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用氣球:飄在戰場夾縫中

2022年02月11日09:37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俄軍“美洲虎”第四代防空預警系留氣球系統。

德國CargoLifter CL 160型軍民兩用高空氣球。

美軍“戰斗天星”小型高空氣球。資料圖片

在去年美軍組織的“雷雲”演習中,8套特殊的高空氣球系統現身。據稱,這些高空氣球系統可攜帶太陽能電池和相關偵察、監視、通信設備,在數萬米高空長時間駐留,充當“超低軌道衛星”的角色。

近年來,圍繞對軍用氣球運用,一些國家付出了不少努力。除了在偵察、監視、通信、中繼、運輸等方面繼續“挖潛”外,軍用氣球用於火箭發射、無人機群投送等方面的研究也在進行之中。

軍用氣球系統的潛力何在?在武器裝備以速度和隱身能力見長的今天,它為何還能受到如此關注?請看解讀——

氣球的種類很多,但有資格參軍服役的氣球不多。進入軍隊服役的氣球大都具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能攜帶載荷升空。

熱氣球比氫氣球、氮氣球、氦氣球出現得早,有動力的氣球如飛艇等則比無動力的氫氣球問世得晚。由於這些氣球都能升到空中,因此問世后不久,它們便先后被“特招”入伍,賦予了傳遞信息、偵察敵情甚至充當彈藥投放平台等任務。

用氣球傳遞信息歷史久遠。在我國,諸葛亮被重兵圍困時用“孔明燈”報信的故事流傳至今。如今,氣球的這一功用得到大大拓展。不過,現在傳遞信息時,已不用純粹通過氣球自身“輾轉騰挪”來實現,氣球所起的作用只是空中平台,傳遞信息的事交給了它所搭載的各種載荷,如通信中繼裝置等。去年,美軍在“雷雲”演習中使用了8套高空氣球系統。這種氣球能飛到數萬米的高空,除進行光電和電子偵察外,它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作為通信節點確保信息傳輸順暢,甚至能為遠程精確打擊火力提供瞄准信息。

對交戰對手進行偵察是氣球的“老本行”。18世紀末,法國人研制出載人熱氣球后,便被該國偵察部隊派上了用場。在與奧地利軍隊對陣中,法軍偵察人員坐在軍用氣球“創業號”的吊籃中升上高空,輕鬆地完成了空中偵察任務。冷戰時期,氣球照樣保留著“偵察兵”的身份。美國曾經針對蘇聯制作出一種“間諜氣球”。它體形龐大,直徑近40米,吊籃內配備著先進的攝像機和定位系統,能在1.8萬米的高空對蘇聯進行拍照偵察。但最終因為氣球太“自由散漫”地“隨波逐流”,收效甚微。

系留氣球的出現,讓其參與偵察任務的能力大大提升。2001年爆發的阿富汗戰爭中,英軍將長10多米的氣球放置在600多米的空中,下面用鋼鐵纜繩固定。通過纜繩中的信號傳輸線,地面基站就可以接收到氣球上所安裝攝像頭和雷達所捕捉到的信息,晝夜不停地對敵方進行偵聽。

如今,氣球的這種“好高”“騖遠”達到新高度。美軍“雷雲”演習中所用氣球,它的升空高度很大。俄羅斯的系留浮空氣球——“美洲豹”高空氣球,能在不需任何技術維護的情況下,在空中停留一個月,可晝夜執行偵察和監視任務。在3000多米的高度,它能用所搭載的雷達發現方圓300千米內的低空飛行目標。

用於防空堪稱氣球的“神來之筆”。借助氣球的升力,氣球一度被用來布設“天網”。二戰時期,迫於德國空軍的壓力,英軍借助氣球的拖拽力,在其中間橫連鐵索,鐵索下懸挂鐵絲,組成一道道空中屏障。這種氣球防線,讓德軍飛行員難以達到理想的轟炸高度,有效降低了敵軍轟炸效率。不僅是英軍,日本、蘇聯、美國也曾建立過防空氣球部隊。隻不過,因為氣球體形龐大、易被攻擊等,防空氣球部隊先后解散。科索沃戰爭中,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的狂轟濫炸,南聯盟在用“薩姆”防空導彈和高射炮進行防御的同時,也把氣球這位“老將”請了出來。一番披挂后浮空氣球上陣,在重要目標上空搭起了一道攔阻網。這些攔阻網,竟把射來的一些巡航導彈“擋”在了網外。

氣球的隨風而動,給人們留下了想象空間。19世紀40年代,奧地利與意大利交手,曾放飛了200個懸挂著炸藥的紙質氣球,打算讓氣球順風飄向意大利軍隊陣地,達到轟炸目的。當然,“東風不與周郎便”,風向一變,奧軍的計劃就落了空。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曾制作了大批“動力氣球”——齊柏林飛艇,對協約國軍隊進行轟炸。可惜,這種行動緩慢的龐然大物,在靈活機動的飛機面前完全沒有招架之功。二戰中,日本決定動用“氣球炸彈”。他們向美國方向釋放了9000多個“氣球炸彈”,指望它們能夠順風飄洋過海,在美國本土“大顯神威”。然而,這些炸彈絕大部分在沿途“走散”了,一些成功“偷渡”者或未能爆炸,或隻引發了一些森林火災。

體積龐大、行動緩慢、游走不定、易被攻擊……這些特點使氣球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在戰場的夾縫中生存。尤其是飛機等新型飛行器的出現,大大壓縮了氣球的用武之地。各種防空武器的出現,更使得氣球的生存力大幅下跌。

如今,科技的進步給氣球的運用又打開了新的大門。新材料技術的運用,使高空氣球可以直達平流層,避開一些防空武器的威脅﹔導航系統與人工智能的應用,使氣球能借力改變高度和方向,到達目標空域﹔系留氣球的出現,使它能夠在一個空域長期堅守,執行監視偵察任務﹔圓潤的外形、塑料材質、緩慢的移動速度和無熱輻射等特點,能在不少雷達“眼中”瞞天過海﹔釋放方便、滯空時間長、性價比高,又順應了“低成本作戰”的特點和要求。

眾多優長,加上預警雷達、光學紅外設備、通信中繼裝備等載荷不斷小型化和低能耗化,氣球似乎正迎來發展的春天。有報道稱,英國用合成纖維材料制作的一種智能氣球,還能誤導敵機將其判定為攻擊目標,堪稱“智能版”的防空氣球。

軍用氣球發展的同時,對其反制的武器裝備也在發展。有專家認為,其最大的威脅可能是激光武器。從這個角度來看,軍用氣球仍然會長時間地飄在戰場夾縫中。(黃武星)

(責編:陳羽、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