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追問觸動心靈的那堂課

2019年09月25日10:12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追問觸動心靈的那堂課

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組織開展儀式教育。 車孟濤 攝

一次觸動心靈的教育,讓人刻骨銘心﹔一位好的施教者,讓人受益終身。

“最近有沒有一堂課給你打下烙印?”年初以來,西部戰區空軍機關組織人員深入雪域高原、大漠戈壁、平原盆地,對部隊“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效果進行調查。

一份20頁的調研報告和時長40多分鐘的反思片隨之出爐——一方面,基層反映教育多、亂、雜﹔另一方面,教育仍存在實際上的缺失、缺位問題。兩相對照,重完成任務輕思想轉化、重安全警示輕啟發自覺、重死記硬背輕消化吸收、重集體灌輸輕個體培育等問題突出。

初夏時節,西部戰區空軍百余名團以上單位的“老政工”會聚蓉城,集體問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中存在的規劃性、靶向性、穿透力、親和力、戰斗性、靈活性、群眾性、時代性8個不夠的問題亮了出來。一個個問題,讓與會人員深受震動。

此次檢討反思沒有套話大話,各單位認真查找問題背后的問題,尋找原因背后的原因。

教育初心是什麼?教育戰位在哪裡?教育的力量從哪裡來?教育的新路在何處?這是他們的“教育四問”,每一問都追問到底。

拔足再濯,已非前水。兩天的研討只是破題,而如何走好前面的路還需探索。一名政工領導談到:“教育要搞好,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用心,‘四問’問出的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與著力點,回望初心,轉換視角,對標打仗,隻有這樣才能講出觸動心靈的那堂課。”

讓我跟從你

手擎燃燒的火把,希望之光照亮前路

飛行員宋雲奇起初常用“第二故鄉頗多”來形容所在旅的狀態。7年間,宋雲奇所在的航空兵某旅4次搬遷駐地、2次移防。2017年底,該旅橫跨6省,輾轉數千公裡,從此扎根大漠邊城。

一聲令下,千裡西進。官兵告別熟悉的軍營,告別熱戀的對象、懷孕的妻子、未滿月的孩子,踏上漫漫征途。

那天,宋雲奇駕機升空。他俯瞰翼下,滿目都是茫茫沙海,沒有了繁華都市,沒有了阡陌縱橫。那一刻,他的心頭不禁泛起一絲失落。

熱血和汗水洒在這戈壁荒漠值嗎?不少人心生困惑。此時,該旅跟進展開系列教育,改革移防的意義、戍邊衛國的傳統、強軍興軍的使命、邊疆發展的前景,大課宣講、談心溝通、參觀見學、討論交流,解開官兵心中一個個思想扣子。

宋雲奇感到“心裡一下子亮了”。及時的教育讓他找到了方向:“現在我更加堅信,移防邊疆個人有前途,單位有希望!”

宋雲奇之所以對這次教育印象深刻,是因為他覺得“它就像手擎燃燒的火把,用希望之光照亮了前路”。

青年官兵處在“拔節孕穗期”,自從離開學校與家庭走向軍營,他們在工作生活、成長進步、婚姻戀愛等方面,難免會遇到很多現實困惑,這個時候需要有人跟上去指明前進的道路。但在宋雲奇的印象裡,並不是所有教育都這麼讓人心動。

去年,一名戰士因網絡賭博欠下高額賭債,引發上級高度關注,也使教育不實不細的問題浮出水面。進一步的調查顯示:該連半年上了49次政治教育課,但多是照搬上級教案,沒有真正觸及官兵思想、解決問題。

此類問題在其他一些基層單位也不同程度存在。調查中,當被問及近期單位組織了哪些教育,一些官兵給出的答案是:法規學習、事故通報、安全警示。有的戰士甚至形成一種印象:教育就是學文件、抄筆記、背答案。

一名參加調研的干部不無憂慮地說:“教育若只是用來堵事故、圖‘賬面’好看,那就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教育應該像照進心靈的那束光,使前行的道路更加清晰。”西部戰區空軍領導說:“思想政治教育要關注人、引領人,要回歸到培塑人的初心上來,聚焦到強軍目標上去。”

按照這一思路,今年以來,西部戰區空軍站上高位進行規劃、結合實際進行設計,提出了“系統化總結、體系化設計、工程化推進”思路,組織大調研對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問題進行重新審視,著手解決教育“火把擎得不高、亮度不夠”等問題。

熱愛西部,扎根西部。記者發稿之時,某空防基地已派出人員深入基層進行教育再調研,多個單位已制訂了具體整改措施,一支理論服務隊也踏上征程,准備把新的思維與教育理念輸送給基層部隊。

讓我相信你

碰擊心的燧石,撞出“真”的火花

2018年春節,一張二代機部隊官兵拜年的照片引發網上熱議。有網友留言質疑:“二代機打起仗來還有用嗎?”

雖然是兄弟單位的照片,質疑聲也在同樣裝備二代機的航空兵某旅飛行大隊傳開。教導員徐萬輝感到,對這個困惑必須盡快通過教育給予解答。

徐萬輝翻出過去的經典教案,充實了部分內容,信心滿滿地走上講台。誰知,有飛行員當面發難:“戰機性能明擺在那裡,最新一代戰機都列裝了,二代機不就是‘陪練’嗎?”

一句“尬問”讓徐萬輝無言以對。之后,他開始反思,“教育寶典”為何不管用了?最終,徐萬輝找到症結所在:因為自己的觀點懸在空中,原有的論據和材料因時間的流逝已“失真”。

重新四處搜集資料,反復與飛行員們討論,徐萬輝最終形成了新的教案《二代機部隊如何准備好明天的戰爭》。

再上講台,他拋出“厚積薄發會有時,鍛刃更需強劍體”“能戰在器更在人,老劍勤礪能殺敵”“劍法不精虎狼來,備戰當從今日起”3個觀點,講本單位涌現出的蔣佳冀等優秀飛行員事跡,講老裝備借力新技術新戰法提升戰斗力的例子。

短短20分鐘的授課條分縷析,之前的質疑聲變成了熱烈的掌聲。

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個“真”字,必須堅持用真理說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實打動人。徐萬輝覺得,教育要取得實效,就必須碰擊心的燧石,撞出“真”的火花,要奔著現實問題和活思想去,一語中的。

與徐萬輝不同,發射班班長、中士熊楓感受到的是另一種“真”。讓他信服的,不僅是施教者講得在情在理,而且始終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去年盛夏,該營赴西北大漠參加體系對抗。參演前,營長曹超華組織官兵開展“和平積弊”大起底大掃除討論,引導大家對種種訓戰脫節現象深入討論和整改。

演習期間,該營深夜隱蔽轉移陣地。燈火管制,轉進急促,營長曹超華一腳踩空,從舷梯上摔了下來。他感到鼻子先疼后熱,一摸手上全是血。

曹超華用急救包簡單處理后,又全身心投入演習中。

演習結束,曹超華取下紗布才發現,鼻梁至右臉頰處被割開一道10厘米長的口子,后在醫院縫了17針。這些情形,被包括熊楓在內的官兵看在眼裡,記在心頭。

后來,熊楓駕駛導彈發射車搶佔陣地,架設裝備時手掌不慎被鐵絲劃傷,傷口長8厘米、深3厘米,鮮血奔涌而出。熊楓簡單包扎后便投入了戰斗。

事后,熊楓解釋說,“看著曹營長臉上那道傷口,再回想教育中他說過的話,我就知道該怎麼做了。”這樣的教育,怎能不讓人刻骨銘心!

讓我喜歡你

自帶強大能量,形成聚心磁場

不少官兵坦陳,自己對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很“挑剔”。如果教育是“老生常談”或者是“穿新鞋走老路”,自己就不會買賬。

解答時代的方程,要代入時代的變量。那麼新的時代中,教育新的變量有哪些?地導某旅曾組織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教育中,官兵們更偏愛視頻瀏覽、網上討論等形式,且內容越是“新”和“近”,施教越是潤物無聲,教育就越是能自帶強大能量,形成聚心的磁場。

一年前,張超群來到某空防基地警衛連。一段時間下來,他覺得邊疆苦、警衛累,想轉單位換崗位。這時,他看到了基地拍攝的4集紀錄片《走近歷史之旅》。

一場老前輩與新生代的“隔屏對話”,帶著張超群穿越回50年前。耳聞目睹老一輩激情燃燒的歲月,他頓時豪情滿懷。

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張超群被一個又一個故事打動,下定決心在崗位上干出成績。去年,他被評為優秀士兵。

2017年5月中旬,某空防基地開啟了“搶救歷史”工程,以青年官兵為主體的主創團隊,奔赴21個省份63個地區走訪革命前輩,先后採訪了144位老人。他們從官兵的視角出發,請親歷者講述老故事,網絡點擊量達到2000多萬。

在航空兵某師,“擎夢X師人”已進入第五季。作為主要策劃人,該師宣傳科科長陳進又開始四處尋找新點子。他組織了一場場“頭腦風暴”,帶著團隊一起“燒腦”。

主題辯論、即興演說、檢討分享,從腳本編寫、主持串場,到舞台燈光、短片拍攝,都是群策群力。

第二季“向戰礪精兵”演說人於洵是運-20機械員。2015年,他推遲婚禮,光榮地參加了勝利日大閱兵。在講台上,於洵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一些官兵對授課視頻看了又看,不斷有人表示想加入其中。

《小王子》裡的那朵玫瑰是唯一的,因為小王子給它澆過水。同樣的,對自己付出心血和汗水得來的成果,人們也更加珍惜。陳進講述著自己的理解:“‘擎夢X師人’是官兵的課堂。作為組教者,我的身份已從台上唱主角,轉向了幕后當導演。”

教育親近官兵,官兵才能親近教育。教育隻有跨越了代溝,才能跨越時代的鴻溝。

調查中,還有一些單位的做法同樣令人耳目一新。某旅組織“軍嫂來隊講一課”活動,把臨時來隊的官兵家屬請上講台﹔某旅開設“我與政委面對面”,政委與一線官兵集體談心﹔某旅在每堂課后開設了“答記者問”環節……

跨界融合、創新驅動、人文關懷、外引內聯……隨著大家對教育新方法的掌握和一些“好點子”的出現,官兵對教育也日漸喜歡。以前一些聽到組織教育就撓頭的干部也重建自信:隻要轉換思路就能找到辦法。

讓我追隨你

熔鑄實戰元素,鍛造勝戰刀鋒

“對隨時可能打響的戰爭,我們真的做好為國犧牲的思想准備了嗎?”一次重大軍事行動中,地導某營教導員肖春毫不避諱地擺出這個問題。

風雪高原,寒風呼嘯。帳篷裡,大家圍坐在爐火旁展開了一次特殊的談心會。教導員從革命先輩衛國戍邊的故事講起,講犧牲奉獻,講使命擔當,講戰友情誼,講有國才有家的道理。

隨后,營長也結合自身經歷談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慢慢地,大家敞開心扉,越談斗志越高昂。有的官兵說,“會義無反顧以身報國”﹔有的官兵講,“願為戰友擋子彈”﹔還有的官兵談到,“沖鋒時要報名參加敢死隊”。

下士王潔至今記得自己那次寫戰前遺書的情景。提筆之時,萬般思緒齊上心頭,他想到了父母養育之恩,想到了身上肩負之責。紙上雖然才寫下寥寥數語,他已是淚流滿面。“那一刻我突然長大了,明白了很多道理。假如戰爭明天來臨,我會依然堅持我的選擇!”

這種將教育“准星”對准戰斗精神培育的做法,並非地導某營的獨創。它同樣來自西部戰區空軍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功能作用的重新審視定位與整體回歸。

一部歷史專題片詳細記錄了戰時開展政治教育的細節。7個執行過重大軍事行動的單位分享了觀后感,並結合自身實踐進行了交流。大家都感到:戰時官兵的思想波動很大,教育必須融入戰斗,才能找到士氣的燃點。

重溫我軍政治工作史,航空兵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劉斌感嘆道:“志願軍空軍戰斗動員‘五條經驗’,無不緊扣‘戰’字,當年的教育做法,即便放到今天也很有借鑒意義。”

越調研,越覺得教育必須緊扣“戰”字﹔越研討,越意識到教育突出“熔鑄實戰元素,鍛造勝戰刀鋒”功能的意義。

2018年初,5名大學生新戰士補入工兵勤務保障隊,何浩是其中一員。他還記得,第一堂課就在排彈現場,感受撼天動地的巨響,觀看塵土和硝煙飛揚。隨后,隊干部才開始講,講任務也講使命,講技術也講精神。

把課堂設在硝煙彌漫的陣地旁,這是工兵勤務保障隊的一貫做法。這種“情境式”的教育,也的確讓受教育者實戰意識倍增。

何浩還記得他的第一次排彈。任務前幾天他緊張而興奮,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跨入排彈區時,他覺得心跳加速,雙手不聽使喚。此時,3人排彈小組中的老兵拍著他的肩膀說:“兄弟,我相信你,你也相信我,沒問題!”

信任的眼神傳遞著力量。何浩深吸了一口氣,一步一步完成了操作。

“戰時更需隨機式、漫談式教育,知其心,察其情,大家同甘共苦、生死相依。” 時任政治教導員的李杰如是說。

教育的熔鑄,任務的磨礪,使5名新戰士僅用7個月就具備獨立執行任務的能力。何浩如今是骨干,他說:“身處戰場,老兵在我肩上那輕輕一拍就是最好的精神鼓勵,讓我實現了自身的突破。”

(責編:陳羽、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