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兵的30年巡修人生
管延山檢查油機。
管延山(右前)和“徒弟們”在一起。
離隊前夕,管延山(中)在營區門口留影。
管延山(左)在高原留影。
這條路鐫刻著軍人的責任
雪后的夜,軍犬蜷臥哨位旁,山坡上的樹影隨風搖曳。此時,整個墩麻扎營區進入了夢鄉,一如30年前的模樣。
月光下,管延山沿著營區外的一條路來到一個油機房。檢查、調測、啟動……一套嫻熟的操作之后,轟鳴的油機聲再次響起,像是一首協奏曲為營區增添著活力。
最后一次看望這些“老伙計”,管延山在油機旁佇立許久。觸摸溫熱的機身,他的思緒飛回到30年前。
1991年冬天,山東沂蒙的一個小村庄,村頭的大喇叭播放著征兵廣播。正在田裡干活的管延山抬起頭,望向遠方的眸子格外明亮。
“穿上軍裝多精神。”從小生活在革命老區,管延山羨慕村裡穿上軍裝的鄉親。鄰居的哥哥回鄉探親,他總站在屋外眺望許久。
“我想當兵,想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站崗。”管延山至今記得,他向父親說出這番話時的心情。現實總是殘酷的。第一次應征,他因身體瘦弱被“勸退”。那個冬天特別冷,管延山心中卻燃起不熄的火焰。為了練強身體,他每天圍著后山跑圈。
第二年,管延山的夢圓了——他如願穿上了軍裝。登上火車一路向西,這位18歲的少年心裡想著家,更向往著軍營生活。車窗外,映入眼帘的是一望無際的戈壁,他意識到走上這條通往邊疆的路,人生的路將被徹底改變。
“當不成在天安門站崗的兵,也要當個操槍弄炮的兵。”來到邊疆部隊,管延山訓練賣力。每天和器械打交道,不到2個月,他的手上就磨出了繭子。
新兵分配那天,寬敞的禮堂中,團領導宣讀命令的聲音像鼓點一樣打在管延山心上。伴隨著“怦怦”的心跳聲,他清晰地聽到“通信總站”四個字。
管延山想不明白,自己居然成了一名通信兵。那天跟著戰友從禮堂出來,想到昔日抱負和理想,他感到失落和茫然。
“機房也是陣地。”來到邊防連通信崗位,連長在第一次談話中告訴他,堅守機房、千裡巡線,就是為戰友打通“生命線”。
那次,一個偏遠哨點的通信線路中斷,管延山和班長馬軍一起上路巡修。
這條風雪路,管延山不是第一次走,但馬軍在出發前的一番話,讓他感到一種壓力:“這條線路寄托著哨點戰友的期盼,不管有多難,天黑前一定要找到故障原因並維修好。”
那一刻起,這條路便不再是從前那條路,更鐫刻著軍人的責任。
入伍第二年,恰逢部隊機線設備大整修。那時候,施工全靠肩扛手抬,第二天起床腰都直不起來。
想起那個深夜,完成巡修任務在哨點宿營,戰友們熱情地准備了一頓羊肉湯……管延山覺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人生就是干好每一件小事
月亮爬上山頭,群山暗淡下來。則克台機務站營院前的蔬菜大棚,一簇簇綠葉菜在月光下呈現新鮮色澤。
再次來到熟悉的蔬菜大棚前,管延山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當兵第3年,管延山被分配到則克台機務站,在這裡他守了許多年。老兵笑著說,這裡的第一畦鮮菜,還是他和戰友種活的。
孤寂的生活、巡邏和執勤……在機務站待了幾年,管延山覺得日子再苦也不算苦。每年大雪封山,道路被風雪阻隔,運輸車上不來,餐桌上隻有“老三樣”拌咸菜,他覺得這種現狀隻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則克台的夏天炎熱,管延山帶著戰友在營區忙活開了——犁地、鬆土、澆水,每一個步驟都認真仔細﹔施肥、播種、除草,每一個環節都小心翼翼。那段時間,他像照顧自己的娃一樣呵護著這片菜地。
一個多月后,這畦菜地迎來了第一次豐收。那一刻,管延山感受到一種辛勞過后的幸福。
“油機是我的第二個娃。”管延山說,30年人生歲月,他把所有牽挂都傾注在了油機上。
一次,營區電閘突然跳閘,油機第一時間被啟動。誰知,那位油機員操作失誤。火光閃爍,一股黑煙瞬間升起,機務站唯一的油機癱瘓了。
機務站成了信息孤島。情急之下,連長從器材室翻出一台手搖發電機,全連人員輪番上陣……第二天一大早,管延山自己來到機房。撫摸著眼前的“鐵疙瘩”,管延山心裡有了一個念頭:當個油機員。
“這是個‘苦差事’,況且專業知識也不熟悉。”有人這樣勸管延山,“這件事干了也干不出名堂,還不如不干。”他卻笑著說:“人生就是要踏踏實實地干好每一件小事。”從此,白天,他鑽進機房練技術﹔晚上,他趴在床上打著手電,啃書本、畫圖紙……
冬天寒冷徹骨,管延山一手拿圖紙,一手握扳手,手上凍得青一塊紫一塊,每天在機房一待就是七八個小時,機務站廢舊的油機被他反復拆裝了數十遍。
功夫不負有心人。管延山逐漸摸清了油機“脾氣”,掌握了維修技術。后來,機務站的油機隻要出了毛病,他琢磨一會總能“手到病除”。幾年下來,他這個“油機專家”的名聲在所在部隊傳開了。
那年,兄弟單位油機出了故障,怎麼也修不好。連隊的油機員束手無策,他們隻好打電話給管延山。當時雪很大,管延山背著維修箱走了很久才抵達兄弟單位的營區。
顧不上休息,他一頭鑽進機房,“先看看這個‘老伙計’,我心才踏實”。
整整大半天,震天響的機房內,管延山敲敲打打、輕旋螺絲。最終“異響”逐漸消除,管延山的臉上露出笑容。等走出機房,大家才發現,管班長的作訓服已被汗水浸透。
“老管巡線從來不說苦,維修基本不用帶圖紙!” 入伍多年,管延山身邊的戰友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對他的評價總是那幾句:一個和藹可親的大哥、一個無所不能的師傅、一個從不言苦的老兵……
有人問,30年守在邊防,沒干啥驚天動地的大事。管延山覺得,特別喜歡自己干的每一件小事,他覺得干好這些小事人生才有意義。
腳踏實地才能不負時代
管延山的微信頭像,是一條路——鑲嵌在雪山之間,向遠方延伸。人生路遠,只是管延山從沒想過,這條路,他一走就是30年。
一切看似偶然,也是必然。1996年,連長鼓勵管延山參加上級電源專業大比武。當兵第4年,管延山已是油機專業的技術能手。
3個月的備戰,管延山拼盡全力,手上的新繭蓋住老繭。沒有懸念——管延山一舉奪魁。第二年,他順利晉升士官。
1999年,作為技術尖兵,面臨進退走留的管延山被重點保留。不久,成為上士的他被調往機關任職。
更大的舞台,應該有更好的表現。
新列裝油機的轟鳴聲,讓管延山感到沉甸甸的責任。新油機更智能,這意味著他要重新學起。以前,拿個鉗子、電流表,就能當一名油機員﹔現在,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必須學習補充更多知識。
那一年,管延山被送往院校培訓,他身上那股鑽勁,讓不少戰友欽佩不已。培訓歸來,新配發油機的安裝、調測、維修方法,他都了然於胸。
學習路上,管延山沒有止步。
在機關工作那幾年,他經常奔波在維修線路、油機的路上。繁重的任務之下,他利用業余時間考取了自學本科。各類專業課程,他研究得明明白白。
這兩年,隨著高原通信建設進步,光伏電站、風力發電站等裝備陸續亮相高原一線點位,作為保障項目的負責人,即將退休的管延山仍在加班加點地學。
一路學習,一路成長,管延山的軍銜從“直杠”變成了層層疊疊的“拐”。今年7月,管延山被新疆軍區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頒獎會現場,聚光燈下,管延山身披紅綬帶,走上領獎台。
在即將光榮退役的時刻,老兵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他覺得這是時代給予他的機遇,更是時代給予他的人生財富。
翌日清早陽光明媚,管延山像往常一樣踏上巡修的路。
遠方的機房,他放在心上。在他看來,心中有路有目標,是一件幸福的事。腳踏實地,才能把人生路走穩走好,不負這個時代。
所有過往都是青春的印記
30年很長,但也短暫。管延山覺得,時間的刻度,應該用價值來衡量。
對於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當年一起入伍的戰友,有的轉業返鄉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的保送上學如今成為領導干部。
心裡的路,始終是那麼一條,管延山從沒想過改變方向。手裡有了技術,又有經驗,這些年也有地方企業向他“拋出橄欖枝”,都被管延山婉言謝絕。
他總是說,一輩子沒有幾個30年,30年的時光鑽研一件事,這件事就有了價值﹔如果能在有限的時間將這件事傳承下去,這種堅持,比金子還珍貴。
快退休了,管延山仍堅持親自帶“徒弟”。他從庫房裡找出一台老式油機,讓徒弟們練手。幾個年輕人對這個“鐵疙瘩”並不上心,管延山急得上火了。
兩年間,管延山寫了一本維修保養筆記。上中學的兒子擔心父親太辛苦,總是勸他多休息。當爹的反而教育起兒子:“人這一輩子應該思考,留下了什麼。”
人生總有遺憾,管延山覺得心中虧欠的人,是默默陪伴自己的妻子。攜手走過20個春秋,管延山和妻子始終聚少離多。
軍旅30載,青絲添白發。即將脫下軍裝,管延山說起幾個心願:“帶著妻子回山東老家,去南京看上大學的兒子,然后去趟北京,看看自己曾經想去站崗的天安門。”
退休前的半個月,海拔5120米的紅山河機務站,管延山最后一次檢修油機。那天完成任務,他一個人站在營門前眺望“來時路”,眼前浮現一段段回憶。
眼淚一瞬間涌出來,老兵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昨天。所有過往都是青春的印記。老兵的青春,屬於一條路﹔老兵的未來,會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謝成宇、蒲杰鴻、劉曉飛、張強、譚志桐、史永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