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6月17日,四川長寧發生6.0級地震,國防動員系統再次彰顯人熟地熟情況熟、就地就近就快、救援經驗豐富的優勢——

抗震救災,“我們必須沖在最前面”

2019年06月26日09:3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6月20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生死營救和余震‘賽跑’”節目,講述了四川省宜賓軍分區副司令員馮昆在震后兩小時營救一名被困老人的故事,其救援視頻被群眾傳到網上,獲90多萬點贊。

6月17日,長寧縣6.0級地震發生后,四川省軍區第一時間發出應急動員號令,組織1800余名官兵和民兵,採取“就近展開、由近及遠、快速覆蓋”的方式投入救災戰場。災難面前,參加抗震救災的官兵處變不驚、沉著應對、反應迅速、高效有序,從搜救生命到排除險情再到過渡安置,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兵貴神速分秒必爭——

應急機制受到檢驗,“國動速度”得以凸顯

6月17日,地震來襲,長寧縣城廣場的巨大時鐘定格在了22時55分。

震后5分鐘,四川省軍區接到長寧縣人武部報告,省軍區主要領導當即指示:爭分奪秒,救人第一!迅速查明災情上報!

23時20分,省軍區黨委常委緊急召開會議,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並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震后半小時即下達動員預先號令,省軍區領導堅守作戰值班室進行指揮。

處在震中的長寧縣、珙縣、興文縣人武部在通信中斷、道路受阻的情況下,採取口信傳遞的辦法,動員623名應急民兵隊員在災區展開自救互救。這是最早在災區展開救援的一支力量。

23時35分,宜賓軍分區副司令馮昆帶領機關4名同志連夜組成先遣組出發,18日0時15分,先遣組挺進震中長寧縣雙河鎮。與此同時,首批動員的長寧縣、珙縣、興文縣一支支民兵應急專業隊伍快速集結,一個半小時內,收攏集結720余人,並備齊所需的裝備物資。接到指揮部命令后,救援隊伍隨即向災區開進。

“國防動員系統具備人熟地熟情況熟、就地就近就快和救援經驗豐富的優勢,加之,省軍區調整改革3年以來,不斷建設完善民兵應急專業隊伍,所以在抗震救災中我們必須沖在最前面!”姜永申說,近年來,四川軍地不斷完善應急動員機制,按照應急應戰要求,完善了23個應急動員預案。

兵貴神速,分秒必爭。組建民兵應急專業隊伍之初,該省軍區就著重突出“快”字:

——在人員編組上求快。採取編組由行政村向鄉鎮企業和鐵路、公路沿線轉移,由單獨編組向聯片編組轉移,實現“橫向相顧、縱向相連”,遇有情況能夠快速集結、快速機動。

——在技術生成上求快。對民兵應急專業隊伍定編不定人,鼓勵具有各類救援專業技能的人員隨時入隊,縮短專業技能培訓時間,入隊即是戰斗員。

——在通信手段上求快。在利用新裝備為民兵應急連排配發衛星電話、單兵通信設備的同時,保留煙火信號點、緊急情況下“口信接力”等傳統聯絡手段。

一個“快”字,創造了諸多生命的奇跡。震后6小時內,僅長寧縣人武部就組織民兵從廢墟中救出被埋群眾11人,轉運傷員23人,轉移安置被困群眾920余人。

科學用兵效率至上——

忙而不亂救援有序,組織指揮對接順暢

災情十萬火急,如何在災區戰場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減少損失?學校、醫院、道路、山村等救援目標如何確立?如何科學合理調配銜接應急救援力量?這些都成為國防動員系統必須回答的考題。

地震發生后,該省軍區主要領導加入四川省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實現了軍地聯合指揮調度無縫對接。四川省國防動員委員會通過軍地聯合指揮信息系統迅速向民兵應急專業隊伍下達命令、部署任務,軍地組成的數百支應急分隊聞令而動。

18日8時30分,四川省軍區主要領導趕赴災區,實施靠前指揮。宜賓軍分區20多名師團干部第一時間奔赴災區,始終堅持在抗震救災一線。

18日9時10分,四川省軍區抗震救災指揮部下令,成都、樂山、自貢等軍分區(警備區)、人武部火速派出應急民兵與交管部門一道,實行交通管制,確保災區救援通道暢通。同時,受災地區人武部及時就近抽調民兵作為引導員,引導救援隊伍有序到達災區開展救援。

此次長寧救災過程中交通順暢、各救援部隊及時有序展開救援,得益於汶川、蘆山、九寨溝抗震救災經驗的科學總結。在蘆山抗震救災中,曾出現多支救援隊伍快速抵達災區,卻不知任務是什麼、該往哪裡去,一度出現混亂擁堵。

“這次抗震救災的一大特點是在決策前進行了科學的災情評估,實事求是地調遣救援力量和救災物資,不靠人海戰術,實施精確定點、精准救援。”宜賓軍分區司令員夏禮作說。

近年來,四川軍地按照“平戰結合、軍民一體”的原則,對國防動員體系和政府應急管理體系進行有機銜接,建立健全了省、市、縣3級指揮體系,建立起聯席會議和信息溝通機制,定期分析形勢,共同解決難題。遇到緊急情況,則實行集中辦公,由此理順了指揮管理體制。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牽頭下,該省軍區與公安、武警、防汛、應急等部門建立聯合指揮體系,從整體上調控使用民兵應急專業隊伍,較好地解決了聯合指揮、統一用兵問題。通過反復組織搶險救災、應急救援等演練,清晰明確了國防動員系統的職能定位和指揮職責。

來之能戰勇於擔當——

經驗豐富裝備精良,專業隊伍戰場建功

6月18日5時,珙縣人武部政委王月毅帶領突擊隊用紅外熱成像儀成功發現白岩村4名被困村民的准確位置,大家採取“多點支撐、均勻受力”的辦法,經過2個小時的艱苦奮戰,成功救出受困村民。

6月20日上午,長寧縣、珙縣、興文縣人武部派出60余名技術嫻熟的機械操作手,幫助地方疏通道路,搭建板房,群眾稱贊他們是“一支經驗豐富、本領高強的救援隊”。

抗擊自然災害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過硬的專業能力。

在九寨溝地震中,曾遭遇這樣的尷尬:由於專業民兵救援隊伍數量不足,救援中出現用兵捉襟見肘的情況。

近年來,四川省民兵應急專業隊伍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他們按照“精干、可靠、管用”的原則推進救援力量建設實現3個轉變:由一般化建設向專業化建設轉變、由一般裝備向專業救援裝備轉變、由一般應急向緊急救援轉變。

該省國防動員委員會依托某預備役工兵團和某預備役防化團,抽編省地震局、交通廳等單位專業技術人才,組建偵察搜救、抗洪搶險、地質災害搶險、搜排爆、防化防疫和指揮保障6支省級救援專業分隊。同時,依托四川省無線電監測站和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組建民兵無線電監測分隊和民兵應急通信分隊。

四川軍地在15個自然災害較多的市州,有針對性地組建以抗震救災、抗洪搶險、地質災害搶險和森林滅火為主要任務的市州級救援專業隊伍﹔在每個縣(市、區)分別組建1個民兵應急連,在各鄉鎮(街道)普遍組建10至30人的民兵應急排,在重點村、社區組建應急班(組)。由此,一個“全域覆蓋、專業多能、綜合一體”的省市縣鄉村5級應急專業力量體系初步形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給民兵應急專業隊伍強筋壯骨,四川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出台政策:由地方財政出資,配齊所需的應急裝備。

應急專業力量過硬,關鍵時刻才能發揮作用。近3年來,四川省國防動員系統累計出動人員300多萬人次,先后在抗震救災、抗洪搶險、抗旱救災、森林滅火和抗擊特大山洪泥石流等10余場硬仗中出色完成搶險救援任務,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贊譽。(梁永 周超 記者 孫紹建)

(責編:黃子娟、陳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