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盡快扭轉“被動式”備戰模式

2019年03月04日08:57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很多人有過暈車的經歷,但有一類人很少暈車——司機。有一種解釋是,坐在駕駛位的人掌控著汽車的運行狀態,什麼時候剎車,什麼時候轉彎,什麼時候顛簸,他都會有一個心理預期,並提前做好准備。而乘客則不同,對汽車運行狀態的變化,往往隻能被動地接受。可見,是主動應對還是被動接受,差別十分明顯。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的這句名言,道出了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重要性。“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權”,是一支軍隊建立優勢的基礎、形成勝勢的前提,一旦失去了這種“權”,離失敗也就不遠了。因此,力爭主動、力避被動,並盡一切努力迫使對方失去主動、居於被動,始終是交戰雙方博弈的焦點。

  有備才能無患,備戰務須主動。回顧歷史,強大的德國之所以不敢侵犯瑞士這個小國,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瑞士人備戰意識強烈,“邁出右腳是一位公民,邁出左腳就是一名戰士”。事實証明,隻有切實把“箭在弦上”當成一種常態,把“從難從嚴”練成一種習慣,才能避免受別人欺負。反之,“若兵無先備”,就會產生“不應卒”“失於機”“后於事”“不制勝而軍覆矣”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這筆賬,丘吉爾算得很清楚:“如果我們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備而戰爭沒有爆發,我們失去的可能只是黃金。但如果我們事先沒有做好准備而戰爭爆發了,我們失去的將是整個大英帝國。”從納粹德國閃擊蘇聯,到日本偷襲珍珠港,再到中東戰爭以軍偷襲得手,無不印証了這個道理。

  然而在現實中,仍有少數單位把備戰模式調成了“被動式”。比如,有的主動掌握研判情況不夠,遇有突發情況反應遲緩、指揮忙亂、處置不周﹔有的作戰方案計劃“舊、虛、粗”,滿足於“有”而不是立足於“用”﹔有的值班力量要素不齊全、布局不合理、聯動程度不夠﹔有的戰備基礎建設歷史欠賬多,戰備物資設施應急才請領、輪戰才搶修,遂行大小任務都要臨時調整﹔有的新改建部隊裝備與編制不一致,人員專業對口率低,物資器材配備缺口大……凡此種種,皆是“被動式”備戰的表現。

  應當認識到,我國面臨的安全形勢嚴峻復雜,倘若思想麻痺、精神懈怠,不主動做好充足的准備,就會有重蹈歷史覆轍的危險。尤其是現代戰爭“首戰即決戰,發現即摧毀”,爆發突然、進程短促,預警時間極短甚至沒有預警,日常戰備水平往往是影響戰爭結局的關鍵因素。隻有准備周全,才能爭得主動、謀得勝算﹔如果疏於防備,就難免被敵人牽著鼻子走,甚至落得兵敗將亡的下場,那是要負歷史責任的。

  “隨時准備打仗”絕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要落實到行動上,必須對備戰緊抓、實抓、主動抓。應當進一步增強“席位就是戰位,值班就是備戰”的意識,保持指揮機構靈敏高效運行,優化戰備值班力量結構布局,論証施行戰備任務周期輪換制度,按實戰要求分類量化戰備標准,常態組織戰備檢查和能力評估,確保部隊時刻保持正規值班秩序和良好戰備狀態。

  掌握主動、拒絕被動,就能“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隻要各部隊始終盯緊未來戰場的“灰犀牛”“黑天鵝”,著眼“突發”做文章、立足“應戰”設考題,把“主動式”備戰模式搞得更加完善,就一定能打通戰斗力的“任督二脈”,練就“一劍封喉”的勝戰本領。(謝軍)

(責編:劉金波(實習生)、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