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裝備,不忘基本功
——廣西桂林軍供站加強保障能力建設側記
不僅配有高度智能化的烹飪設施,而且手工炊事技能在廣西全區軍供站比武中名列第一。在前不久的“智慧廚房”建設觀摩活動中,桂林軍供站以設施、技能兩方面都過硬的突出表現給觀摩人員留下深刻印象。
“無論是引進新裝備,還是夯實基本功,都是為了提高實際保障能力。”桂林軍供站站長雷志勇介紹起他們引進“智慧廚房”設施的過程。近年來,隨著部隊實戰化訓練的深入推進,遠程投送、持續投送、大規模投送成為常態,給軍供部門提出了很高要求。在一次遂行應急保障任務中,該軍供站連續接待過往部隊,由於採用的是人工操作為主的保障模式,掌勺廚師忙得連軸轉,炒菜時竟打起了盹。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能催生戰斗力、保障力。為提高保障效益,軍供站黨支部一班人開始把目光投向新型烹飪設施領域。經過市場咨詢、專家論証、集體研究,2016年桂林軍供站引進一套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烹飪設施,並將其命名為“智慧廚房”,使軍供硬件設施水平獲得大幅度提高。
記者在桂林軍供站了解到,“智慧廚房”涵蓋了從蔬菜清洗到盒飯裝車的各個環節。以往,按照4葷2素1湯1主食的食譜,保障600人盒飯供應需要31人連續奮戰4小時,人均每小時完成不到40道菜﹔如今,按照相同的食譜,保障1000人盒飯供應,僅需18人操作2.5小時就可輕鬆完成任務,人均每小時完成近180道菜,較以往保障效率提高4倍多。並且“智慧廚房”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作業,持續保障能力也大大提高。
“智慧廚房”的引進,大大減少了軍供保障人員的工作量。特別是使用“智慧廚房”機器人炒菜,隻需按照機器人語音提示操作,無論是高級廚師還是普通工作人員,炒出來的菜肴色、香、味都一樣。“既然誰都一樣,何必辛辛苦苦練技術?”一些人因此產生了當“甩手掌櫃”的想法。
“工作人員雖然不穿軍裝,軍供站卻擔負戰時保障任務,如果把保障任務完全寄托在一套挪不了窩的設施上,那是不托底的。”軍供站黨支部一班人引導大家放在戰時背景下考慮問題。經過一番討論,全站上下形成共識:既要能駕馭新裝備,又不能丟掉基本功。
在日常保障過程中,該軍供站有意識地安排人員進行手工操作,既能與“智慧廚房”烹飪流程形成互補,又使大家始終不忘自己的“看家本領”。在此基礎上,站領導鼓勵大家參加專業技術等級晉升。目前該站4名廚師中,有2名高級廚師、2名技師廚師,高級工人數已佔職工總數的80%。此外,該站通過統一服裝、標識,創作站徽、站旗、站歌等方式,不斷強化大家的職責意識、國防觀念和敬業精神。
“人與裝備的結合程度越高,戰斗力和保障力就越強。”桂林聯勤保障中心運輸投送處處長黃曉軍講起今年初發生的一件事。
那一次,桂林軍供站派出2輛送餐車剛剛離站執行定點保障任務,值班員突然接到某部來電:請求2小時15分鐘后為正在桂林火車站裝載物資的該部官兵供應220份盒飯。按照常規保障方案,軍供站向車站附近軍列送餐最快速度為3小時,而且眼下在站人員力量不足。受理還是不受理?不受理,指戰員就會餓肚子﹔受理,就會冒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風險,怎麼辦?
藝高人膽大。桂林軍供站迅速啟動應急預案,一邊讓“智慧廚房”全速運轉,一邊組織在站人員全員上陣。在要求時限內,220份盒飯一一送到該部官兵手中,且4葷2素1湯1主食1綠豆稀飯的標准超出了該部預期。
“如果大家手生,是不敢接受這項緊急任務的。” 雷志勇告訴記者,現在全站人員都懂得這個道理:有了再好的新裝備,也不能丟掉手工操作這項基本功。(沈文 任彥樵 記者 黃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