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紅軍小學傳承紅色基因培育紅軍傳人
托起明天的太陽

在湖南株洲楊得志同志故居,楊得志夫人石莉與紅軍小學學生們合影。新華社記者 李琰 攝
江蘇淮安周恩來紅軍小學學生在校內“長征園”中攀爬“瀘定橋”。熊偉 攝
山東沂南換於紅軍小學學生參加“抬擔架救傷員”比賽。新華社記者 杜昱葆 攝
四川華蓥市紅軍小學學生徒步體驗紅軍“長征”。新華社記者 邱海鷹 攝
四川小金夾金山紅軍小學師生翻越紅軍長征爬過的雪山。喻林斌 攝
近日,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理事會公布了最新的全國紅軍小學名錄。名錄顯示,截至2019年7月1日,全國已建成300所紅軍小學,覆蓋29個省市自治區。
從井岡山到延安,從太行山到沂蒙山……自2007年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啟動以來,修建完善和命名的一座座紅軍小學猶如一個個紅色地標,照亮無數青少年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成長成才的道路。在紅軍小學鮮紅旗幟的感召引領下,他們傳承紅色基因、豐潤生命底色,爭做紅軍傳人,展示出新時代青少年朝氣銳氣和責任擔當。
300所紅軍小學如同300束紅色火種,遍布華夏大地
選用紅軍的旗幟做校旗、選用紅軍的軍裝做校服、選用革命英雄的名字做校名……7月1日,湖南陳樹湘紅軍小學授旗授牌儀式在湖南省長沙縣福臨鎮舉行,全校上下洋溢著喜慶氣息。
“孩子們看到紅軍的旗幟,穿上紅軍的軍裝,很容易就會想到長征那段歷史、想到紅軍官兵當年為革命勝利而浴血奮斗的故事﹔在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學校裡學習,也會不自覺地想起革命英雄,潛移默化地受到英雄精神的熏陶。”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理事會宣傳部部長韓勝勛告訴記者,傳承紅色基因、培育紅軍傳人是每所紅軍小學的傳統。
“陳樹湘是誰?他是我們這兒的一位大英雄!”在陳樹湘紅軍小學紅色記憶展館,一位身穿紅軍服的學生向前來參觀的家長和同學講述陳樹湘的故事:在紅軍突破湘江戰役中,陳樹湘任紅34師師長,負責中央紅軍總后衛,他率部連續戰斗18天直至彈盡糧絕,身負重傷后斷腸就義,年僅29歲。
“長沙縣福臨鎮是陳樹湘出生的地方,選擇福臨鎮中心小學作為陳樹湘紅軍小學,就是為了紀念身經百戰建奇功的英雄陳樹湘。”韓勝勛說。
翻開全國紅軍小學名錄,記者發現,已命名的300所紅軍小學的校名涵蓋共和國開國元勛以及不同革命時期的英雄,如井岡山毛澤東紅軍小學、鄧小平紅軍小學、楊靖宇紅軍小學、葉挺紅軍小學、狼牙山五壯士紅軍小學等。還有不少紅軍小學的名字是以革命歷史遺跡、紅色精神或不同革命時期的戰役來命名:如遵義婁山關紅軍小學、延安精神紅軍小學、淮海戰役紅軍小學等。
遍布華夏大地的紅軍小學以獨特的命名串起了中國工農紅軍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革命歷史。300所紅軍小學如同300束紅色火種,沿著革命聖地和革命老區的軌跡鋪展開來,漸成燎原之勢。
突出教育特色,將紅色基因根植青少年心中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七一”前夕,在陝西延安保小紅軍小學組織開展的“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教育活動中,學生集體演唱《東方紅》歌曲,引來眾多家長點贊支持。
“孩子們怎麼樣,祖國的未來便怎麼樣。”作為全國紅軍小學數量最多的城市,延安在全市30所紅軍小學中突出紅色教育特色,堅持常年開展講紅色故事、讀紅色書籍、聽紅色報告、唱紅色歌曲等活動,他們還組織學生開展紅色遠足,走進革命舊址、烈士陵園等地,重溫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歷史,將紅色基因根植於心。
走進銅川市照金北梁紅軍小學,隨處可見紅色印記:校門口矗立有革命英雄紀念牆,教室走廊張貼有英雄人物像,板報櫥窗裡有紅色小故事,上下課鈴聲是嘹亮的軍號聲,課前一首歌,也多是紅色歌曲。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每個班級門楣上,並不是常見的幾年級幾班,而是用“紅26軍某連某班”代替。
“這裡是紅26軍發展壯大、走向勝利的根據地,天然帶有紅色基因。”校長封崗戰告訴記者,他們一直在探索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模式,比如開設紅色教育課程、開展行走長征路線、評選志向領航星等活動。
記者和該校學生聊天發現,《紅色照金》和《英雄模范讀本》兩本書,幾乎每個人都看過,每名學生都能講出幾個紅色故事。“了解紅色故事,感悟先輩革命精神,可以讓孩子體會到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學校老師楊楠說,除了每周一次德育課,學校還定期邀請老革命、老紅軍給學生講授革命歷史,組織師生到照金紀念館、薛家寨革命遺址等現地感悟,組織學生進軍營參觀見學,讓他們在現實與歷史的碰撞中,感受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
不隻在照金北梁紅軍小學,如今這些已成全國紅軍小學的“標配”——每個紅軍小學都有專屬紅色讀本,都和一座革命歷史紀念館聯誼共建,定期播放紅色電影,每天都要升國旗唱國歌。不少紅軍小學還在校園內設置鐵索橋、臘子口等長征路途上的模型,豎立革命英雄的塑像,讓學生們經常接受紅色革命傳統教育,牢固確立理想信念。
“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小學處於人生成長的奠基階段,‘做什麼樣的人’對其成長成才有深遠影響。”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理事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方強告訴記者,建設紅軍小學,就是要讓孩子們在靈魂深處打下深深烙印,更好地繼承革命先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爭做紅軍傳人。
紅色教育模式在社會上引發強烈反響
2007年,全國第一所紅軍小學——“第一紅軍小學”在貴州省遵義市婁山關落成。自此,一座座修建完善和命名的紅軍小學如點點星火,穿越時空,照亮無數孩子前行的道路。
12年時光,已有近百萬名學生從紅軍小學畢業,每年還有近百份紅軍小學申請……紅軍小學以其獨有的紅色教育模式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2018年5月30日,習主席給照金北梁紅軍小學的學生回信,鼓勵他們“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牢記習主席的殷殷囑托,方強表示:“我們正在匯聚相關專家學者和紅軍小學的資深教育工作者,認真總結紅色教育經驗,探討紅軍小學深化紅色教育的新途徑,做好深化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大課題,引領紅軍小學的學生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
在陝西延安,趕上周末或寒暑假,人們在延安革命紀念館、革命舊址或紅色旅游景區經常可以看到穿著紅軍服裝的小學生講解革命故事和革命傳統。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紅軍小學所在地的革命歷史場館幾乎都有紅軍小學的“小小講解員”。延安育才紅軍小學有“小小講解員”400多名,他們用稚嫩的聲音講述動人心魄的革命歷史,備受觀眾好評。
從紅軍小學走出去的師生,身上都鐫刻著深深的紅色烙印。2012年,25歲的陶建剛師范畢業后,來到大山深處的照金北梁紅軍小學,作為特崗教師的他,原打算“3年服務期滿就離開”,如今在這裡一干就是9年。“在這裡,我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陶建剛說。
青島市黃島區紅軍小學學生張夏,母親因車禍去世后,她幫助奶奶洗衣做飯,照顧患尿毒症的父親,頂起家中的半邊天,被評為青島市“十佳春蕾女童”﹔湖北宜昌少年紅軍小學學生陳子璇,好學上進,獲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三好學生”表彰。2018年,全國紅軍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淮安市青少年綜合實踐基地組織中小學生參加研制的“淮安號”恩來星衛星,帶著淮安市周恩來紅軍小學等學校學生的1200個心願,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紅色教育開展得卓有成效,一批先進學校脫穎而出:江蘇省淮安市周恩來紅軍小學獲全國首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浙江省平陽縣鳳臥鎮紅軍小學榮獲2018“全國中小學國防教育示范校”……
在好學校與好學生的示范效應下,前來報名的家長越來越多。去年,在當地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下,湖南株洲建成了“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愛國主義軍事體驗基地”,開設模擬演習、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60余門課程,輻射長沙、湘潭、婁底、衡陽等周邊地市,開放不到一年便吸引3萬余名學生來基地熔火淬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會反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