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6月中旬,記者來到福建長汀,感受當地紅軍后人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擔當和大愛情懷——

把紅軍故事一代一代講下去

2019年06月23日13:00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路隘林深,蕨草叢生。

今年57歲的鐘鳴,家族裡有6位親屬當年參加了革命,其中3人犧牲在長征途中,自1983年開始他就自發擔任中復村的紅色文化講解員。沿著蜿蜒小路,鐘鳴帶記者來到南山鎮鬆毛嶺,實地察看鬆毛嶺保衛戰戰壕和白葉洋指揮部舊址。

鬆毛嶺是長汀縣境內的一座大山,南北縱貫40多公裡。“當年,紅軍就是在這裡打響了長征前在閩的最后一仗。”聽著鐘鳴的講解,昔日鬆毛嶺戰場上的槍聲仿佛依稀在耳邊回響——

1934年秋,國民黨東路軍第36師在多支部隊協同下,配備飛機、大炮向鬆毛嶺發起猛烈進攻。紅軍和地方紅色武裝堅守陣地7天7夜,以犧牲近萬人的代價,抵抗7萬敵人的進攻,為中央紅軍主力戰略大轉移贏得寶貴時間。

中復村有一位名叫羅雲然的老人,育有6個兒子。3個兒子參加了紅軍,全部壯烈犧牲。得知鬆毛嶺戰事慘烈,紅軍急需補充兵員,老人又把剩下的3個兒子送到紅軍橋征兵處。征兵干部蔡信書不忍,勸他把小兒子留在身邊。老人說:“沒有紅軍分來的田地,孩子們早餓死了。就是斷了香火,也要跟著紅軍干革命!”最終,小兒子也戰死疆場。

在紅軍橋征兵處,送子參軍的故事比比皆是。在這座客家廊橋的柱子上,一道離地約1.5米高的刻線清晰可見。鐘鳴告訴記者,這條線是當年紅軍刻下的征兵線,身高超過線的年輕人才能扛槍去參軍。

鐘鳴說,起初征兵線就是臨時用一根線或者畫一下,但很多人年齡不夠,個子不夠高,就半夜起來偷偷把線改低。即便后來改成刀刻的線,但個子矮的人還是昂著頭、踮著腳努力把自己撐高,爭先當紅軍。

這是一條丈量生命的等高線。中復村一帶,先后有2000多名子弟走過那條線,大多數直接奔赴戰場。鐘鳴告訴我們:這2000多人中,到達陝北時隻剩10人,最后活著回到村裡的僅6人。

“作為紅軍后人,光追憶前輩們的故事如何悲壯是遠遠不夠的。”鐘鳴坦言,自願做這份工作,既是責任使然,也有為后人傳遞紅色信仰的擔當驅動。

起初,鐘鳴在和參觀者探討一些史實時,也時常被問倒。於是,他將零碎、分散的原始資料重新整理,自費購買並翻閱學習大量史書及將帥回憶錄查証,直至搞懂弄通,盡可能確保解說有理有據。

“一個人的能力還是有限,希望你們把紅軍將士們的感人故事多講給年輕人聽,就像村裡鐘宜龍老人家的那副對聯寫的:若要紅旗飄萬代,重在教育下一代。”鐘鳴飽含期待地對記者說。

鐘鳴所說的鐘宜龍老人,家在距中復村約兩公裡的長窠頭村。得知記者來意,這位大病初愈的耄耋老人激動地打開了話匣子,講起了當年的故事。

那一年,年僅6歲的鐘宜龍,目睹了時任女子游擊隊隊長的養母涂從孜一趟又一趟地將血肉模糊的傷員救護回家的場景。

“戰斗非常激烈,他們的臉上都是泥和血。這樣的歷史,不能被遺忘。”從參加工作起,鐘宜龍就開始搜集整理紅軍史料。2016年,他將自己的養老積蓄掏出來修繕老屋,在家裡辦起了“紅色家庭展”,張貼著有關紅軍歷史的文字和圖片。

“布展並不精美,甚至有些粗糙。但這個展覽辦在家裡,通過他們家族的紅色歷史故事來教育后人,意義重大。”陪同採訪的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鐘臣彪告訴記者,鐘宜龍整個家族為革命犧牲的人數達到40位。

“若要紅旗飄萬代,重在教育下一代。”佇立在老人的家門前,記者不由感慨,這不僅僅是一副對聯,更是一名黨員、一名紅軍后代的責任擔當和大愛情懷。(記者 賴文湧)

(責編:陳羽、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