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紅色前哨雷達站”:山一程水一程,凝聚不變鋼釘精神

記者 曾偉
2019年09月03日22:42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9月2日,記者隨著 “祖國,請放心”網絡名人進軍營暨網絡媒體國防行活動組,登上陸軍海防團的補給艦,抵達黃海深處的空軍某旅“紅色前哨雷達站”。

這是一個英雄連隊。1964年和1965年分別被空軍、國防部授予“鋼釘雷達站”和“紅色前哨雷達站”榮譽稱號。在各級首長深切關懷下,截至目前,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2次、集體二等功4次、集體三等功6次,15人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親切接見。先后保障擊落P—2V,精確捕捉U-2,戰功赫赫,61次被評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原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臨視察並題詞“當好千裡眼、堅守東大門”。

登上山頂陣地,俯視黃海,水天一體。遠處,海面如同錦緞鋪展在面前,安詳而寧靜,近處一塊黃色的礁石,鑲嵌其中,恰到好處,讓人贊嘆祖國河山如此多嬌!

這是一個四面環水的島嶼,從大連出發抵達,坐船需要花費數小時。盡管不遠,但山一程水一程,道路的阻隔、環境的限制,給“紅色前哨雷達站”官兵們帶來不小的考驗。

記者聽說,“紅色前哨雷達站”以前駐防在圓島。也就是一個0.03平方公裡的礁石坨子的山頂上。

雷達站周圍礁石林立,沒有條件建造具有一定吞吐量的碼頭,大船無法靠岸,隻能靠小船來送給養。但是小船經常受到大風干擾,有時候根本無法通行和靠岸。從建站開始,就受制於水,經常缺水斷菜。

原“紅色前哨雷達站”副指導員李培干回憶,本來島嶼上面全是石頭,雷達站還在山頂上。冬天冰冷,零下20多度,官兵們住房牆壁都結了冰,成了名副其實的冰窟窿,困難可想而知。但是官兵們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干就是三年、五年,才有機會下島一次。“下島最怕見到婦女和孩子” ,李培干說,“島上都是青年男兵,都習慣了,官兵突然見到孩子和婦女不知道該怎麼打交道。由於陌生產生過度緊張,沒講話先冒出一頭汗。”

盡管如此,山一程水一程,道路的阻隔、環境的限制,沒有嚇倒官兵們,反而讓他們逆境重生,在艱難困苦中激發出感人的戰天斗地精神。

就是這裡創造了聞名全軍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駐防官兵以鋼釘自喻,將守護祖國領空、捍衛人民利益作為不變的使命,將自己鍛造成一個鋼釘,牢牢地扎在祖國東大門,讓敵人心驚膽寒。

在雷達站榮譽室,記者聽到了兩個小故事。1961年8月,油機員左林富患病,此時正值連隊缺水嚴重,許多戰友嘴唇都裂開口子。衛生員把一杯水和藥送到左林富身邊,他卻又悄悄地把水倒回“戰備”桶裡,把藥片干吞下去。

“舍不得!人沒水還可以繼續堅持。但油機不能沒水。”話雖朴實,卻字字千斤,透著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至此,節約滴水保戰備的“一滴水”精神在兄弟部隊傳揚。

另一個是關於土的故事。在陸地上,泥土俯拾即得,淡水隨處可見,不足為貴,可在常年不見綠色的石頭島上,這些卻是無價之寶,幾抹綠色代表著扎根海島的頑強革命精神。1961年,無線電員徐承米參加集訓后將要回島,臨行前他從炊事班長陳金良背土上島修灶的事受到啟發,用挎包裝了滿滿一包土,在海島上建起了第一塊“菜田”。后來,在黨支部的號召和帶動下,島上迅速掀起了從陸地帶土、劈石造田,接雨水、化雪水,向岩石要青菜的生產高潮,建立了“延安田”“北京田”等大大小小38塊“巴掌田”,用他們堅韌刻苦、拼搏創新的戰斗作風鑄就了“一把土”精神。

從此,“一把土、一滴水”精神聞名全軍,成為幾輩人、幾十輩人享用不盡的財富。

山一程水一程,道路的阻隔、環境的限制,也正在發生變化。當前部隊在移防某海島。“當年,我們設備掃描范圍有限,不得不深入黃海孤島,現在的技術根本不需要駐扎原地了。”李培干自豪地說,駐防在某島上就可以隨時掌握前沿的各種動向。

而這個站也正是我國國防實力變化的一個縮影。驅車穿行,山上樹木蔥蘢,山下交通便捷 ,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記者看到,官兵開鑿了水井,還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補給方面,島上有大型港口和大型補給艦。我們由衷地感嘆,雖說這裡跟陸地部隊比仍然艱苦,但與往日相比,已經是翻天覆地變化! 

(責編: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