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江西贛州,於都河畔。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這裡出發,開始了偉大的兩萬五千裡長征。今天,本報採訪組來到這裡,重溫紅色傳奇,感悟力量之源

長征起點悟初心

2019年06月12日09:38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6月11日,中宣部在江西於都、瑞金和福建長汀、寧化舉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啟動儀式。來自全國30多家媒體的500余名新聞記者參加啟動儀式。周密 攝

  歷史,往往在經過時間沉澱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江西贛州,於都河畔。1934年10月,陷入重圍的中央紅軍從這裡出發,踏上了漫漫長征路。這一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偉大遠征,揭開了中國革命嶄新一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樹起巍峨豐碑。

  絕處逢生,憑的是什麼?革命勝利,靠的是什麼?繼續前進,需要什麼?

  傾聽歷史回響,追尋紅色足跡。盛夏時節,我們來到長征的起點——於都,解讀紅軍長征勝利的密碼,感悟在新長征路上取得新勝利的力量之源。

  雖然不知終點在哪兒,但紅軍將士的腳步依然鏗鏘有力——

  聽黨指揮,創造人間奇跡

  時光流逝,無法沖淡刻骨銘心的記憶。

  雖然已經過去了80多年,於都縣唯一健在的紅軍烈士遺孀、今年99歲的段桂秀老人,依然能夠清晰地向我們講述與丈夫最后一次見面的情景。

  段桂秀老人的丈夫叫王金長,是一名普通農民。兩人成親不到一個月,王金長就報名參加了紅軍。看著段桂秀依依不舍的樣子,丈夫笑著安慰她:“用不了多久,我就會回來。”

  “隊伍走后,我開始等呀、盼呀。”段桂秀老人用手擦了擦眼角,停了一會兒繼續說道,讓她沒想到的是,這一等,幾十年就過去了。直至全國解放后的一天,政府派人送來了烈士証書,她才得知丈夫再也回不來了……

  “與王金長一樣,許多紅軍將士在於都出發時,以為用不了多久就會打回來。”於都縣黨史辦主任曾懿華介紹說,1933年9月,國民黨調集重兵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黨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途中,紅軍數次陷入敵人重圍,多次改變原定行進計劃,越走離出發地越遠。

  秋風瑟瑟,征程漫漫。幾近山窮水盡,一路槍林彈雨,不知終點在何處,為何紅軍將士前行的腳步依然鏗鏘有力?

  鄧榕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寫道,一天,她問父親:“長征路你是怎麼走過來的?”鄧小平沉思片刻,簡明而又堅定地回答:“跟著走。”

  “跟著走。”這簡單的3個字,道出了紅軍將士的心聲——堅決跟黨走,聽黨指揮,這就是他們永恆不變的堅定信念。

  紅四團戰士鄭金煜,過草地時餓得實在走不動路,被戰友放在馬背上跟著前進﹔

  紅軍女戰士姜秀英,翻越雪山時腳趾被凍壞。她砍掉潰爛的腳趾,簡單處理后就跟著部隊出發﹔

  紅軍干部龍書金,在一次戰斗中負傷掉隊。他一路乞討,朝著部隊的方向追趕……

  正是這個信念的支撐,才使紅軍將士跌倒了,又爬起來,一路向前,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

  回望歷史,啟迪未來。透過人民軍隊在黨的絕對領導下成長壯大的足跡,我們更加堅信,有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的指揮,人民軍隊一定能不斷奪取新的勝利。

  雖然隨時可能倒下,但紅軍將士的信念依然堅如磐石——

  不畏犧牲,鑄就勝戰鋒刃

  輝煌,往往始於苦難。

  長征,就是從苦難走向輝煌的過程。

  於都河水靜靜流淌,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巍然矗立。置身紀念碑前的廣場,看著大理石上鐫刻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那場艱苦卓絕的遠征浮現在我們眼前。

  漫漫征程中,紅軍將士時時面臨著血與火的生死考驗。“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紅軍將士平均3天就要進行一次激戰。

  漫漫征程中,紅軍將士時時面臨著惡劣環境的嚴峻考驗。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一書中這樣記錄長征:紅軍一共爬過18條山脈,其中5條是終年蓋雪的,渡過24條河流,經過12個省份……據史料記載,紅軍將士穿越茫茫草地時,由於沒有糧食,隻能挖野菜、嚼草根、啃樹皮。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和將台堡地區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長征的勝利,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正如毛澤東所說:“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

  長征,是一條走向新生之路,也是一條充滿犧牲之路。

  激烈的戰斗,惡劣的環境,使大批紅軍將士長眠在長征路上。長期從事紅色文化研究的紅軍后代袁尚貴告訴我們,參加長征的紅軍將士共有20萬名左右,到達陝北的隻有3萬多人,於都縣僅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萬多人。

  一名英烈就是一座不朽的豐碑。每一座豐碑的背后,都有許多催人淚下的故事。

  陰雨綿綿,村路彎彎。在於都縣銀坑鎮窯前村,紅軍烈屬鐘招子的孫子曾天長滿懷深情地為我們講起一段往事。

  鐘招子生養了10個兒子,其中8個參加紅軍,參加了長征。分別時,鐘招子對兒子們說:“一定要打勝仗,娘等你們回來。”兒子們走后,鐘招子每天晚上都會在老屋門前點起一盞馬燈。

  時間一天天過去,鐘招子青絲變成了白發,眼睛也哭瞎了,但依然每天晚上點亮馬燈:“這樣,兒子們回家時就能看清路了。”直到去世,鐘招子也沒能等到一個兒子回來。

  母親在家盼兒歸,英雄熱血洒征程。

  甘溪羊東坳戰斗中,紅六軍團官兵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奮勇沖鋒。戰斗結束,當地400位農民花了整整一天,才將紅軍遺體全部掩埋。

  穿越草地時,紅軍一個營700多名官兵因缺乏食物,體力不支,背靠著背坐在班佑河邊等待后續部隊。從此,他們再也沒能站起來……

  一路採訪,一路感動。聽著紅軍將士和老區人民為奪取革命勝利,不畏犧牲的一個個感人故事,我們思緒萬千。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心懷理想,不畏犧牲,使我們這支隊伍所向披靡,從於都走到陝北,走到天安門廣場,越走越強大。

  回望歷史,思索當下,我們看到了鮮血,讀懂了犧牲。一支不畏犧牲的軍隊,才能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我們隻有傳承紅軍將士不畏犧牲的偉大品格,才能披荊斬棘、攻堅克難,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

  雖然背影已經遠去,但紅軍將士的精神依然綻放光芒—

  重整行裝,走好新的長征

  斗轉星移,換了人間。

  街道上車水馬龍,田野間禾苗茁壯。如今,在於都這片烈士鮮血浸染的紅土地上,處處呈現出繁榮景象。

  “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在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紅軍后代、退伍老兵孫觀發向我們講起現在的幸福生活,笑得格外燦爛。

  前些年,因妻子患病,孫觀發家裡欠下了不少債務。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他家走出了困境。隨著村裡發展蔬菜產業、辦起制衣廠,家裡人不出村就能打工掙錢。去年,全家收入達到7萬多元。

  1935年的暮春,方志敏烈士在國民黨陰森的牢獄裡寫下《可愛的中國》一文。文章中,他滿懷深情地暢想革命勝利后祖國的美好景象:“朋友,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

  英魂若有知,泉下亦含笑。當年紅軍將士暢想的美好未來,如今正在變成現實。

  飄散了戰火硝煙,遠離了腥風血雨。雖然紅軍將士的背影已經遠去,但他們的精神依然綻放光芒。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裡游人如織,絡繹不絕。紀念館講解員范瑩告訴我們,僅5月21日至6月5日之間,前來參觀的游客就有將近7萬人。

  人群中,幾名武警官兵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交談中,我們得知,他們來自武警警官學院訓練基地。為引導官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單位組織開展紅色之旅活動。這幾天,他們訪古田、看瑞金,一路來到於都。基地軍事職業教育中心主任肖庚慶說:“重走紅軍將士走過的道路,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我們更加認識到,偉大長征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紅軍傳人,我們更要弘揚好傳承好偉大長征精神。”

  站在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渡口,我們心潮澎湃。

  紅軍長征已經勝利結束,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勝利之路仍在延伸,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仍在延伸。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長征路上,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

  隨著新一輪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大幕開啟,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宏偉藍圖漸次展開。這次改革推進力度之大、觸及利益之深、影響范圍之廣前所未有。不少部隊經歷重組、轉隸、撤銷,許多官兵面臨分流、轉崗、退役。一聲令下,廣大官兵不計個人得失,堅決服從大局,以實際行動擁護支持投身改革。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長征豈畏難。在新的長征路上,隻要我們像紅軍將士一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一定能跑好屬於自己的這一棒。

  夜幕降臨,霓虹閃爍。於都河畔,長征源合唱團演唱的歌曲《紅軍渡長征源》,吸引許多游人駐足靜聽。“萬水千山多坎坷,心隨親人一起走過,勝利不忘哪裡來喲,紅色源頭記心窩……”嘹亮的歌聲響徹夜空,越傳越遠……(記者 孫繼煉 周奔 張磊峰 陳利)

(責編:李方園(實習生)、陳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