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浙江省軍區某無線電分隊三級軍士長呂應科十幾年如一日堅守巡檢一線——

默默的登攀者

2019年04月22日08:00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工作中的呂應科。成余明攝

連續多日的小雨后,杭州郊區天空放晴。在一片群山環抱的盆地裡,矗立著數十根高低錯落的天線杆。這裡是浙江省軍區的無線電通信天線場。

爬線杆鑽窨井、戰嚴寒斗酷暑,為保証每架天線都能順暢工作,某無線電分隊三級軍士長呂應科十幾年如一日行走在這條13公裡長的巡檢路上。

去年3月,浙江省軍區舉行高級士官軍銜晉升儀式。那幾天,呂應科特別開心,不時照鏡子看看自己的新軍銜,笑得露出兩排雪白的牙齒。

2001年12月,呂應科參軍入伍。接到入伍通知書的那天,得知自己將在風景如畫的杭州當兵,呂應科內心十分歡喜。哪知營區在杭州的一處山溝裡,延綿起伏的丘陵成了繁華與寂寞的“分水嶺”,他有些沮喪。

呂應科有一股不服輸的勁。他認定,即便蹲守在山溝裡,也能做出一番成績。使命一旦扎根心中,便會迸發出無窮力量。呂應科加班加點背電碼,不到半年,上萬條電碼就爛熟於心。

2006年,發信台天線升級換代,連隊讓呂應科擔任分隊長。重新架設的天線杆每段重200多斤,要靠人工一根根搬運安裝,而天線杆基座選址分散在田間、荒地和山頂,難度可想而知。作為分隊長的呂應科叫上一名老兵,兩人抬起天線杆就往山上爬。分隊長作表率,大家的干勁被激發出來,僅20天,天線被全部架起。

呂應科和戰友們的日常工作,是反復攀爬20米高的天線杆,查看天線有沒有鏽蝕,接頭連接是否牢固﹔然后掀開天線杆底座下的窨井蓋,鑽下去查看電纜頭有沒有進水,線路是否存在異常。戰士們有時自稱:“我們工作的范圍隻有這20米。”呂應科卻說:“這20米的登攀,是一名通信兵的軍旅登攀路,任務單調卻不簡單,距離不高但使命崇高。”

從軍10多年來,每當有急難險重任務,呂應科總是挑大梁。2012年,呂應科所在分隊參加組網演練比武時突遇電台車計算機終端故障。緊急關頭,呂應科帶領大家拆解、焊接、調試設備並化險為夷,分隊最終獲得浙江省軍區第二名的好成績。

呂應科和戰友天天走在巡檢路上,拿出“繡花”功夫對待每一個細節。即便如此,有時仍會碰上難排除的故障,協調廠家增援費時又費力。“從山溝裡發射出去的每串電波、每份電報,都關系重大,不容耽擱。”呂應科決定對整個無線電發信系統進行研究學習。

他自學《電路基礎》等,宅在機房把每一條線路走向繪成草圖﹔從淘汰的舊機器裡,反復測試摸索故障原因,記錄下的故障表現及排除方法成了他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獨門寶典”。幾年下來,呂應科成了名副其實的無線電專家。

各型天線中最吸引眼球的,當數營區后的那架:它的體積最大、功率最強、所處地勢最高、支撐天線塔座最高、巡檢技術難度最大,被戰士們稱為“一號天線”。這架天線一直以來都由呂應科親自巡檢。去年11月初,呂應科突然決定:由分隊戰士輪流巡檢“一號天線”。編制體制調整后,呂應科所在連隊人員減少了,承擔的保障任務並沒有減輕。帶新人、為部隊培養技術人才,成為呂應科最看重的事情。

為壯大隊伍技術實力,呂應科一個人扛起了電源、發信、線路等多個專業的教學任務,帶領戰友鑽窨井,摸清幾百條線路的走向,細致梳理出電源短路、發信中斷等20多種常見問題的排除方法,群策群力攻克技術難題。僅一年時間,呂應科就帶出了3名“技術通”。

服役10多年,呂應科榮立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獲得“全軍通信與指控系統綜合組網演練先進個人”“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一等獎”等多項榮譽。(記者 羅正然 通訊員 童瑋 宋宗偉)

(責編:劉金波(實習生)、陳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