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這個學院提升教戰能力 擦亮海警人的科技執法“觸角”

張 強
2021年11月06日08:42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這個學院提升教戰能力 擦亮海警人的科技執法“觸角”

  執法培訓班學員歐偉光在操縱無人機受訪單位供圖

  提高技術認知力,不僅是專業技術人員的“應答題”,更是每名海警人的“必選題”。武警海警學院正在將科技引擎驅動創新帶來的技術紅利“輸送”給每一名受訓學員,助力執法“觸角”向遠海延伸。

  國慶剛過,武警海警學院組織了一場海警執法交流研討課,這是武警海警學院轉隸以來,首次承辦海警執法業務崗位資格培訓任務。來自海警一線執法機構的130余名同事結合工作實際暢談體會,交流了參訓以來的收獲與心得。受訓學員歐偉光表示:“利用無人機拍攝取証,具有角度多維、成像質量高、使用成本低等優點,可以有效解決死角多、取証難問題,提高海上執法效率……”

  自2018年7月1日起,伴隨著中國海警的轉型重塑,該院立足海警人才培養實際,積極提升教戰能力,借助科技引擎,努力鍛造了一支與海警職責使命相匹配、有效應對海上犯罪形勢、打擊海上違法活動的執法隊伍。

  高科技教學訓練場館惠及全體師生

  “在欽州市某海域進行無人機巡查時,我發現一輛泥駁船正在傾倒廢棄物。當時,涌出的浪高達2米,執法艇噸位小、抗風能力弱,無法快速抵近傾倒作業區域。我們就用無人機進行跟蹤監視,全程記錄違法傾倒作業。”歐偉光回憶道。

  在廣西海警局執法一線工作長達14年的歐偉光,曾多次將無人機應用於監控碼頭上貨點走私、非法開採海砂等違法行為,偵辦過數十起海上走私和偷渡案件。他還曾受聘於廣西警察學院無人駕駛航空器研究所,專門為刑偵專業學生就“無人機對刑事案件實施全方位無死角取証”進行授課輔導。

  可以說,對無人機,歐偉光非常熟悉,但在該院無人機模擬器駕駛操作間,飛行技巧嫻熟的他,仍然沉浸在虛實結合的愉快體驗中。

  “無人機教學不是紙上談兵,如果沒有嫻熟的操縱技能,一旦碰到側風摔落,將會損失巨大。”偵察教研室主任孟增輝介紹,“無人機操作看似簡單,實則易學難精。單就其涉及面而言,機械方面需要學,電子元件也要學,空氣動力學也得會,各種傳感器如何搭配使用、飛行控制器優先選擇哪個傳感器、如果有傳感器故障,飛行控制系統如何切換到備用傳感器……這些都得知道。如果僅憑自身學習,恐怕需要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成為既會操作使用又懂基本原理的合格駕駛員。”

  除了無人機,很多其他新式裝備技術的教學培訓其實都有著易學難精的類似問題。為此,該院對照大綱要求和課程設置,相應開設無人機實訓中心、信息融合與態勢感知可視化實驗室、輕潛水實驗室、海警艦艇型譜研究室、航海模擬仿真實驗室等教學訓練場館,讓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建設成果惠及全體師生。

  加深學員對科技手段助力海上執法的認識

  歐偉光向記者介紹,在執法監管手段上,各級海警機構正在實現電子化系統應用和科技手段並重的轉變。通過引入智能船舶綜合管理系統,接入岸基雷達、北斗系統、海防監控系統,搭建覆蓋沿海及海上治安的信息化管防網絡,實現了對海上船舶的實時掌控,船舶超載、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不開啟、高頻不值守、船舶進港不報告等現象明顯減少。

  “過去,通信基本靠吼,觀察主要靠瞅。小型船舶因未安裝導航、衛星電話等安全保障系統,曾一度處於‘裸航’的危險狀態。”歐偉光說,隨著衛星遙感、無人機、遠程視頻監控、電子政務檔案、北斗系統、傳播監測系統等智能化信息化設備逐步列裝,海警工作人員成建制、成系統深度開發裝備使用效能,海陸統籌的岸線立體管控模式真正組建起來,海洋綜合治理水平有了質的提升。

  如今,歐偉光所在單位已安裝了艇載即時通信系統,實時獲取氣象水文預報信息,准確規避了不良水文條件對執勤的影響。一個個數字化裝備的深度應用讓執法辦案變得更加精細、更加規范。

  和歐偉光一起參加培訓的學員也有著同樣的感受。一位學員說道:“雙頻電子標簽、全視角監控攝像頭、智能物品保管設備……大數據時代,執法業務與科學技術的碰撞,明顯提高了調查取証工作效率,讓海上犯罪無所遁形。在海警學院的交流受訓提升了我對科技手段助力海上執法的認識,受益匪淺。”

  將技術紅利輸送給受訓學員

  “從技術價值效能的實現過程看,如果說技術的發明創造是‘一次賦值’,那麼技術的有效運用就是‘二次賦值’。”該院相關負責人說。

  目前,海警執法機構正在構筑起密集的科技執法“觸角”——

  引進和研發新型毒品監測儀器,提高了海上走私毒品犯罪查緝效率﹔執法日志電子化檔案建設和衛星遙感圖像的比對疊加,推進了違法圍填海防控體系建設﹔打開監控管理平台,就能精確定位千裡之外的船舶動態和歷史航線軌跡,法律監督觸角從近海延伸至遠洋﹔在近海,研發小型船舶定位和防“越界”系統、海面多目標追蹤系統,通過布建北斗、AIS定位終端等,實現近海、島嶼“大場景、小細節”全方位覆蓋﹔在岸線,通過布建RFID物聯網、WiFi無線採集識別、小目標雷達等系統,實現“船過留痕、人過留像”﹔在轄區,廣泛應用具備人臉識別、自動抓拍的高清視頻監控,有效織密轄區重要部位、路段、卡口及港岙口、碼頭全覆蓋的自動採集監控網絡,做到“人有頭像、車有牌號、船有名號”。

  “這些先進科技手段在海警執法一線的應用,也賦予了我們在人才培養方面新的動能。”該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學期以來,該院分批次組織200余名教研骨干赴浙江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駐地高校開展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同時邀請來自中國國際戰略協會、國防大學管理學院、中國海警局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來院就相關領域專業問題精准指導,拓展教員和學員學術視野。

  目前,該院開設的維權執法、船艇指揮、武警偵察指揮等40余個專業已全面形成教學研究能力。該院已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7項、國家邊海防委員會和海警機構重大科研攻關項目60余項,30余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80余項研究成果轉化為海警機構的制度規定和培訓教材。

  一羽示風向,一草示水流。提高技術認知力,不僅是專業技術人員的“應答題”,更是每名海警人的“必選題”。

  記者看到,武警海警學院正在將科技引擎驅動創新帶來的技術紅利“輸送”給每一名受訓學員,助力執法“觸角”向遠海延伸。

(責編:熊旭、於子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