可能引發爆炸,之后便是毒劑蔓延……

  炮彈在懷,步步驚心。30米路程,呂建民足足用了5分鐘才挪到密閉箱旁。直到把危險全都關進了“籠子”,大家才長出了一口氣。

  入伍18年,呂建民一直在與毒魔掰手腕,也總是把“我先上”挂在嘴邊。面對失火的化工倉庫、劇毒化學品泄漏事故現場,以及不明危險化學品污染的核心區,他總是第一個闖進去……

  無論多少次與死神擦肩而過,軍人永遠不會退縮。犧牲奉獻早已成為他們的信仰和常態。

  位於風雪高原的邊境線上,西藏軍區山南軍分區某邊防團副營長楊祥國一共經歷了47次與死神的擦肩而過。

  他腳下的那條巡邏路全長160多公裡,途經5座海拔4500多米的雪山,遍布天塹、懸崖,曾先后吞噬多名年輕軍人的生命。

  2002年,楊祥國第一次參加巡邏就是爬刀鋒山。那天途中,他一腳踩空,連人帶背囊滾向深淵,萬幸的是半山腰的灌木叢擋住了他。

  在戰友的幫助下,楊祥國終於從死亡的邊緣回歸巡邏隊伍。跟那些邊防前輩一樣,他選擇再次啟程……這一走,他又在邊境線上走了十多年。

  同生死相比,張尚年曾經面臨的選擇,同樣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氣。

  這位曾執行過汶川抗震救災任務的優秀陸航飛行員,在當年四川蘆山發生7級強震的消息傳來時,正在舉辦婚禮。

  早一秒出發,災區的災民就多一線生機。為了爭取救災時間,張尚年立即中斷婚禮,與戰友一起趕赴救災一線,迅速打通“空中救援通道”。

  救災任務結束,習主席在視察慰問原某陸航旅時,親切地握著張尚年的手,叮囑他說:“抓緊把婚禮辦了。”

  蘆山抗震救災任務結束后,一場特別的婚禮在該旅機場舉行:直升機整齊列隊,蘆山災區的群眾代表和官兵代表送上鮮花,祝福一對新人終成眷屬。

  軍人並非生來就是勇者。然而,一旦穿上這身軍裝,就必須在危急時刻、生死瞬間挺身而出。杜富國、呂建民、楊祥國、張尚年,他們和萬千戰友一起,用一次又一次無畏的選擇,鑄造了中國軍人忠於使命、不怕犧牲、甘於奉獻的精神豐碑。他們在危急時刻所表現出的鐵血擔當,正是軍人犧牲奉獻精神的時代寫照。(段江山 李大勇 張旭航)

(責編:羋金、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