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光影七十年 共筑強軍夢

譚曉明
2019年09月05日09:04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光影七十年 共筑強軍夢

  在迎接新中國70華誕之際,一批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軍事題材電影《古田軍號》《八子》《紅星照耀中國》等讓人眼前一亮。這些軍事題材電影從不同視角和維度展現了人民軍隊的發展歷史,歌頌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不朽功勛,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較高的審美品位。作為軍旅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題材電影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而不斷發展。回眸軍事題材電影70年的光輝足跡,在堅守主流價值觀的藝術表達中,軍事題材電影表現了戰爭年代的烽火記憶和戰爭思考、和平年代的部隊建設和現實表現,塑造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展現了波瀾壯闊的軍隊發展歷程,刻錄了時代光影,映畫了強軍征程。

  一

  軍事題材是新中國電影最重要的題材內容之一。中國軍事題材電影以軍人、軍隊和軍事行動為主要表現對象,囊括了戰爭敘事、非戰爭軍事行動、軍事科技、軍營生活等廣泛內容。在追溯革命歷史、呈現軍隊發展進程、贊頌英雄人物,特別是在表現新中國成立后的軍事斗爭准備和軍隊建設新面貌等方面,軍事電影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建立后的“十七年”期間,田方、崔嵬、高寶成等早期的軍事題材影片創作者懷著滿腔熱情,用電影作品反映戰爭歷史、社會變革和新中國的變化。在這個時期,人們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等記憶還尤為深刻,涌現出很多較為經典的戰爭片,如長征題材《突破烏江》《萬水千山》、抗日戰爭題材《狼牙山五壯士》《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回民支隊》、解放戰爭題材《南征北戰》《黑山阻擊戰》《戰上海》、抗美援朝戰爭題材《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等。其中,《南征北戰》以嚴密的構思創造了戰爭片的經典敘事形態,用某個局部的戰斗經歷與較大規模的戰役進程相聯系,成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創作的先聲。這些描繪戰爭的電影大多以真實的戰爭故事為原型,為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記錄。

  1952年8月1日,解放軍電影制片廠正式建立,1956年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成為新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的重要基地,拍攝了《地道戰》《地雷戰》《雷鋒》《怒潮》等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影片。1956年,“雙百方針”推動了新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的繁榮局面,從建國初期較為單一的戰爭片擴展了較多的題材領域,比如軍兵種題材《長空比翼》《青雲曲》《赤峰號》、民兵游擊隊題材 《鐵道游擊隊》、復轉軍人題材《牧人之子》《三個戰友》《老兵新傳》、以剿匪斗爭為內容的《英雄虎膽》《沙漠追匪記》、以我黨開展地下斗爭為內容的《永不消逝的電波》《野火春風斗古城》、以敵特斗爭為內容的《山間鈴響馬幫來》《神秘的旅伴》《冰山上的來客》等。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戰爭愛情影片《柳堡的故事》、軍營輕喜劇《哥倆好》、根據話劇改編的《霓虹燈下的哨兵》等,對軍事題材電影的多種風格進行了積極探索。

  這個階段的軍事題材電影塑造了很多英雄模范形象,畫面造型、場面調度、光源色彩、聲音造型、體裁樣式、音樂元素運用等方面有了諸多嘗試,呈現了鮮明的時代印記,留下了很多經典作品。

  二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提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軍事題材電影的文藝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好,在改革開放以后的發展進入嶄新階段。而被稱作“報曉中國電影春天的一朵小花”的戰爭題材影片《小花》,通過黑白彩色交替的巧妙運用實現歷史與現實的時空交錯等新穎手法,沖擊了當時已有的影像表達方式和傳統情節敘事方式,在當時影響力很大。隨著外國影片大量引進,新鮮的藝術表現形式促使中國電影語言的創新意識開始覺醒,軍事題材電影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歸心似箭》《啊!搖籃》《吉鴻昌》《保密局的槍聲》等影片活躍了1979年的中國影壇。

  進入上世紀80年代,軍事題材電影迸發出繼往開來的多樣化創作態勢。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軍事題材電影不斷進行嘗試和探索,形成了傳統與創新並存的局面。描寫戰爭時,有些軍事電影作品嘗試探索用詩化色彩觸及戰爭的殘酷性,如《百合花》《姐姐》《今夜星光燦爛》等。表現改革開放后部隊作戰與軍營生活的影片逐漸增多,富有時代氣息,如以邊境作戰為背景的《高山下的花環》《自豪吧,母親》《花枝俏》、以軍營現實生活為切入點的《天山行》《道是無情勝有情》《心靈的搏斗》《這樣的人》等,贊頌了軍人的犧牲奉獻精神和嚴於律己的品質。1987年,全國故事片廠廠長會議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口號,主旋律電影創作得到了大力支持,《巍巍昆侖》《開國大典》《百色起義》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應運而生。部分影片開始注重文化視角和個性化表達方式,不僅塑造了很多並不完美但較為接地氣的英雄軍人形象,還有對戰爭的多元化思考與追問,如《晚鐘》《大閱兵》《女兵圓舞曲》等。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電影技術的快速提升,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方針的指導下,軍事題材電影創作發生多種變化。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嘗試很多大制作,並有“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的資助,擎起軍事題材電影的大旗,如《大決戰》《大進軍》《大轉折》《長征》《鴉片戰爭》等,增強了宏大敘事的表現空間和對歷史的審視意味。

  隨著市場大門的逐步打開,外國戰爭影片的引入,讓電影市場競爭變得愈加激烈,計劃經濟時代獨樹一幟的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的市場地位受到沖擊,促使創作者在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的風格和類型上尋求新的突破。

  三

  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的發展格局發生巨大變化。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文化交流逐步增加,中國的電影市場競爭加劇。2002年,黨的十六大作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戰略部署。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啟動,中國軍事題材電影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世紀之初,電影《沖出亞馬遜》把兩名中國特種兵置於異域他鄉的國際背景下,為當代軍事英雄類型片提供了生動注腳。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驚濤駭浪》《驚心動魄》《驚天動地》三部影片,以我軍參加抗洪搶險、抗擊非典、抗震救災等任務為背景,在搶險救災模式中加入了災難片元素,增強了主旋律電影的觀賞性。《集結號》《目標戰》《喋血孤城》《太行山上》《我的左手》《雲水謠》《張思德》等多部影片從宏大敘事到個體敘事中呈現出思想精深、技術精湛的品質。《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等影片邀請眾多知名演員加入,產生很好的宣傳效應和話題討論。其中,很多軍事題材電影常作為“獻禮片”出現,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的提升。

  進入新時代,軍事題材電影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蓬勃的生機活力。而且,隨著市場的更加開放、新的資本與制作力量的進入、全球化視角更加開闊、票房壓力的越來越大,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的市場意識、商業意識不斷加強,3D、IMAX等數字高科技手段的應用提升了軍事題材電影的表現力度。《戰狼》系列、《紅海行動》等影片融入了具有市場號召力的商業類型特征,取得了極高票房與口碑,在建構國家形象、講述跨國題材、詮釋民族情結等方面打造出中國軍事大片的品牌,並將空間格局向世界范圍拓展。《空天獵》《血戰湘江》《百團大戰》《殲十出擊》,以及根據紅色經典改編的《智取威虎山》等一批軍事題材主旋律影片在追溯軍隊歷史、展現當代軍營生活、塑造英雄人物等方面有了全新的升級和考量,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堅定了軍事題材電影創作者的文化自信。

  回顧新中國70年軍事題材電影歷史,從中也能看到新中國發展壯大的成長軌跡,相信新時代的中國軍事題材主旋律電影在體現中國精神、闡述中國價值、發出中國聲音的功能上必將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責編:黃子娟、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