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魚雷艇:智勇兼備的“怒海雷霆”

2019年10月18日15:2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魚雷艇:智勇兼備的“怒海雷霆”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陳列的功勛魚雷艇。陳靈進 攝

今年4月,在慶祝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的日子裡,一部展現人民海軍壯闊發展歷程的微紀錄片《航跡》在軍地網絡平台發布,引起廣泛關注。在第二集《初露鋒芒》中,人們又見到了魚雷艇馳騁海上的威武身影。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始陸續列裝,魚雷艇作為最大排水量不足百噸的水面小艇,以其驚人戰力成為上世紀50至90年代我人民海軍的主力裝備。在魚雷艇部隊官兵的創造性運用下,它以小搏大、以弱勝強、屢建奇功,在人民海軍戰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雖然上世紀90年代魚雷艇已退役,在去年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閱兵方陣中也沒有了它的身影,但作為智勇兼備的“怒海雷霆”,魚雷艇的形象已經深深刻印在一代又一代海軍官兵心底。

能出“重拳”的輕量級海戰選手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當筆者看到魚雷艇時,一種敬意油然而生。因為,就是這樣的“暴脾氣”“小塊頭”,在海戰中多次擊沉上千噸的軍艦,一度撐起了人民海軍主力裝備的半壁江山。

回眸那個年代,如果暫且不去想它們贏得的榮譽與光環,仔細地審視這些魚雷艇的體量和相關參數,你也許會發現,它們竟然只是海戰中的“輕量級選手”。

一是體型小。123型魚雷艇(分為123-B和123-K型)為新中國成立之初向蘇聯造船廠購置的首批魚雷艇,北約稱其為P4型魚雷艇(下文簡稱P4)。因為同是蘇聯K-123“共青團員”型魚雷艇的改型,所以它們的大小、外形基本相同,艇長19米多,寬3.7米,標准排水量20多噸。

后來引進的蘇制183型魚雷艇,北約稱其為P6魚雷艇(下文簡稱P6),艇長也不超過25米,寬6.0米,標准排水量57噸,艇員為20人。這些特點,客觀上決定了魚雷艇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即適航性差。

二是航程短。P4以13節的航速航行時,續航力約740千米﹔P6以30節的航速航行時,續航力約833千米。這就決定了魚雷艇隻能在近海區與其他兵力協同作戰,活動半徑較小。

三是防護力弱。無論是鋁質殼體的P4還是木質結構的P6,其自衛和防護能力都很弱,P4隻有2挺12.7毫米機槍或14.5毫米高射機槍。P6的自衛武器是2座雙聯裝25毫米兩用自動炮和8枚深水炸彈。

那麼,這種配置的魚雷艇何以讓對手膽戰心驚?原因就在於它也有“重拳”可用。

一是速度快。P4借助2台大功率柴油機,最大航速可達42節﹔P6裝有4台柴油機,最大航速達45節。這種高航速和靈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魚雷艇的戰場生存能力。

二是火力猛。P4搭載了2具45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所用魚雷自重918千克,戰斗部裝有150千克炸藥。P6裝有2具533毫米的魚雷發射管,魚雷為53-39型瓦斯熱動力魚雷。這兩種魚雷的性能與威力,在此后歷次戰斗中已經得到証明。如果擊中有效部位,它們甚至可以“腰斬”1000多噸的敵軍艦船。

此外,123-K型魚雷艇上裝備的雷達和電羅經,P6裝備的“皮頭”對海搜索雷達,使得魚雷艇如虎添翼。

就是依托這樣的武器裝備,人民海軍開始著手建立魚雷艇部隊。

1950年,在蘇聯專家幫助下,海軍快艇學校在青島成立,開始培訓魚雷艇部隊所需指揮人員和專業技術士兵。14個月以后,快艇學校首批897名學員畢業。

同樣在1950年,海軍司令部電令,以購買蘇聯的36艘魚雷艇為基礎,分別在上海、廣州、塘沽、青島各組建一個魚雷快艇大隊。人民海軍的魚雷艇部隊由此登上歷史舞台。

現在回顧這段歷史甚至之前更久遠的那段歷史,當時也許並沒有太多的人能夠預見到魚雷艇部隊即將發揮的巨大作用。

畢竟,在風雨飄搖的舊中國,魚雷艇的實戰經歷曾充滿悲情色彩。洋務運動時期,北洋水師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魚雷艇,最終仍然落敗﹔抗戰時期,中國的海軍在實力懸殊的情勢下,仍組織僅剩的魚雷艇編隊發動了對日艦的攻擊,這一切都讓人唏噓不已。

但是,新中國的海軍官兵,重新詮釋了魚雷艇的定義。哪怕是手握瑕瑜互見的裝備,哪怕裝備處於暫時劣勢,他們仍然用勇氣與智慧掀開戰史嶄新的一頁。

“小塊頭”何以成為“怒海雷霆”

翻閱各國軍史,很難找到哪個國家與我國一樣,大量的海戰戰績是由“小塊頭”的魚雷艇書寫的。

這種“很難”,一方面折射出當時剛剛成立的人民海軍力量組成的相對薄弱,另一方面,則折射出魚雷艇部隊官兵的英勇無畏。正是靠著面對戰火勇往直前、機智靈活以小打大、戰勝強敵舍我其誰的血性和勇氣,魚雷艇才被用到了極致,彰顯出它的巨大威力。

擊沉國民黨海軍的“太平”號是我魚雷艇部隊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當被魚雷擊中艦首的“太平”號沉入海水中那一刻,其他艦船上的敵軍水兵一定感受到了強烈的恐懼。就連美國報界當時也驚呼:“中國共產黨現在已有了非常強大的海軍力量。”

沒有人比魚雷艇部隊的官兵更懂得這次勝利的意義——從此,我們有了可以倚重的海上“利器”﹔也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勝利的來之不易,實戰中魚雷艇所暴露出來的短板,是官兵在用智慧和無畏來彌補的。

“太平”號護衛艦原為美國埃瓦茨級“戴克爾”號護航驅逐艦,后來美國將其“贈送”給國民黨海軍,成為后者當時的主力艦之一。

該艦全長88米,寬10多米,標准排水量1100多噸,艦載官兵200余人。艦載主要武器有:76.2毫米艦炮3座,射程13千米﹔40毫米艦炮4座,發射高爆彈時最大射程10多千米﹔20毫米高射機關炮10門。

后來有人曾進行復盤,認為無論是76.2毫米還是40毫米的艦炮,隻要有一發炮彈有效命中魚雷艇,魚雷艇都將立即失去戰斗力。憑借著噸位與武器方面的優勢,“太平”號時不時竄犯我浙東沿海島礁,對我軍民目標進行炮擊。

1954年11月14日,是一個值得永遠載入海軍史冊的日子。因為大風浪季節即將來臨,按照預定計劃,次日人民海軍的魚雷艇就要撤回舟山。然而就在14日夜,包括158艇在內的4艘魚雷艇奉命出擊,最終擊沉“太平”號。

如果我們去關注一些細節,也許更能充分認識到這次勝利的不易。為麻痺敵人,在不具備保障條件的海域,魚雷艇官兵曾兩次潛伏待機,第一次堅守了一個多月,第二次堅守了近半個月。其間數次發現敵艦,均因海況不好、不具備出擊條件而放棄﹔在鎖定“太平”號后,4艘魚雷艇發射4枚魚雷,均未擊中目標。其他3艘調整方位,再次發射,再次失利。關鍵時刻,158艇在距“太平號”號5鏈處發射魚雷,才完成了這次攻擊。

與擊沉“太平”號相比,以單艇獨雷擊沉國民黨海軍“洞庭”號炮艦的102號魚雷艇,也許更能直觀地體現出這一裝備本身的特性與我海軍官兵的英勇無畏。

據戰史記載,102號魚雷艇出擊時,已是東海風浪季節,強勁的偏北風掀起大浪,隨時會將魚雷艇掀翻。

更讓人懸心的是,102號魚雷艇在第一次出擊時發生故障,當時隻剩下右側魚雷。一枚近1噸重的魚雷,對於排水量僅有20多噸的魚雷艇平衡度影響之大可想而知。加上左舷受風,航行中艇體出現傾斜,更是增加了傾覆的可能性。靠著嫻熟的駕駛技巧和官兵用自己的體重加以配平,102號魚雷艇硬是這樣挺進戰場。

距敵艦越近,敵艦越難規避魚雷。為確保一發命中,時任102號魚雷艇艇長張逸民指揮魚雷艇突破魚雷發射安全距離,直到敵我距離200米、敵艦已無法躲避的情況下,才發射了唯一一枚魚雷,將“洞庭”號炮艦炸成了兩截。

現在的我們已無法想見那是何等凶險的一種處境!好在有一些資料可以參考:102號魚雷艇在魚雷出管的同時迅速停車,然后原地倒車、高速后退。即使這樣,魚雷艇上所有玻璃和安全燈罩都被強烈的沖擊波震得粉碎,艙面5人瞬間失聰。102號魚雷艇返航后,專家指出,該艇再向前20米,艇員絕無生還可能。

縱觀世界海戰史,鮮有單艇獨雷在大風浪中擊沉敵艦的戰例,更沒有在200米內發射魚雷的先例!而這一切,都在我魚雷艇部隊官兵的手中變為現實,成為經典戰例。

“魚雷艇成為頂梁柱,海上也敢拼刺刀。”這是一句中肯而貼切的評語。

多次被我海軍魚雷艇部隊嚇破膽的國民黨艦艇再也不敢在大陸近海一帶出沒,經歷10多年刀光劍影的沿海終於復歸平靜。隨著制海權掌握在人民海軍手中,魚雷艇這個“小塊頭”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閃電”“怒海雷霆”。

電光石火,照亮的是絢麗圖景

與其他武器裝備相比,人民海軍的魚雷艇從服役到退役時間不長,但它們石破天驚般的戰績,令敵人膽戰心驚,讓后人銘記、仰望。

年歲稍長點的人們應該還記得一部叫《海鷹》的電影,電影中的主人公正是一群智勇兼備的魚雷艇官兵。英雄應該被永遠銘記,比如在海戰一線沖鋒的魚雷艇、炮艇官兵,還有那些在幕后和官兵們一起譜寫這段輝煌歷史的無名英雄。

為改變海上敵我態勢、打造出更多的“怒海雷霆”,幾乎在向蘇聯購買魚雷艇的同時,我國就開始了對魚雷艇的仿制研制工作。

P4仿制研制初期,蘇聯提供了全套產品設計圖紙、艇體半成品、器材設備,並派遣專家來華指導。1955年5月,我國制造出第一艘魚雷艇,該魚雷艇很快投入批量生產。

難能可貴的是,蕪湖造船廠的技術人員在此過程中對P4進行了一系列改進,為其更換了蘇聯的高速柴油機,採用了一系列新工藝延長船體壽命,還逐步實現了123-K型艇所搭載對海搜索雷達的國產化,型號為512型,后來它被廣泛裝備到其他國產新型艦艇上。

對我國的技術人員來說,仿制就是學習消化和吸收的過程,這也意味著同樣需要付出努力。1953年,蘇聯向我國有償轉讓了P6建造權。1955年2月,第一艘魚雷艇開工,此后的第一批20多艘魚雷艇很快用完了國外進口木材。

當時,我國已經無法從國外訂貨。技術人員隻好把目光投向國產木材。一次次精心比對,一次次扭應力、壓力測試,一次次對膠合技術進行試驗,難題終於解決。1958年,用國產木材造成的第一艘魚雷艇進行試驗,各項性能指標達到要求。蕪湖造船廠把在國內生產的這些P4和P6統一命名為6602型魚雷艇。

從“6602”到“6625”(鋁質魚雷艇),從“026”(鋼質魚雷艇)到“R704”,我國的技術人員不斷提升魚雷艇的性能。

1984年,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大型鋼質魚雷艇交付部隊使用,代號027型。這型魚雷艇排水量接近100噸,耐波性好,配備有新型魚雷攻擊射控系統和4個魚雷發射管,一次齊射可形成扇面攻擊,命中率高,作戰威力明顯提升。

從有償幫助到自主研制,從確保穩定到追求性能。現在看來,這一個個看似簡單的裝備型號代碼,見証的卻是魚雷艇研發人員在科技征程上的一次次沖鋒。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沖鋒,來去如風的“怒海雷霆”才得以大批列裝,成為當時中國海軍的主力和象征。

放在人民海軍發展的大坐標系裡回看這段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魚雷艇電光石火般的亮相,在一定程度上照亮了人民海軍此后更加絢麗的發展圖景。

在魚雷艇建造計劃的拉動下,我國培養起第一代快艇研究、設計和建造人員,建立起快艇研究設計機構,擴建和新建了一批能生產快艇和艇用設備的工廠。我國第一種國產魚雷——魚-1型魚雷也在60年代初研制成功並投入使用。這些都為此后各型導彈快艇和魚雷的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魚雷艇到導彈快艇再到譜系日益完善的艦艇編隊,人民海軍從近岸到沿海再到深藍,如今還在發生著巨變,但有一樣東西始終沒變、始終在傳承,那就是魚雷艇部隊“忠誠驍勇、靈活機動、敢打必勝”的戰斗精神。

作為紅色基因的一部分,這種精神已融入人民海軍官兵的血脈,沿著中國海軍艦艇的航跡奔向遠海大洋,准備見証新的勝利、繼續捍衛和平。

(責編:陳羽、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