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一場特戰隊員“海選”
一天內,蘭釗昆接了100多個電話。
雖然事先有心理准備,這位第77集團軍某特戰旅人力資源科干事還是直呼“沒想到”。
“特戰部隊廣攬精英,邀你一起加入,凡符合基本條件的戰友均可自願報名。”1月20日,第77集團軍通過官方渠道發布了一則在集團軍內部選調特戰隊員的公告。公告的末尾,附上了蘭釗昆的電話號碼。
這則公告一出,官兵們便相互轉告:特戰旅要“海選”了!
“沒錯,隻要符合條件就可以報名”“是的,不需要營連推薦”“通過淘汰選拔后就會下達兵員調動命令”……盡管來電咨詢的內容大都明晰地寫在報名須知上,但大家第一次看到選拔公告,心中還是不免有些疑惑。
那段時間,盡管對著電話說得唇焦口燥、聲音沙啞,但戰友們高漲的熱情讓蘭釗昆難掩興奮:“從‘海選’引起的反響看,我們這次干對了。”
一場怎樣的“海選”
在第77集團軍某特戰旅調研採訪,記者看到了這則“海選”公告。不到200字的“選調指南”上,列出了報名所需的基本條件。
看到這些條件,記者不禁心生疑慮:“都說特戰隊員是‘尖刀上的刀尖’,這些標准是否過於簡單了?”
“我們有過同樣的顧慮。”該旅領導告訴記者,在確定報名標准的時候,他們曾舉棋不定,不知道應該設置一個什麼樣的“門檻”——標准太高,怕符合者寥寥無幾﹔標准太低,又怕招來的差距大。
“其實,標准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重要。”在討論中,某特戰營營長李剛道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過去特戰基礎訓練所淘汰的士兵中,不少人的考核標准甚至可以達到優秀。他們退出的原因,往往是吃不了特種兵的這份“苦”。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並非要招募現成的特戰隊員,而是要招攬一批想要成為特種兵的‘種子’。”經過反復斟酌,他們終於統一意見:按照成為一名特戰隊員最基本的標准,設定報名條件。
對照最終發布的公告,李剛向記者逐條解釋了每項標准的含義:自願服役至下一個軍銜級別,是為了保証特戰崗位兵員結構長期穩定﹔無訓練傷病史、心理疾病史和恐高症,是基於遂行特種作戰任務的需要﹔而身高、學歷要求,則是出於能夠操作部分武器裝備考慮﹔至於基礎體能成績,考慮到特戰隊員的訓練強度,故將標准設定為步兵專業考核“優秀”分數線。
“對於訓練尖子而言,想要滿足這些標准並不難。”李剛話鋒一轉,“但這並不意味著成為一名特戰隊員很容易。”
正說著,李剛向記者展示了80名入圍者將要參加的“獵人集訓”方案。在接下來1個多月的時間裡,這些從未經歷過特戰專業訓練的戰友們將要完成40余項課目訓練,其中包括極限體能、極限生存、極限心理等諸多極限訓練內容。
“無法完成訓練,淘汰!考核不合格,淘汰!意志薄弱,淘汰!”李剛說,“獵人集訓”是特種兵培養周期中淘汰率最高的一個環節,想成為一名特戰隊員必須邁過這道坎。以往總會有人因受不了種種訓練之苦,而選擇放棄。
“你認為在這次集訓中,會不會有人中途退出?”面對記者的發問,李剛皺著眉頭思索了幾秒,隨后大手一揮:“應該沒有。不,肯定沒有!”
“如此有信心?”記者問。
“我們拭目以待!”李剛說。
“海選”因何舉行
培養一名特戰隊員有多難?該特戰旅訓練營教導員楊華茂很有發言權。
“沒有誰生來就是特種兵。”楊華茂告訴記者,特戰崗位對官兵的體能、技能、智能綜合要求極高,分配到特戰旅的新兵需要先在訓練營接受特戰基礎訓練,通過一系列極為嚴苛的考核后,才能被編入特戰營。
“這個過程至少需要2年時間,最后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新兵能夠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特戰隊員。”對此,楊華茂打了一個比方,“這就好比給你一塊礦石,你要一點點冶煉,才能把它鍛造成一把鋒利的尖刀。”
特戰隊員培養周期長、產出少所帶來的問題顯而易見——特戰崗位長期存在人才缺口。為填補這一缺口,該特戰旅此前的做法是“掐尖”:即協調友鄰單位推薦選送軍事基礎素質拔尖的士兵,經集團軍機關批准后調動補充到特戰旅。
“這就好比等別人煉出‘好鋼’后,我們直接拿來做‘刀尖’。”正說著, 該特戰旅人力資源科科長游洲兩手一攤,“想法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游洲告訴記者,以往他們去友鄰單位“掐尖”,不少營連都會像防“賊”一樣防著他們,生怕本單位的訓練尖子被“偷”走。“這也不難理解。”游洲苦笑著說,“有誰肯把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人才拱手讓人呢?”
“能否改‘友鄰單位推薦’為‘士兵自願報名’呢?這樣一來能夠讓有意向成為特種兵的戰士,越過營連設置的門檻直接報名。”就這樣,一個新的兵員調配方式在游洲的腦海中萌生。按他的話來講,就是要發布一則“海選”公告,像招攬賢才那樣廣招特戰隊員。
經過數月調研、論証和醞釀,今年年初,發布公告的想法最終形成一份《兵員調配建議方案》,並以特戰旅黨委的名義,呈遞到集團軍領導案頭。
“這樣的做法有無政策支持?”“若是把尖子‘掐’給了特戰旅,會不會對其他單位建設帶來不利影響?”隨后的論証環節中,有人提出疑問。
“根據相關規定,集團軍有權限調配內部兵員”“此次兵員調配涉及面很窄,其帶來的影響並不大”……經過深入研究,發布公告的建議最終獲得通過。
“人力資源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通過合理調配,把好鋼真正用在刀刃上。”該集團軍一名領導說,包含探索優化兵員配置在內的一系列課題,已在去年被他們納入“集團軍黨委高質量發展5年規劃”。這場“海選”,便是他們的一次有益探索。
“海選”召喚了什麼
初春,該特戰旅訓練場上,一座冰封了整個冬季的水塘悄然解凍。
凌晨3點,隨著一聲尖銳的哨響,80名通過“海選”步入特戰旅大門的准特戰隊員們,從溫暖的被窩裡一躍而出,跳進冰冷刺骨的水塘,接受抗寒冷訓練。
這是“獵人集訓”中的一項內容。在這場被特戰旅官兵稱作“就是鐵人進來也要掉層皮”的集訓中,類似的訓練課目不少。
“從前來報名那一刻起,我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備,但我沒想到會這麼苦!”每天20個小時的超負荷訓練,讓上等兵蘇鵬飛極度疲憊。一次長途負重奔襲,他跑著跑著突然一頭栽倒在地上。作為代價,他的臉上留下一處巴掌大的挫傷。
對於這群准特戰隊員們而言,睡眠是稀缺品,果腹同樣是奢望:在集訓隊,開飯就像開盲盒,誰也不知道發到手中的補給箱中裝著什麼。
不僅要忍受身體上的種種痛苦,准特戰隊員們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折磨。“沒人逼你留在這裡,隻要把臂章埋了,你隨時可以離開!”每天訓練結束后,集訓負責人吳佳樺都會對准特戰隊員們激將一番。
這位參加過委內瑞拉特種作戰學院“獵人集訓”的作訓參謀,深知激將法的意義。按照集訓規則,隻要無法繼續堅持,准特戰隊員們便可以將“特種兵”臂章,埋進營區內一片被稱之為“墓地”的園子裡,隨后退出“獵人集訓”。與此同時,他也將失去成為一名特種兵的資格。
在這片“墓地”中,記者見到一塊塊立起來的小石塊——它們被稱作“墓碑”,上面記錄著歷屆退出集訓的隊員編號和退出時間。
轉眼,此次“獵人集訓”已經臨近尾聲。正如某特戰營營長李剛預料的那樣,截至目前,沒有一名隊員選擇放棄,即便許多人身上已傷痕累累。
“‘海選’召喚的是熱愛和夢想。”吳佳樺說,相比過去分配到旅裡的新兵,這批自願報名前來的戰士們都懷揣著成為特種兵的強烈意願。“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要低估夢想和熱愛的力量。”
“海選”催生了什麼
由於訓練中不慎受傷,胡津銘連續在考核中墊底,基本確定無緣成為特戰隊員。
面對這一結果,這位來自勤務保障旅的列兵卻很樂觀。因為,他已規劃好了未來3年的軍旅生涯。
“既然‘士兵選調’的口子已經打開了,那麼就算今年不行,明年我還可以繼續報名。明年如果還是落選,還有后年……”言語間,胡津銘的眼神中透露出滿滿的斗志。
與胡津銘抱有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原本,某旅防空營上等兵甘奕打算“干滿兩年就回家”。看到“海選”公告后,他改變了主意:“如果能成為特種兵,我會選擇長期服役。”
“當務之急是盡快補齊短板,務必在年底晉升為下士。”鉚定目標,甘奕像是變了一個人,凡是訓練總會沖在前面,同班戰友們無不驚訝於他的改變。
同樣被“海選”改變的,還有某旅合成營下士馬棟梁——雖然訓練成績在營裡名列前茅,可在與集團軍500多名高手的激烈競爭中,他還是敗下陣來。最終,他未能進入那80個人的集訓大名單。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落選后,馬棟梁再未以訓練尖子自居。輕裝出發的他,不久后接連刷新了幾項個人訓練紀錄。
“不逼自己一把,很難知道還有多少潛力沒被激發出來。”記者在訓練場見到馬棟梁時,他滿身塵土。說話時,他黢黑的臉上露出一排大白牙:“相信明年,我一定能夠入圍。”
不僅是戰士們對“海選”的未來充滿期待,該集團軍人力資源處干事李彥魁也信心滿滿。
自“海選”公告公布之日起,李彥魁一直在跟進調研。在他看來,這次嘗試無疑是成功的。
“此舉不僅為戰士們提供了一次跨單位選擇崗位的機會,同時也填補了特殊崗位的人才缺口,可以說是一次‘供給端’與‘需求端’的成功對接。”李彥魁在調研報告中寫道。
特別是近段時間,一封封咨詢函更加印証了李彥魁的判斷——得知該集團軍首開“士兵選調”的先河,不少友鄰單位的人力資源部門慕名來函,想要借閱相關實施方案作為借鑒。
“既然這條路子走得通,那麼就不妨再拓寬一些。”李彥魁告訴記者,目前他正在進行更大范圍的調研——“接下來,我們還希望通過‘士兵選調’的方式,為集團軍所屬陸航、無人機、電子對抗等崗位廣招人才,實現人力資源精准化調配。”
“或許不久后,‘士兵選調’的范圍不再僅限於一個集團軍,甚至不限於一個軍種,繼而讓更多士兵能夠擁有追逐夢想的機會。”暢想未來,李彥魁認為,類似的“海選”一定會越來越多。(李佳豪、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