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紅一連”為什麼這樣“紅”?

人民網記者 李楠楠
2021年07月27日09:51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她從秋收起義戰火硝煙中走來,毛澤東同志親自在該連組織發展6名新黨員,建立了全軍第一個連隊黨支部,開創“支部建在連上”的先河,被譽為“軍魂發源的地方”。

和平年代,當戰爭的硝煙遠去,陸軍第83集團軍某旅“紅一連”官兵憂患的意識從未消褪、備戰的思想從不懈怠、練兵的行動從不停滯,時刻保持“隨時能戰、全時待戰”的臨戰狀態。

“素質不過硬,愧做黨的人”,這是“紅一連”黨支部叫響的一句口號。“紅一連”官兵筑牢思想“堤壩”,顆顆紅心向黨。黨旗揮舞的方向,就是前進的方向。

“紅一連”為什麼這樣“紅”?

這裡的連史館“不一般”

大學生士兵潘韶鈺入伍時訓練成績不合格,他在連史館裡找到人生目標,努力訓練成為訓練標兵﹔新排長王檀瑄入連時不適應連隊工作節奏,他在學習連史中找到了方向,從此堅定信念扎實工作﹔對抗演習失利,黨支部副書記胡貫蕾站在連史館反思席上反思檢討,補齊短板奪回榮譽……

到底是什麼改變了他們?“紅一連”連史館裡到底有什麼?“連史館裡有紅色種子,把它融入了血脈,就能迸發無窮的力量!”他們的回答斬釘截鐵。

“潘韶鈺被評為本月優秀共產黨員了!”去年9月,列兵獲評優秀黨員的事在“紅一連”刮起了一陣議論風。

軍士支委柯昌水告訴記者,月評優秀黨員是連隊傳承幾十年的傳統,無論在營還是駐訓,連隊每月都會組織評選表彰,然而次數雖多,獲評難度可不小。指導員鄭紀文上任4個月才被評上,排長湯明達苦練6個月才獲評。

和潘韶鈺聊天,記者了解到,這個皮膚黝黑、活躍干練的25歲小伙子,雖然兵齡隻有1年半,卻也是入黨3年的老黨員了。但在新兵剛下連的時候,潘韶鈺也遇到了訓練成績不理想、連隊生活不適應等難題。他的轉變源自於連史館,“我被連隊厚重的紅色傳統,數不盡的英雄人物深深地震撼到了,他們不斷激勵著我努力拼搏,奮力成為紅色鋼鐵戰士。”

走進“紅一連”連史館,濃厚的紅色傳統氛圍扑面而來:一面面錦旗記錄著連隊的輝煌;“三灣改編”建立黨支部、“警衛遵義會議”,昭示著鐵心向黨的忠誠﹔21名連隊英模和典型畫像,詮釋著犧牲奉獻、崇尚榮譽的價值追求。

這裡的黨員有“特權”

在“紅一連”,官兵們把險難面前勇當先看作是黨員的“特權”。

一次,駐地某工廠廠房被積雪壓塌,上級命令一連迅速前往救援。官兵大雪中奮戰了5個多小時,廠房物資已基本轉移完畢,天也黑了下來。宿營時,連隊主動讓出部分保溫效果好的帳篷給受災群眾,僅剩不多的帳篷如何分配?干部讓戰士,黨員讓群眾,老兵讓新兵。時任黨支部書記王玉光喊道:“支委留下來開會,其余人進去休息,誰也不准過來聽。”當晚,戰士全部住進帳篷,支委擠在單兵帳篷裡相互取暖度過寒夜。

那年連降暴雨,駐地縣城告急,正在訓練的“紅一連”突然接到上級命令要迅速趕往縣城執行抗洪搶險任務。時任連長楚科緯第一時間集合全連官兵部署救災任務:“所有黨員成立突擊隊,帶上工具跟我出發。”

一聲令下,“紅一連”的黨員們沒有絲毫猶豫都站了出來。而此時,從小就在河邊長大、水性好的李軍也悄悄跟在了黨員們的后面。他實在是想去參加抗洪任務,企圖“蒙混過關”。

眼瞅著就要登車了,李軍卻被細心的連長一把揪了出來:“你不是黨員,不能去。”“都是一連的人,為啥我不能去?”李軍反問道。“搶險救災黨員優先,你不是黨員,回去吧!”楚科緯來不及多解釋,趕緊讓人關上后擋板。李軍非要參加,抓著車后擋板不鬆手。時間緊急,楚連長隻好讓李軍上了車。

洪水逐漸得到控制后,老鄉們送來了一盆面條。連長笑著對李軍說:“讓還沒有入黨的戰士先吃,也是黨員的‘特權’。”

黨員帶頭勇當先,時刻准備沖在前。長江抗洪搶險,是黨員手拉著手首先跳入洪水﹔中俄聯合軍演,是黨員第一個勇敢地駕車入海﹔汶川抗震救災,是黨員帶頭舍生忘死地扒開廢墟救人……多年來,一段段黨員立身為旗的故事,成為“紅一連”官兵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更成為“紅一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制勝密碼。

這裡的干部“不好當”

在“紅一連”,被評選為優秀黨員不僅是莫大的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因為,他們的戰備行動方案總是“黨”味濃厚:每逢急難險重任務,當月評選的6名優秀共產黨員就是應急突擊隊員﹔如果6名優秀共產黨員人數不夠,就組織黨員突擊隊﹔每當危險來臨,一連黨員總是沖在前,黨旗總是在任務一線高高飄揚。

今年一連開訓動員,現任連長胡貫蕾在全連面前講:下半年連隊將選派人員參加國際軍事比賽,誰能奪得金牌,就給誰立功入黨。人員一解散,軍士支委柯昌水就找到連長:“鼓舞士氣是好事,但入黨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也不能僅憑奪金牌這一個方面!”胡貫蕾當即認識到自己的失誤,在連隊晚點名時進行了公開檢討糾正。

軍士向連長提意見?在這個連隊可不是什麼稀奇事。“紅一連”黨支部對黨員有一項基本要求:發現問題要敢於批評、敢於糾正、敢於較真,誰當“老好人”就和誰過不去。

批評武器不丟,建設方向不偏。“紅一連”黨支部積極搭建運用“組織生活會”“雙向講評會”“官兵懇談會”3個平台,把批評與自我批評經常化、制度化、群眾化,做到了“批評無禁區、監督無死角”。

“紅一連的兵,紅一連的槍,紅一連的歷史遠又長……”每次飯前一支歌,“紅一連”的歌聲嘹亮,在營區久久回蕩。

(責編:陳羽、鄧志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