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航天新一代的“青春封面”

——記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海上發射任務團隊

2019年06月11日09:3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航天新一代的“青春封面”

2019年6月5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黃海某海域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海上發射任務。從陸地到海上,年輕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海上發射任務團隊,用過硬表現刷新了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彰顯著中國航天的新希望。

李成:發射場的“定海神針”

“……3,2,1,點火!”伴隨著一聲自信而清晰的命令,長征十一號火箭騰空而起,從深藍大海朝著璀璨星空進發,開啟了我國海上發射的新篇章。

發出命令的人是李成,他是這次海上發射任務的“01”號指揮員。已有100余次發射經歷的他,被同事們稱為發射場的“定海神針”。

“有李指揮員在,我們就覺得格外放心!”談到李成,這時身邊同事都豎起了大拇指。這份信任,源自他精湛的業務能力和出色的應急處置能力。

航天發射是復雜的系統工程,設備說明書、崗位要求、操作標准等技術文件浩如煙海。在很多人眼裡,枯燥的技術文件是“工具書”,李成卻把它們作為“必修課”。

首次海上發射任務,全新型號,多項新技術,飛行參數與以往不同﹔場外執行任務,組織模式、操作系統變化巨大……面對巨大的困難,李成沒有后退。他帶領團隊系統梳理技術文件,對發射流程、測試環節進行地毯式研究,數以萬計的技術指標融入指揮鏈條,為科學精准指揮提供堅強保証。

作為“01”號指揮員,需要的不僅是出色的業務能力,更有良好的心態和應急處置能力。2015年,長征六號火箭首飛,陣地指揮的重擔落在了李成身上。當萬眾矚目的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挺立在發射塔架,進入發射倒計時程序時,突然出現故障,發射程序被迫中止。

火箭攜帶大量高性能燃料,中止發射程序后,必須以最快速度排除故障,否則存在巨大風險。千鈞一發之際,李成帶領團隊認真核對火箭和地面設備狀態,突擊完成火箭狀態恢復,確保已經加注液氧火箭的安全性,並認真研究再次組織發射的指揮程序。

24小時后,長征六號火箭重新進入程序准時實施發射,創造了“一箭20星”的航天新紀錄。

李振榮:海天連線“第一棒”

“捕獲目標”“注意,還有10秒級間分離……”

伴隨著長征十一號火箭起飛,某測控方艙內立刻進入緊張的工作模式中。

在忙碌的人群中,一個筆直如鬆的年輕身影格外顯眼。他眉頭緊鎖,發出一個又一個堅定有力的口令。

“設備待機,開始處理數據。”

最后一個口令發出,跟蹤任務圓滿結束。他長舒一口氣,緩緩鬆開滿是汗水的拳頭,眼眶中淚水閃爍:“我們成功了!”

他叫李振榮,擔負測控系統的指揮。4年前,他放棄優越的城市生活,毅然選擇了晉西北大山深處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隻為圓自己的“航天夢”。

面對知識壁壘較高的測控專業知識,李振榮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記下了厚厚的3本筆記,在同批進入中心工作的人員中第一個拿到上崗証。從跟崗學員到伺服操作手,再到系統指揮,每次華麗轉身的背后都凝結著他的辛勤汗水。

海上發射任務中,李振榮所在團隊擔負起飛段測控任務,是海天連線“第一棒”。火箭起飛段數據對整個飛行至關重要。李振榮帶領團隊反復研究測控方案,克服陌生環境目標捕獲、新型號飛行軌跡研究、無光學輔助跟蹤、傳統測控與天基測控配合等多個難題,圓滿完成了首次海上發射起飛段測控任務。

海上任務圓滿成功,測控室成了歡樂的海洋。李振榮深有感觸地說:“我為自己當初的選擇慶幸,為中國航天人驕傲。”

戴犇:神箭倚天“點火人”

萬裡海疆,碧波蕩漾。12時06分,隨著“01”號指揮員一聲令下,中心顯控台操作手戴犇按下了點火按鈕。剎那間,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火箭挾著烈焰濃煙騰空而起,呼嘯著飛向太空。

看著直刺蒼穹的神箭,戴犇長舒了一口氣,小腹上剛剛愈合的傷疤還隱隱作痛。

時間回到年初,晉西北深山腹地,初春的陽光還沒來得及趕走積雪,戴犇所在的團隊接到擔負長征十一號火箭發射任務的命令。消息傳開,團隊成員個個躍躍欲試,戴犇的心裡卻直打鼓。

這是一支平均年齡不到22歲的新組建團隊,沒有執行重大任務的經驗,也缺少相關的技術人才。

陌生地域、陌生環境、長距離、高強度機動、首次海上發射……為了帶領團隊盡快攻克難關,戴犇和幾名工程師成立“攻堅小組”,帶領團隊成員擠時間鑽研學習,加班加點成為常態。

就在下廠學習前夕,戴犇突發急性闌尾炎。經過3個小時的手術,他才脫離了危險。躺在病床上的戴犇怎麼也放不下任務,術后一周就回到崗位上。

中心顯控台操作手的工作,絕非按一下按鈕那麼簡單。為了保証發射任務萬無一失,操作手要透徹理解運載火箭的控制系統原理,實時監測4個屏幕上的數據和100多個指示燈的狀態變化。發射任務中,操作手不僅要在規定的時間裡輸出上百個指令,同時還要實時判讀上百個控制系統的有線參數。

“說不辛苦那是假的。但能夠親手按下點火按鈕,見証火箭騰飛的那一刻,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這個來自江蘇泰興的小伙子,眼神裡閃著光,愈發顯得陽光開朗。

和李成、李振榮、戴犇一樣,為了圓滿完成首次海上發射任務,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射設備操作手團隊也付出了超乎常人想象的辛勞。作為放飛神箭的“守護者”,他們是最后撤離發射平台的人。許許多多年輕的航天人,組成新時代中國航天的“青春封面”。(路俊 記者 鄒維榮)

(責編:陳羽、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