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一戰華工的歷史性貢獻(國際視野)

![]() |
法國巴黎裡昂火車站的一戰華工雕像。 |
![]() |
比利時波普林格一戰華工紀念園的紀念雕像。 |
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菲利普·方漢勒米爾斯
一戰華工的歷史性貢獻正逐漸得到應有的關注。我們要記住華工們感人的付出,並在2019年繼續講述一戰華工的故事。
在20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巴黎紀念活動上,發生了值得關注的一幕:法國巴黎凱旋門前,一位華裔女孩站在眾多世界領導人面前,用漢語朗讀了一戰親歷者顧杏卿的回憶錄裡的片段,讓人們在一戰結束100周年紀念之時聽到了代表中國的聲音。聲音在凱旋門前回蕩。這也是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中國在一戰戰場上的存在。
根據歷史資料,顧杏卿是英國軍隊在中國招募的9萬多名勞工之一,加入一戰華工隊伍時還是一名在校學生。像許多年輕人一樣,當時的他認為那是踏出國門、換取美好未來的跳板。顧杏卿最初並無意將自己對戰場上的觀察、記錄和回憶公之於眾。直至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他才決定將筆記整理出書,希望以華工在歐洲戰場的經歷勉勵同樣飽受戰爭蹂躪、遭受戰爭苦難的同胞。他相信即使面對看似強大的日本侵略者,中國人也可以盡自己所能維護國家的存續和利益。
巴黎和會並沒有帶來基於平等的和平。大多數一戰華工戰后返回自己的家鄉,回到原有的生活軌道。一戰華工作為一個群體並沒有在國際上和中國國內引起波瀾。長期以來,西方很少有人願意承認中國在一戰中的歷史地位,中國的作用和犧牲被邊緣化。
直到一戰結束幾十年后,通過歐洲和中國學者及當地人的共同努力,收集、恢復一戰華工故事和史料,一戰華工逐漸得到應有的關注。
比利時、法國邊境附近的伊普爾小鎮在紀念一戰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一戰期間,伊普爾被三面包圍,飽受戰爭磨難。戰后重建的伊普爾鎮在新城東門——梅寧門門牆上印刻了成千上萬參加一戰士兵的名字,華工的名字卻被忽略。直到2010年5月28日,一場特別的紀念儀式在這裡舉行。來自中國的代表向公眾宣讀了30名失蹤華工的名字。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公開儀式上宣讀一戰中失蹤華工的名字。
2017年,一戰華工紀念活動在比利時波普林格舉行。根據顧杏卿《歐戰工作回憶錄》記載,1917年11月15日,德軍飛機對波普林格近郊布思本村附近的英軍營地進行轟炸,致使13名山東籍華工喪生。為了永久紀念一戰華工,波普林格市政府從布思本村購買了原英軍駐扎的一塊營地,建成一戰華工紀念園。紀念園裡立起一座華工紀念雕像,紀念雕像選址在華工曾經工作、生活的地方,意在慰藉在此遇難的華工,銘記所有一戰華工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一戰華工留下的書面記錄不多,顧杏卿的《歐戰工作回憶錄》是其中之一。最近,西方公眾已經能夠讀到另一位一戰華工孫干的《華工記》。這名來自中國山東的農村教師回到中國后,以個人筆記的形式寫下了他的一戰經歷。2017年,《華工記》首次被翻譯成外語。
盡管一戰華工的書面記錄很少見,但他們留下的其他寶貴資料幫助我們還原了一戰華工歷史。一些華工返回中國后,仍然使用著他們從歐洲帶回的工具﹔一些華工帶回了歐洲的明信片﹔還有一些華工帶回了在歐洲戰場上服役時的衣物……這些小物件后來成為打開了解一戰華工歷史之門的寶貴鑰匙。
10多年前,我們在歐洲國家的地圖上看不出一戰華工的存在,也沒有他們來自中國什麼地方的任何顯示。但在最近幾年,這種情況得到了很大改善:比利時、法國、英國的地圖上逐漸標志出一些點,標明一戰華工涉足的地方,他們在路上看到的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沿著他們的道路追索歷史的人……隨著時間推移,這些點開始連接,並將勾勒出數以萬計一戰華工個體走出的路線,這也是一條連接西方和中國、跨越幾代人命運的路線。
在歐洲,1918年11月11日標志著一戰結束,士兵可以返回他們的國家,當地居民逃離戰后的廢墟。但當時的一戰華工仍然從事清理戰場、埋葬死者和戰后重建等工作。大多數華工在1919年仍然堅守了很多個月,有些人甚至到1920年春天才返回中國與家人團聚。對他們來說,隻有當最后一個華工安全地離開前戰場時,戰爭才能算真正結束。這是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我們要記住華工們感人的付出。2019年,在歐洲這個曾經的戰場上,我們將繼續講述一戰華工的故事。
(作者為比利時西弗蘭德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比利時一戰華工史專家,中文名為馮浩烈,本報記者車斌採訪整理)
綿延一個世紀的記憶
張 岩
思緒回到2013年。為了拍攝一戰華工紀錄片《潛龍之殤:一戰中的華工軍團》,我和加拿大導演喬丹·帕特森及其團隊沿著當時是學生出身的華工翻譯顧杏卿的足跡,跨越三大洲,先后在中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等地尋找一戰華工的墓地和他們的后裔,還原被遺忘了一個多世紀的集體記憶。
記憶一
中國山東是多數華工的家鄉,僅由威海出發赴歐的華工大約就有4.4萬名,約佔當時英國招募華工總數的47%。這裡流傳著很多華工的故事。一位名叫考文之的華工剛剛結婚不久就應募赴歐。不幸的是,家裡的妻子考劉氏並沒能等到丈夫歸來,等來的卻是丈夫病逝歐洲的噩耗。顧杏卿在《歐戰工作回憶錄》中寫道,華工“欲求生活而反喪失其生命,夫豈余輩初料所及哉”?據考文之的家人稱,考文之死后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撫恤金,甚至沒有收到正式的死亡通知。他的妻子至終也未能見到丈夫的墓碑,更不必說與丈夫合葬。
記憶二
當年華工招募基地之一威海,如今已無任何遺跡。但站在華工出發的碼頭故址,遙望茫茫大海,仍不免讓人思緒萬千。《遠東時報》的一篇文章曾記載了華工出發時的場景:在送別的路上,他們“要和朋友說說話,要買一包香煙,還要掏出一塊錢給路邊顫抖著的老父親”。一經離別,悲情開始在不少華工中蔓延。正如華工樊明修所述:“下了太平洋,想起老爹娘,三百大洋賣了命,至死不能還家鄉!”他們踏上的是一條充滿未知和風險的道路,對一些人來說,甚至是一條不歸路。
記憶三
在加拿大西海岸的維多利亞島上,曾經有一個威廉姆·海德檢疫站。華工經太平洋抵達加拿大后需先到此接受檢疫。該遺址目前已成為一所監獄的所在地,平日極少有人往來於此。這裡仍然保留著幾座華工墓地,表明他們尚未到達目的地或在歸途身故。華工王京連的侄子曾聽父親提過四叔王京連,“從小‘當兵’走了,到現在沒有信”,當得知四叔葬在加拿大的信息后,他百感交集。
記憶四
搭上橫穿加拿大的火車,我們走了整整四天四夜,而當時華工乘車的時間在一周左右(從溫哥華到哈利法克斯)。當時英方出於免除人頭稅(加方當時規定華人入境需繳納人頭稅)等因素的考慮,嚴格限制華工在車上的行動。大衛·利文斯通的父親哈裡·利文斯通是一位華工醫生,一路陪華工從中國威海直至法國。在哈裡·利文斯通留下的出行日志裡,記錄了一例華工死亡事件——一位體格強壯的華工在途中因突發心臟病在睡夢中死亡,他的遺體交給了哈利法克斯軍事當局。該華工名叫韓廷貞,來自天津,時年21歲。他的家人可能至今都不知道韓廷貞的下落。正如顧杏卿在《歐戰工作回憶錄》中所提,在途中遭遇危險時所想到的“最淒慘”的事情莫過於身沒於大海之中,家人還不知情,仍以為他“乘風破浪正在前進中”。
記憶五
在法國西部的拉羅謝爾,我們找到了華工劉得勝的后代。劉的女兒雷勒·瑪奇寇具有明顯的華人外貌特征,但並不懂中文。她的父親也從未向她講過家鄉中國江蘇的事情。雷勒希望有朝一日找到父親在中國的親屬,因為根據劉得勝應募華工時的年齡,家中當時應該尚有父母兄弟。
時間雖然已經過去了100年,一戰華工的史跡仍存在於世界的很多角落,有待我們前去發現。還原一戰華工的歷史記憶,感受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傷痛,是反思一戰教訓應該補上的一課。這種傷痛,中國和中國人理解更為深刻。銘記傷痛,奮發圖強,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讓歷史不再重演,是我們紀念一戰華工題中應有之義。
(作者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講師)
回聲
是時候修正記錄、正視真相了。100年前,這些勇敢的中國年輕人冒著生命危險來到歐洲,幫助我們應對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沖突之一,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在我們必須向中國勞工和中國人民表達最深切的謝意,認可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英國音樂家克萊夫·哈維
在這苦難的時刻,他們是我們的兄弟。
——法國總統馬克龍
中國勞工旅作出的巨大貢獻很大程度上被公眾遺忘,因此在紀念一戰結束百年之際,我們應該提高對他們作出的非凡貢獻的認識。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
一戰華工們為歐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貢獻,他們是從戰爭通往和平的橋梁。
——比利時波普林格市市長克裡斯托弗·德雅蓋
在巴黎裡昂火車站落成的一戰華工雕像,既表達了對一戰時期到法參戰華工的紀念,也傳遞出和平的訊息,這樣的訊息對世界的當下和未來都十分重要。
——巴黎第十二區區長卡特琳·巴拉蒂—埃爾巴茲
華工是我們一戰和當時歐洲歷史的重要部分,他們不遠萬裡來到這裡,幫我們重建家園,我們對一戰華工心懷感激。
——比利時伊普爾市一戰紀念館館長
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01日 1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