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美麗冰川變成最高戰場:目睹印巴相爭72年

2019年03月02日09:06 |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小字號

隨著印度和巴基斯坦2月下旬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沖突不斷升級,有關第四次印巴戰爭是否爆發的猜測引人關注。畢竟,在長達1000多公裡的克什米爾實控線兩側分別集結著至少25萬印軍和10多萬巴軍。了解克什米爾的前世今生,會讓人們為印巴兩國的緊張關系感到惋惜。70多年來,英國殖民者在南亞次大陸留下的這個“火藥桶”,讓兩個鄰國多次兵戎相見,新仇舊恨不斷。至於未來,兩國民眾應當還是期待著橄欖枝,期待著和平。

“干燥的土地,暴躁的土地”

拉姆是印度一家工廠的退休總工程師,他的夫人梅拉尼退休前是一所學校的校長,但現在仍常到學校給學生上語文和歷史課。嚴肅認真的梅拉尼告訴登門採訪的《環球時報》記者:“克什米爾是梵語轉寫而來,由KA和SHMIR兩個不同意思的詞構成,合在一起就是‘干燥的土地’的意思。”這時,拉姆接過話說:“現在這片‘干燥的土地’幾乎快變成‘暴躁的土地’。”

梅拉尼隨手拿起架上的兩本書,向記者介紹說:“其實克什米爾地區歷史非常悠久。這本《克什米爾歷史》的作者帕維茲·德文就出生於克什米爾斯利那加,當過印度旅游部門的高官。這本《月如血》是作者拉胡爾·潘迪塔的自傳體小說,講述的是他童年時期經歷印巴戰爭的故事。”看到記者接過這兩本都是幾百頁的書,梅拉尼繼續講著她的歷史課:“克什米爾地區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印度教神話時期。有文字記載的克什米爾歷史可以追溯至12世紀,大致是中國的宋朝,有8000首梵文經典詳述了克什米爾王朝從神話時代到當時的歷史……”

同樣,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的書店裡,也能找到很多與克什米爾有關的書。翻開店內出售的巴基斯坦地圖可以看到,印控克什米爾地區被標注為“被佔領土”。印巴爭端也讓有關克什米爾的基本數據缺少權威性。大多數材料顯示,該地區面積約19萬平方公裡,總人口已超過1000萬,其中穆斯林人口佔大多數。克什米爾地區風景秀麗、山巒起伏,素有“天堂”之稱。位於該地巴基斯坦與中國交界處的喬戈裡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德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克什米爾之爭之所以成為印巴獨立70多年來最難解決的問題,這與英國殖民統治有關,是英國殖民者在1947年撤出印度時留下的“地雷”。根據1947年“蒙巴頓方案”提出的印巴分治原則: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劃歸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行決定。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是穆斯林。印巴分治時,盡管印度實際控制了一大半的地區,但克什米爾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印巴1947年獨立后,於1947年、1965年和1971年三次爆發戰爭。1971年巴印斷交,1976年復交。王德華說,印巴爆發三次戰爭和多次武裝沖突,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獨立國家的雙邊關系中是少有的。

“武力政策在此已經失敗”

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爆發反對印度政府的武裝斗爭。每年2月5日是巴基斯坦的“克什米爾團結日”,全國放假一天。這一天,伊斯蘭堡等主要城市街頭都有游行的人群,表達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民眾的支持,有的還挂出印度軍警與當地民眾沖突的照片。

聯合國伊拉克問題前特別代表、巴基斯坦外交官阿什拉夫·卡齊曾在《黎明報》撰文說,“國際社會在解決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未能向印度方面施加足夠的壓力,導致這一曾引發三次印巴戰爭的問題至今仍在兩個有核國家之間懸而未決”。卡齊認為,無辜民眾對印“非法軍事佔領和鎮壓”的武裝斗爭與抵抗並非恐怖活動。

《環球時報》駐巴基斯坦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卡齊的觀點代表著巴基斯坦人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緊張氣氛的看法。巴基斯坦外交官、國立科技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澤米爾·阿萬認為,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過度使用武力以及長期侵犯人權的行為,會壓迫克什米爾人以和平方式爭取自決權的空間,從而迫使他們選擇武裝斗爭。但阿萬希望,巴印兩國應理性地在和平談判桌上解決克什米爾爭端,印度要接過巴基斯坦一再拋出的橄欖枝,“印度現在應該清楚認識到,過去幾十年的武力政策已經失敗,而且永遠也不會成功”。

在印度,很多人提到克什米爾就會講起印巴“世仇”。印度寶萊塢還出品過《難民》《卡吉爾戰爭》等以印巴戰爭為題材的影片。其中,《卡吉爾戰爭》講述的是印巴1999年在克什米爾卡吉爾地區發生的軍事沖突。該片2003年在印度上映時獲得4.5億盧比(1盧比約合0.1元人民幣)的票房。

克什米爾海拔5000多米的錫亞琴冰川目睹了印巴兩國軍人的對峙,數千名軍人因寒冷而死亡。目前,印度方面仍有約7000名士兵駐守在冰川地區,巴方也有約4000名軍人把守。印度領導人常光顧這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戰場,繼2005年時任印度總理辛格之后,印度總理莫迪2014年8月也專程來此視察駐軍,並過問了當地的兩個水電項目。莫迪表示,“在這一地區,我們因恐怖主義襲擊遭受的損失比戰爭還大”。

70多年來,印巴雙方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有戰爭也有談判。2001年8月,時任印度總理瓦杰帕伊在獨立日講話中表示,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克什米爾問題,他當時說:“我告訴穆沙拉夫,我們已打了50年的仗,我們還要繼續打多少年?”而時任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也表示,隻能依靠和平方式解決克什米爾問題。2006年6月,印巴開通第二條跨克什米爾的公交線路。2008年,還首次開通跨克什米爾控制線貿易。2011年2月,兩國外交部宣布重啟對話進程,包括克什米爾、反恐、水資源等8個議題。2014年8月,由於巴駐印度高級專員會見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泛黨自由大會”領導人,印方宣布取消兩國外交秘書級對話。過去4年,印巴在控制線附近都發生過沖突或交火,人員各有傷亡。去年5月,印巴曾達成一致,同意遵守2003年簽訂的停火協議,恢復克什米爾地區的和平。印度內政部曾有意減少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25%左右的駐軍,但遭到印度陸軍的反對。

外國人去克什米爾要特批

無論是從印度還是從巴基斯坦,外國人想進入克什米爾地區都必須經過印巴政府特批。春節期間,《環球時報》駐巴基斯坦記者沿著伊斯蘭堡的克什米爾快速路向東出城,到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首府穆扎法拉巴德出差。近130公裡車程穿越了巴基斯坦的度假勝地——穆裡。從伊斯蘭堡到穆裡,走的是雙向四車道。當地司機告訴記者:“從這幾年巴基斯坦的發展變化可以看出,到穆裡旅游的人比過去多了不少。中國企業在巴東北部承建的尼魯姆—杰盧姆水電站等項目,也讓人流車流增多。為此,政府還升級了道路。”等車進入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后,路況明顯差了一些。

走在穆扎法拉巴德街頭,這座城市的靜謐令人常常忘記它其實位於世界上“最易燃”的克什米爾。除了進入克什米爾地區時,軍方設置了檢查站核對每個人的証件和訪問克什米爾地區的許可証以外,穆扎法拉巴德城內幾乎沒有檢查站,沿街隨處可見賣水果、食品的小商販,與其他巴基斯坦城鎮別無二致。手工制造業是這裡的傳統經濟基礎,這裡因盛產山羊,當地人多數在家庭作坊生產圍巾、挂燙等羊毛羊絨制品,克什米爾羊絨也因此得名。

從這幾天的電視新聞畫面看,印控克什米爾夏季首府斯利那加的基礎設施比《環球時報》駐印度記者過去一年去過的很多城市都要差一些。斯利那加離印度新德裡有700公裡,而離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隻有200多公裡。它本是個旅游勝地,但受安全局勢的影響,那裡很少見到游客,更多的是荷槍實彈的印度軍警。(胡博峰 丁雪真 谷棣)

(責編:劉金波(實習生)、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