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民兵轉型:“遠飛”與“換羽”的辯証法

——從廣西基干民兵大比武看加快構建新型國防后備力量軍事訓練體系

2021年11月29日09:2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陽朔縣民兵直升機偵察救援排正在組織訓練。李俊源攝

實彈射擊。梁新育攝

戰場救治。梁新育攝

帳篷搭設。陳建強攝

站在賽道起點,楊回燕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

短短70米賽道上,鐵絲網、彈坑等障礙物遍布,按實戰要求完成5個戰術基礎動作后,還要以最短時間完成止血、包扎、搬運等戰場救治措施。每一個動作、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體能與技能的綜合考驗。

“貼近實戰的設置,多能合一的比拼,想要拿下好成績絕非易事。”代表桂林市參加廣西基干民兵群眾性實戰化練兵比武,桂林市雁山區民兵應急連衛生員楊回燕形容自己:“一下子找到了上戰場的感覺”。

風起八桂,沙場點兵,這次練兵比武活動在廣西3個地市同時擺開“戰場”。走進賽場如同“上戰場”,楊回燕的感受也是所有參賽民兵的感受。

戰場有縱深前沿,備戰不分一線二線。比武之變,是廣西民兵隊伍掀起練兵備戰熱潮的一個縮影,更是廣西軍區加快構建新型國防后備力量軍事訓練體系的“冰山一角”。

遠飛者當換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舊基。民兵作為我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變革大潮中,聚焦打贏目標,加速轉型航程,創新訓練體系,實現練兵之變?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場大比武,在以戰領訓、按戰組訓、為戰驗訓的“硝煙”中,解讀“遠飛”與“換羽”的練兵辯証法。

轉型關鍵詞:任務牽引

以使命任務為標尺,量准民兵隊伍的戰斗力“水深”,為的是解決訓練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的問題

“比往年多了‘硝煙味’。”上思縣民兵連民兵黎華,連續4年參加民兵集訓比武,今年的賽場讓他有些“沒想到”。

過去的走隊列、舞盾牌、喊口號“老三樣”不見了,輕武器實彈射擊、野戰熟食制作、綜合戰場救治等課目成為集訓“主菜”。這位曾在部隊服役多年的老兵說:“民兵也是兵,當兵要習武,這種感覺對了!”

老兵心語,折射出廣西軍區黨委的深度考量:省軍區系統調整改革后,職能使命以支援保障現役部隊作戰為主,訓練內容必須以新的使命任務為牽引,重新定義和解決新形勢下“訓什麼”“怎麼訓”的問題。

今年3月,一支由廣西軍區主要領導帶隊的軍地聯合工作組,赴全區14個地市,現地進行戰場勘察。

行程8000多公裡,足跡遍布40多個縣域,現地查看道路、橋梁、港口、隧道等軍事目標,全方位摸清各級國防動員備戰工作底數,逐級對接任務,修訂應急方案,一步步為民兵分隊訓練轉型“標定”實戰靶標。

此次大比武,是一次本領檢驗,更是一次“思想洗禮”:參賽民兵要按實戰要求完成各類戰術動作,遇到裝備故障也要自行排除,“打仗啥樣就啥樣”﹔即便太陽暴晒、大雨滂沱,一律不暫停、不補時、不補考,“戰場哪有重來的機會”。

打什麼就比什麼,缺什麼就考什麼。軍分區、人武部缺少保障分隊,偏偏要考一考指揮帳篷搭設、野戰熟食制作等課目﹔無人機操控、電磁頻譜監測等新內容成為考核重頭戲,讓不少民兵骨干措手不及……廣西軍區戰備建設局局長李曉勇坦言,以使命任務為標尺,量准民兵隊伍的戰斗力“水深”,目的隻有一個:解決民兵訓練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的問題。

仗在一起打,兵在一起練。信息化條件下作戰,體系對抗特征更加明顯,國防動員系統與作戰系統之間越來越呈現融合趨勢,為民兵訓練轉型提供了“借勢”之機、“借力”之便。

走進八桂大地座座訓練場,穿著不同服裝標識的部隊訓練骨干和民兵同場訓練,已是屢見不鮮。如今,與部隊常態開展聯演聯訓,已成為廣西軍區推動國防后備力量軍事訓練轉型的有力抓手和引擎。

轉型關鍵詞:新質力量

新質戰斗力已成為打開制勝之門的“金鑰匙”,誰能建好用好新質民兵力量,誰就能把“金鑰匙”攥在手中

“我很幸運!”去年,作為單位業務骨干的曾靖益,成為桂林市秀峰區民兵應急連首批無人機操作手。

近兩年,像曾靖益一樣,無人偵察、網絡安全、海上救援、頻譜監測等眾多地方專業人才,被編入各類新質民兵分隊。

著眼“應急實用、打仗管用、規模適度、精干高效”的編訓思路,廣西軍區明確和細化新質力量的種類以及相應的訓練內容,科學設置訓練課目、訓練時間,探索組訓方式,配套保障措施,推動國防后備力量軍事訓練體系全面向新領域延伸覆蓋。

此次比武,也成為新質民兵力量亮相即“亮劍”的絕佳舞台——

“沒想到第一次就這麼難!”走下賽場,梧州市無人機偵察排民兵王飛暗暗給自己捏了把汗。

比賽中,王飛操控無人機依次完成穿越高低杠、繞樁飛行、穿越洞口、定點起落等4個飛行動作后,展開定向定位偵察。

按比武要求,王飛必須關閉無人機自動避障功能,在正面約2公裡、縱深約3公裡的任務區,成功獲取3類6個目標物的照片和坐標。最終,他以優異成績,斬獲無人機偵察比武第一名。

摘下桂冠,王飛反而平靜下來。他說:“隻有平時多流汗,戰時才能少流血。我離戰場的要求還有差距,還得加把勁兒練!”

在另一個賽場上,貴港市港北區無線電偵測班民兵陳劍同樣面臨難題:規定時間內,他要在25平方公裡的任務區裡,尋找甄別5個目標電台點位……最終,陳劍憑借最短用時,奪得頻譜監測課目冠軍。

“戰場一分鐘,訓練十年功。”陳劍坦言,比武取得名次固然高興,但通過訓練掌握真本領更為重要。

“新質戰斗力已成為打開制勝之門的‘金鑰匙’,誰能建好用好新質民兵力量,誰就能把‘金鑰匙’攥在手中。”廣西軍區領導說,把握軍事訓練轉型的“大棋局”,用好民兵新質力量的“新棋子”,既是未來戰場的呼喚,也是現實課題的需要。

去年6月,桂林市陽朔縣境內發生百年難遇的洪澇災害,普益鄉大山村成了一座水中“孤島”。

接到命令后,該縣人武部立即指揮民兵直升機偵察救援排,出動2架直升機,搭載偵察員冒雨飛抵普益鄉上空。不到半個小時,村落、水庫、道路等受災情況,快速准確地傳到了上級指揮部,為救援贏得了寶貴時間、提供了依據。

實戰是最好的檢驗。這次救援讓大家形成了一個共識:加快國防后備力量轉型,建強新質力量是重點。

在廣西軍區領導規劃的藍圖中,他們將結合此次比武中發現的問題,加大與地方黨委政府對接力度,制定出台相關措施,對新質民兵力量的建設目標、重點、措施作出進一步規范,統籌地方人力、科技、裝備等優質潛力資源編建新質民兵力量,搶佔新的“制高點”。

轉型關鍵詞:訓保體系

完善的練兵之地是“硬件”,過硬的組訓人才是“軟件”。訓練轉型要提速,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這裡的賽場像戰場!”

與參賽的民兵骨干不同,忻城縣人武部政委李軍不僅感慨比賽的實戰味兒,更“眼饞”這塊訓練場地。

回想前些年,李軍說,每到組織民兵專業訓練和新兵役前訓練時,人武部就得臨時找場地、借設施。

“現在終於有了‘解饞’的辦法了。”前不久,他收到軍地聯合印發的《廣西國防后備力量訓練基地體系建設推進計劃》,不由喜出望外。

去年10月,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縣民兵訓練基地建設“上馬”。此次印發的《計劃》,對各級民兵訓練基地的建設任務、建設標准、經費保障和完成時限等又作出規范,無疑給提高民兵訓練基地建設水平上了“雙保險”。

“涉及備戰打仗的事情優先辦。”在自治區黨委常委議軍會上,自治區主要領導鄭重表態:“推進國防后備力量訓練基地體系建設,是事關備戰打仗的大事,是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的應盡職責,不能等。”

一張藍圖繪到底。訓練基地建設被列入自治區黨委年度督辦事項:按照“自治區、市、縣三級各有標准,基礎和專業訓練各有區分,干部骨干和民兵分隊各有側重,集民兵訓練、新兵役前訓練、學生軍訓、黨政領導干部過軍事日、國防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建設思路,明確到2023年年底前,全區建成“全面覆蓋、布局合理、縱向銜接、橫向互補”的國防后備力量訓練基地體系。

“完善的練兵之地是‘硬件’,過硬的組訓人才是‘軟件’。訓練轉型要提速,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廣西軍區領導說。

在北海軍分區綜合訓練場上,奪得此次比武狙擊步槍個人第一名的合浦縣民兵滿高峰,正詳細講解示范狙擊步槍射擊動作要領,將奪冠心得傾囊相授。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大家的射擊成績有了明顯提升。

“比武不僅比出了一批戰場精兵,而且培養了一批行家裡手,更讓人高興的是,一批懂專業、會組訓、善管理的民兵‘教頭’脫穎而出。”廣西軍區戰備建設局參謀石濤滿臉歡喜地說。

梧州軍分區戰備建設處處長趙曉峰對未來同樣也是信心滿懷,經梧州市軍地相關部門研究,這次比武取得名次的民兵訓練骨干,優先選調進入市民兵訓練基地擔任民兵教練員。“一次比武,多重效益。教練員流動性大、專業性不強等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從源頭上提升民兵訓練的層次和質量。”(陳典宏、馮強、劉進喜)

(責編:陳羽、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