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雖有大風,心中無風”——記阿拉山口的鋼鐵邊防兵

2019年05月27日16:30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

界碑,神聖而又庄嚴,是祖國領土和主權的象征,也是萬千邊防軍人心中的精神圖騰。走近界碑,才能真正讀懂邊關﹔走近界碑,更能感悟家國情懷。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時空節點,人民網聯合陸軍政治工作部宣傳局、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組織5路小分隊,深入祖國陸地邊防線,走進小白楊哨所、乃堆拉哨所、清河口哨所、北極村哨所……走近70個界碑,開展界碑描紅主題活動,感受祖國邊防的滄桑巨變、傾聽邊防軍人的無畏擔當。

有一種支柱,看似無形,卻頂天立地﹔有一種旗幟,寂然無聲,卻高高飄揚。從即日起,我們推出“祖國在我心中”界碑描紅主題活動專題報道,陸續編發相關稿件,敬請關注。

採訪小分隊探訪阿拉山口邊防連。郭發海 攝

人民網阿拉山口5月27日電 (黃子娟 郭發海 喬玉中)邊關是什麼?攝影家說,邊關是險﹔游客說,邊關是難﹔生意人說,邊關是遠……5月26日,迎著阿拉山口肆虐的狂風,博爾塔拉軍分區阿拉山口邊防連官兵對記者說:邊關是國,邊關是家。

當天,由人民網、陸軍政治工作部宣傳局、央視電影頻道聯合組成的“界碑描紅”主題活動採訪小組來到了這裡。“在山口,這種惡劣的天氣是常態。”指導員宋洪寶介紹說,阿拉山口位於阿拉套山和巴爾魯克山之間寬闊平坦的通道,是新疆北部“冷濕空氣”入侵的重要門戶,是我國四大風口之一,自然環境十分惡劣。連史記載,一年8級以上的大風天氣長達180多天,素有“一年一場風 ,從春刮到冬”之說。

火車轟鳴,商賈如梭。作為中國西部地區唯一的鐵路、公路並舉的國家一類口岸,中哈原油輸油管道也在這裡入境,阿拉山口口岸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西段的橋頭堡,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登上嘹望哨台,“忠誠”兩個紅色大字格外耀眼。“為維護邊境地區和平穩定、保障兩國邊境經貿繁榮發展作貢獻,這是邊防官兵應盡的職責。”宋指導員說,作為口岸邊防連隊,官兵們把忠誠二字刻在心間,用“大風吹不倒、誘惑打不動、強敵撼不動”的豪邁氣概扎根大風口,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連隊樓前矗立的“無風石”。薩妮婭 攝

連隊營區宿舍樓前,矗立著一塊巨大石頭,上面刻著“無風”兩個大字。對官兵們說,這兩字有著特殊的意義。

上士閆曉飛第一次參加邊防巡邏,就遭遇十級大風,身體瘦弱的他被眼前的景象嚇壞了,硬是被班長拽了一路。他曾下定決心:兩年后,一定要離開這個鬼地方。從此,訓練泡病號,巡邏溜邊邊,急難險重任務不敢上,他成了連隊的重點人。

直到有一天,他被指導員叫上了連隊的英雄山。“這裡,埋葬的就是我們的第一任老站長吳光勝,他的一生始終和邊防相連……”

上世紀60年代初,阿拉山口地區有邊無防,應黨中央號召,吳光勝一行17人步行來到阿拉山口安營扎寨,沒有營房,他們就在石頭縫裡打地窩,沒有伙食,他們就挖野菜充飢,在這裡一待就是7年。2001年,老站長因病在家鄉離世,去世前唯一遺願竟是將骨灰撒在西陲邊防線上。

聽著故事,閆曉飛眼睛濕潤了。漸漸地,他對界碑和邊關有了不同尋常的情感認同和心靈皈依。

連隊官兵站崗放哨。王國鑫 攝

為了讓自己風吹不跑、刮不倒,他就每頓飯比別人多吃兩碗米飯,每天多跑一個五公裡,用最快的時間讓自己壯起來。每次巡邏,他都主動報名參加,短短一年時間,他體重漲了10公斤,徒步巡邏達到1000公裡。第二年,被團評為“邊防執勤能手”。漸漸地,他成為了連隊的“邊防通”“活地圖”,大項任務每次都少不了他。

這一干,就是十一年。採訪中,記者發現,就是這樣一個條件艱苦的連隊,連續10年竟無一人主動申請調離,在每名官兵的骨子裡,都有一種無所畏懼的氣質。宋指導員說,雖有大風,心中無風,這就是連隊門前無風石的真正意義所在。

邊防官兵冒雪巡邏。王國鑫 攝

“邊防巡邏,最揪心的是冬季!”下士寧潤澤回憶起幾年前的一次巡邏,至今仍心有余悸。那年冬天,氣溫低至零下30攝氏度,他和戰友們到267號界標處巡邏,返回時遭遇暴風雪,能見度不足1米,官兵們手拉著手,原本一個小時的路,硬是走了五個多小時。返回連隊,個個都成了冰雕。他說,“臉上就像刀割一樣,但我們必須堅持下來,因為我們是邊防軍人。”

閃亮的鐵軌上,滿載石油罐車的鋼鐵巨龍正向著阿拉山口疾馳而來。站在阿拉山口口岸遙望國門,記者眼前是一派繁榮景象。官兵們說,在國門站哨,時刻要注意形象,當好中國名片。

幾年前的冬天,連長蘇浩帶隊巡邏在風雪途中,突然一輛向口岸行駛的哈薩克斯坦運輸車因雪地路滑陷下路基。眼看通關大門即將關閉,司機焦急萬分,官兵找來撬杠和繩索等,齊心協力把車輛推出路基,上等兵程浩的右手食指卻因接觸冰冷的鐵皮被生生撕下一層皮,鮮血直流。成功脫險出關,車主透過窗戶伸出大拇指高喊:“中國軍人,好樣的!”

“這樣的事,太多了!”在連隊工作了10年的上士龔合平說,今年初的一個夜晚,一輛哈薩克斯坦貨車路過國門時,由於天氣寒冷,車輛輸氣管被凍裂,司機折騰了很久也沒有換成功。正在執勤的龔合平和戰友們幫助找來熱水,打著手電,幫助他把車輛修好,開到停車場。

夕陽西下,記者回望阿拉山口,哨樓前,用石頭堆成的“祖國在我心中”依舊耀眼,3名年輕戰士迎著狂風,正手握鋼槍、盯著遠方。哨樓下,一群游客好奇地打量著他們,是的,你理解或者不理解,他們的血汗都洒在國門﹔你知道或者不知道,他們的青春都染綠著邊關。他們的生命線永遠與那天地間延展的巡邏路相連,永遠與那神聖的界碑相連。

(責編:李方園(實習生)、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