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一位“基層創客”的苦辣酸甜

2019年08月05日09:0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位“基層創客”的苦辣酸甜

深夜,中部戰區陸軍某炮兵旅高級工程師鄭獻民(右一)和科技工作站成員殷少鋒、鄭鍇一起研發儀器設備。 張佩 攝

“看到官兵使用裝備有諸多不便卻無力解決,我既心酸又有一種使命感”

說好了聊聊基層科研干部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的“苦辣酸甜”,但鄭獻民首先開聊的卻不是“苦”而是“酸”——他說,有那麼一種心酸的感覺,是他這些年來始終堅持從事基層科研的重要動力源。

一次,旅裡組織某型反坦克導彈車夜間復雜道路駕駛訓練,一輛導彈車在轉彎時突遇對面運輸車遠光燈照射,強烈的光照讓駕駛員瞬間致盲,幸虧反應迅速、及時剎車,才避免了事故的發生。

隨后,這一訓練課目被緊急叫停,鄭獻民的研究卻由此開始。他研究發現,駕駛員使用的微光駕駛儀被強光照射后,可能導致飽和損壞,進而引起駕駛員瞬間致盲。

瞬間致盲會給駕駛員帶來安全風險和心理壓力,無論是平時訓練還是上了戰場,都可能因此付出血的代價。想到這裡,鄭獻民覺得心裡很不是滋味。

還有一次,鄭獻民看到,炮兵偵察兵們在演習中需要肩扛手拎,一趟趟將百余公斤的器材運到山高坡陡的任務地域。

經分析,他發現炮兵偵察器材分為觀察、測距、夜視等多個種類,件數多、重量沉,而且相互不兼容、缺一不可。官兵在架設撤收時費時費力,訓練中,長期高強度負重讓不少人飽受腰肌勞損、半月板損傷等疾病困擾﹔上了戰場,則可能因為不便於機動而暴露目標。

長期和訓練一線的官兵打交道,鄭獻民發現不少類似的問題。“這樣的小問題交給科研院所,他們可能會嫌技術含量低、看不上,可長期不解決,‘受傷’的是基層官兵,是部隊的戰斗力。”鄭獻民說,“看到官兵使用裝備有諸多不便卻無力解決,我既心酸又有一種使命感!”

心酸過后,便是行動。鄭獻民認為,作為基層科技干部,有責任幫助官兵克服困難。能不能對微光駕駛儀做些改進,實現全天候使用?能否將諸多功能單一的偵察器材集成到一起,方便攜帶?面對官兵在工作訓練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鄭獻民一次次大開“腦洞”,一項項管用的革新發明也隨之涌現。

“基層科技干部是‘小眾’群體,搞科研注定要吃常人難理解的苦”

把一個想法變成一項成果並不容易。鄭獻民坦言,很多時候都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和很多基層科技干部一樣,鄭獻民編制在營連。沒有經費,購買書籍、U盤等物品經常自掏腰包﹔沒有時間,畫圖紙、組裝零件都得利用課余時間鑽研﹔沒有團隊,平時和其他營連的技術干部見面都少,更別提交流協作……

他曾見過一些碩士、博士畢業后到基層任技術干部,“成天忙於帶車、留守等與科研無關的事務性工作,慢慢地專業荒廢了、斗志也消磨掉了”。后來,有的轉行了,有的轉業了,“非常可惜”。

“基層科技干部是‘小眾’群體,搞科研注定要吃常人難理解的苦。”鄭獻民默默承受著一切,堅持了下來。

一次,鄭獻民利用部隊在某靶場組織實彈射擊的機會,進行某科研成果的試驗論証。由於保密要求,他無法和外界聯系。不巧的是,那幾天,他的妻子突患疾病,做手術需要家屬簽字,妻子反復打電話,都聯系不上鄭獻民。

任務結束后,鄭獻民回到家,他反復解釋道歉,妻子仍好幾天沒和他說話。

“假如當時妻子打通了電話,你會回家去嗎?”記者問。

“我很可能也不會回去。基層部隊的科研工作者不同於科研院所,他們有很多試驗機會。那次實彈射擊有很多新特點,我一旦錯過,可能就要再等幾年,時間上真是耗不起。”鄭獻民沉思良久后說。

還有一次,某型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實彈射擊時連續出現導彈失控問題。分析問題時,鄭獻民提出研制一套數據採集與分析系統,實時採集導彈發射時的各種參數。

將這一設想認真整理后,他向研制該武器系統的某科研所發出了合作科研邀請。本以為會得到支持,可是對方卻以項目研制成本高、部隊資金保障不足、推廣應用難度大等為由,“婉拒”了合作。

被潑了冷水后,鄭獻民沒有放棄:“和基層合作搞科研,成果推廣有不確定性,他們有顧慮也是正常的。”

他清楚,沒有這個科研所的支持,武器裝備的很多參數拿不到,科研項目很難取得成功。為了說服科研所同意合作並給予技術和資金支持,他一次又一次登門拜訪,向該單位領導反復闡述該項目的研發意義、基層官兵的熱切期盼。

最終,他的執著打動了對方,合作科研項目順利立項。這一項目研制成功后,填補了某型反坦克導彈實時數據採集、處理和分析系統的空白,研究成果被廣泛運用。

“成果獲了獎卻難落地,有戰友問起來,臉上便火辣辣的”

創新成果出來了,鄭獻民的加班熬夜、勞累奔波得到了回報,但他面臨的考驗並未結束。

基層創新有著強烈問題導向和實用需求,然而,創新成果推廣應用有時候比創新本身更難。

這些年,鄭獻民搞科研獲了不少獎,取得的成績令他欣慰﹔但看到自己的成果在部隊得到推廣運用的還不到一半,尷尬的現狀又令他憂心。

“如果成果不實用或是沒用上,在戰友眼中我們搞創新可能就是沽名釣譽,是為了評獎、方便職務晉升。”鄭獻民感慨,“成果獲了獎卻難落地,有戰友問起來,我臉上便火辣辣的”。

他也曾嘗試著改變。

幾年前,鄭獻民調研發現,火炮實彈射擊場地保障難度大,影響部隊訓練水平提升。隨后,他帶領項目組研制出一套實彈模擬射擊系統,利用槍榴彈代替火炮,在操作流程和實彈射擊完全一致的前提下,能大大降低火炮場地保障要求。

緊接著,他又多方協調並請示上級業務部門,從友鄰單位借來榴彈發射器,又從外地的彈藥庫調撥了榴彈,准備推廣模擬訓練。可就在這時候,訓練計劃卻被有關方面以安全為由叫停了。

最終,鄭獻民不甘心地將榴彈發射器和榴彈退了回去,並反復跟上級業務部門解釋原因。

“苦心攻關得來的成果,我當然希望它推廣應用得越廣越好。可有時候我也無能為力。”在科研攻關中啃下不少“硬骨頭”的鄭獻民,在成果推廣時不止一次心生挫敗感。

影響成果推廣的因素有哪些?他細細梳理了一下:一項成果研制完成后,要經過生產前的立項、招標、樣機試驗、定型等多個程序,在這個過程中,來自基層的科研項目組除了提供技術支持外,並沒有多少話語權。

鄭獻民承認,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的每道程序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完成這些程序,有關部門可能會付出比科研攻關本身更多的精力。然而,“不管怎樣,如果科研成果落不了地、走不出實驗室,不僅影響科技干部的工作熱情,更是一種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

“相比科研環境改善,科研成果得到官兵好評,更令人感到幸福甜蜜”

那年,鄭獻民所在旅在上級單位的指導支持下,率先成立了專業技術人才工作站,基層科研環境從此明顯改善。

鄭獻民記得,當時,旅機關的辦公條件是一個部門一台投影儀、一個科室一台電腦,很少有辦公室裝空調。專業技術人才工作站一成立,就擁有了全旅配置最好的辦公室:配有打印機、投影儀,裝有冷暖空調和10台整齊排列的電腦。原本分散在各基層單位的技術干部,從此有了一個舒心的集中辦公環境。

旅裡還出台了一系列激勵創新的制度機制:工作站所需經費可直接到財務報銷,技術人員再不用自掏腰包或者為了報銷東奔西跑﹔工作站工作進展情況直接向旅領導匯報,不用再經過機關和營連﹔項目關鍵階段,工作站成員可以申請脫產攻關……

部隊調整改革后,中部戰區陸軍又專門召開專業技術干部隊伍建設工作會議,並建立創新團隊扶持機制,設立創新團隊基金,規范年度科技會議,並將專業技術人才工作站的做法在更多部隊推廣。

這一切,鄭獻民看在眼裡,樂在心裡,干勁更足。“相比科研環境改善,能夠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得到官兵好評,更令人感到幸福甜蜜。”他說。

過去,在火炮裝填時,官兵力度、方向不同,火炮彈著點就會出現偏差,火炮陣地構設、數據計算等操作再正確也可能無法命中目標,鄭獻民研制出全射界恆位送彈器,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被廣泛推廣運用。

“這個發明真好!”一次,鄭獻民在外單位調研,看到了他的革新成果,聽到了官兵的交口稱贊。盡管他沒有表明“這是我發明的”,但心裡還是樂開了花。

這些年,鄭獻民的創新成果得到推廣的有不少:通用無靶光電校槍儀、助退式牽引火炮訓練彈、野戰便攜式多功能電庫……每當看到官兵用這些成果解決了裝備訓練問題,他臉上就綻放出幸福與自豪的笑容。

這些年,鄭獻民遇到的喜事也接連不斷:某項目被確定為陸軍武器裝備科研重點項目,旅創新團隊被戰區陸軍批准為“首批重點扶持創新團隊”,個人被推薦為全軍優秀專業技術干部人才崗位津貼候選對象……

與此同時,隨著專業技術人才工作站的名頭越來越響,清華大學、國防科技大學、陸軍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都積極與他們開展項目研發與教材編寫合作,基層“創客”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越來越甜蜜。

(責編:陳羽、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