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動能攔截:“硬碰硬”的戰場較量

2019年09月27日11:37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動能攔截:“硬碰硬”的戰場較量

動能攔截效果圖。供圖:李磊

俄羅斯S-500反導系統。供圖:李磊

作為戰場新概念武器殺傷方式的一種,動能攔截好比是“掰手腕”一般的“硬碰硬”較量。動能攔截主要依靠高速運動的動能攔截武器所產生的巨大動能,通過直接碰撞方式對來襲目標進行攔截摧毀。

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演進,動能攔截武器勢必成為未來導彈防御系統和反衛星系統的“撒手锏”,是奪取制天權和制信息權必不可少的利器,將在導彈攻防、空間攻防和地面作戰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反導攔截的“后起之秀”

說起動能攔截,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且物體質量越大、速度越快,具有的動能就越大,與其他物體相互撞擊后產生的毀傷效果就愈明顯。從這個角度看,太空中的隕石撞擊星體就可以看作是一次“動能之間的較量”,古戰場上的拋石機、弓箭和標槍也都是那個時代最典型的動能武器。現代意義上的動能攔截,特指採用各類新技術手段產生巨大動能,並能以可控的、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毀目標。

動能攔截武器真正走向現代戰場,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為“星球大戰”計劃而專門提出“動能攔截彈”概念。事實上,動能攔截的發展也有著迫切的戰場需求,主要是因為傳統防空導彈在應對速度更快的彈道導彈時,常出現爆炸時毀傷能力不足問題。要想真正“練”成攔截遠程彈道導彈“百步穿楊”的硬功夫,就必須拋棄近炸破片戰斗部,採用全新的動能撞擊方式進行攔截。

目前,動能攔截根據摧毀目標高度的不同,主要分為大氣層內、大氣層外以及大氣層內外三種。按照穩定控制方式的不同,也可細分為三軸穩定動能攔截、單軸穩定動能攔截等。作為動能攔截武器的核心戰斗部,動能攔截器在作戰時,首先根據指揮控制中心和探測制導系統提供的目標跟蹤數據,由推進系統將其送入目標附近的預定空域,通過計算出攔截彈道並發出控制指令,動能攔截器才能在加速后直接撞擊並毀傷目標。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及反復試驗,目前動能攔截武器已經取得重大技術進展,即將在未來數年形成新的更強的作戰能力。其中,一些軍事強國已先后發展出多種類型的動能攔截武器,有的動能攔截武器打擊速度可達3倍音速,能直接應用於現有的武器發射平台。

用速度殺傷的“極速殺手”

正是看到了動能攔截武器作為未來戰場“極速殺手”的可能,目前世界各軍事強國競相投入相關武器系統研究,主要著力於攔截彈道導彈和攻擊在軌衛星,力圖將動能攔截武器打造成構建反導系統和反衛星系統的“戰場鐵拳”。

如在美國現有的導彈防御系統中,“愛國者-3”攔截彈、“薩德”攔截彈、地基攔截彈、海基“標准-3”攔截彈、NCADE空基彈道導彈攔截系統和NFIRE天基攔截器等,都是典型的動能攔截武器。“愛國者-3”是美國陸軍所採用的低空防御系統,主要採用改進型增程攔截彈進行撞擊毀傷。可用於陸基機動部署的“薩德”反導系統,也採用了動能攔截器對中程和中遠程彈道導彈進行末段攔截。相比之下,“愛國者-3”攔截彈主要對末段低空飛行的彈道導彈進行攔截﹔“薩德”反導系統的動能攔截彈重點對付末段高空飛行的彈道導彈。

而作為俄羅斯最新研制的防空導彈系統,“S-500”反導系統中的77N6N1導彈也可以選擇動能碰撞殺傷攔截器,專門用於攔截中遠程彈道導彈、外大氣層高超音速飛行器等高速飛行的目標。當然,迄今為止,試驗攔截成功率最高的仍屬美軍研制的海基中段反導系統,其動能攔截彈理論上可對初段、中段和末段飛行的彈道導彈進行有效攔截。

為維持在太空中的軍事優勢,美、俄等軍事強國同樣將動能攔截研究的“觸角”伸向了太空。美軍從1989年就開始重點發展“機載動能反衛星武器”和“陸基動能反衛星武器”等動能攔截反衛星武器。20世紀90年代,美國開始研制攔截高度800至1000千米的動能攔截反衛星彈。1997年8月,由美國陸軍研制的“動能殺傷攔截器”樣機進行了首次懸浮飛行試驗,並在懸浮過程中保持對目標的精確定位攻擊。到2008年2月,美國海軍從“宙斯盾”戰艦、“伊利湖”號巡洋艦上發射了改進型“標准-3”導彈,在太平洋上空准確擊毀了距地面247千米高空運行的間諜偵察衛星USA-193,“秀”出了其動能攔截反衛星的實戰能力。

在“以動制動”中不斷發展

動能攔截武器的出現,帶動了各種防御和攻擊系統進入非核時代,不僅可用於彈道導彈的防御,還可用於空天反衛星作戰、反飛機滲透作戰等。未來甚至可專門用於反炮彈作戰,是一體化作戰的“多面手”,勢必成為未來戰場打擊方式的主流。

然而,戰場上“硬碰硬”的較量,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為躲避攔截,正在研制中的下一代彈道導彈,將能在末端實施機動飛行或同時釋放多個誘餌,在空中形成一個由彈頭、彈體、誘餌組成的“戰場謎團”,使得反導系統無法找准真正的目標。為此,動能攔截也需要升級“以多對多”的“分身術”。

目前,有的軍事強國已啟動微型攔截器技術計劃,正在研發蜂群攔截器、微型攔截器和多殺傷攔截器等多種微型動能攔截器,隻需一枚攔截彈就能攜帶數以百計的微型攔截器。研制出的小型低成本攔截器,採用1公斤重的微型攔截器,通過子母彈方式一次發射大量微型攔截器,能實現戰區范圍內50至400米對作戰車輛和固定目標的區域防御。

除向小型化、微型化方向發展外,動能攔截還將立足針對未來戰爭威脅,進一步克服現有結構復雜、成本過高等短板,努力提升智能化水平。目前,一些軍事強國十分重視對新型動能攔截器的研究探索,如有的國家海軍和陸軍聯合推出毫米波導引頭技術倡議計劃,著力為動能攔截器配上“火眼金睛”。有關機構正在計劃研制和試驗傳感器硬件方案、智能處理和傳感器數據融合算法,力圖實現動能攔截的智能處理。

未來,動能攔截的戰場應用還有諸多可能。如美國陸軍研制的“瞄准線反坦克武器系統”,安裝在改裝后的“悍馬”M1113戰車上,其最大射程已超過了美軍車載“陶”式反坦克導彈。其另一款“緊湊動能導彈”是新一代超高速動能反坦克導彈,其超高的動能和內置的鎢制穿甲彈頭具備了穿透所有裝甲系統的能力,同時還具有打擊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的能力,可廣泛應用於裝甲坦克戰、野外堡壘戰等。

(責編:陳羽、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