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戰機吊艙發展“流行風”

2022年06月24日09:15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圖①:法軍TALIOS多功能瞄准吊艙。資料圖片

圖②:俄軍GUV-8700對地攻擊機槍吊艙。資料圖片

圖③:以軍ELL-822SB機載電子戰自衛吊艙。資料圖片

圖④:美軍ALQ-99電子干擾吊艙。資料圖片

近來,關於戰機吊艙的新聞越來越多。

今年5月,法軍從泰雷茲集團增訂了21套TALIOS瞄准吊艙,該型吊艙據稱可以進一步增強“陣風”F4戰機搜索、識別目標的能力。2月,美國動力網站報道,美軍F-22“猛禽”戰斗機進行新型吊艙測試,其機翼下方挂載的神秘吊艙引發多方關注。

在去年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我國殲-16D電子戰飛機亮相,該機挂載的多個吊艙成為關注焦點。

掃描全球的一些熱點沖突地區,突擊運輸直升機挂載機炮吊艙作戰的場景也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裡。

在新型武器裝備頻頻現身的情況下,戰機吊艙的出現為什麼每次仍能“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是因為,吊艙已經成為衡量戰機性能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

那麼,當今戰機為什麼會挂載吊艙?現役吊艙有哪些特點?又會向哪個方向發展?請看專家解讀——

現代戰爭中,戰機吊艙的“吸睛指數”很高。通常,它被吊挂在機身或者機翼下,艙體呈流線型。它的個頭不大,作用卻不容小覷。某種程度上講,戰機吊艙就像一支支“魔法棒”,能賦予戰機某方面的“超能力”。比如,它能讓戰機“看”得更遠、“臂膀”更長、“拳頭”更硬等。

戰機吊艙知多少

二戰中出現的武器吊艙,被認為是吊艙發展的源頭。當時,德國為一些對地攻擊的戰機裝上了機炮吊艙,37毫米口徑的機炮主要用於反坦克作戰。

越戰期間,美軍“隻裝導彈、不要機炮”的觀點一度甚囂塵上。受制於當時空空導彈的性能,戰斗機攻擊成功率並不高,加上近距格斗仍在實戰中不時出現,美軍隻好重新給戰斗機挂上機炮吊艙。

此后,既能用於對空作戰也能用於對地攻擊的各類機炮(槍)吊艙迅速發展,成為戰機制式裝備。例如:美軍“眼鏡蛇”武裝攻擊直升機使用的GPU-2/A機炮吊艙、俄軍米-24武裝直升機和米-8突擊運輸直升機使用的對地攻擊機槍吊艙GUV-8700等。

時至今日,仍有一些新戰機保留了挂載機炮吊艙的設計。

戰場上的表現使外挂吊艙的優勢日漸凸顯——既能夠節省寶貴的機身空間,也方便系統升級換代。於是,光電吊艙、導航吊艙、電子戰吊艙紛至沓來,成為向戰機賦能的“神器”。

光電吊艙由光電傳感器單元、控制處理單元、供電單元和環境控制單元組成,能增強空中飛行器對目標的探測、識別和跟蹤能力,可在夜間和惡劣天候下正常運行。固定翼飛機光電吊艙多為柱筒狀結構,直升機、無人機光電吊艙多採用球形穩定轉塔結構。根據任務與功能的不同,光電吊艙可分為偵察吊艙和瞄准吊艙兩類——偵察吊艙主要遂行廣域偵察監視、目標搜索探測任務﹔瞄准吊艙主要用於定位瞄准、引導精確制導武器打擊任務。

導航吊艙由地形跟隨雷達、前視紅外系統、計算機、電源和環境控制裝置組成,主要用於提供全天候導航信息。美軍20世紀80年代研制的“蘭盾”系統中就包含了AN/AAQ-13夜間紅外低空導航吊艙。通過顯示器,飛行員可以看到實時地形、外景圖像以及導航相關參數,有助於提高其地形跟隨飛行能力。

電子戰吊艙內置電子戰裝備,通常外挂在電子戰飛機或者戰斗機的機翼下、機腹下、翼尖,分為電子偵察吊艙和電子干擾吊艙兩類。電子偵察吊艙主要用於獲取對方戰略戰術電子情報,為作戰籌劃、決策提供依據﹔電子干擾吊艙主要用於對敵雷達、通信等實施干擾,或對來襲導彈實施干擾誘騙,以保護己方飛機安全,提高編隊執行任務的成功率。2009年的一次模擬空戰中,美軍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憑借由電子干擾吊艙等組成的電子戰系統,“技術擊落”了F-22“猛禽”戰斗機。

此外,機載吊艙“家族”裡還有敵我識別吊艙、通信吊艙、加油吊艙、訓練吊艙等“成員”。有選擇地挂載這些吊艙,戰機就可以實現功能上的疊加與效能上的倍增。尤其是對部分“高齡”戰機來說,在這些“魔法棒”點化下,它們甚至能“枯木逢春”,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戰機最貴配件”

在技術推動和需求牽引雙重作用下,當前的機載吊艙正在由專用向通專結合、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綜合、由注重硬件向軟硬件兼顧、由單個平台運用向平台聯網運用發展,挂載平台也由固定翼飛機、直升機向無人機拓展。雖然各國吊艙的“內瓤”高度保密,但其發展模式則帶有 “流行風勁吹”的特點。

快速響應,迭代升級。作為用來插入最新任務功能的載體,當今的機載吊艙普遍能對技術發展和任務需求快速響應,實現接續式、系列化發展。尤其是能以傳感器技術發展為軸線,實現迭代升級。例如,最新的焦平面陣列等熱成像技術,已被一些國家融入吊艙系統,升級光電傳感器組件。伊拉克戰爭中,美軍F-16C戰機首次搭載TARS偵察吊艙執行任務。之后的5年間,該吊艙不僅用上了寬帶數據鏈,還更新了可移動存儲模塊。

模塊構建,即插即用。現役的機載吊艙大多採取模塊化、通用化設計,強調在軟硬件開發中採用開放式系統架構,以實現新設施的即插即用、新功能的快速添加。同時堅持面向多類平台設置通用接口,以方便集成、安裝與拆卸,強化環境適應性和平台適裝性。

聯合攻關,系統集成。機載吊艙需要與平台的航空電子設備、武器彈藥、瞄准頭盔等進行系統集成,並適應數字化網絡化環境,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如今,在這方面,一些實力雄厚的軍工企業或防務公司已積澱了不少經驗,並通過協作攻關,使不少難題得以解決,取得明顯成效。以瞄准吊艙的發展為例,當前,裝備瞄准吊艙的戰斗機已普遍實現自主探測、瞄准、打擊目標,也可將目標信息通過數據鏈傳送給友機、預警機實現協同作戰。

注重效能,壓低成本。機載吊艙有著“戰機最貴配件”之稱。即便如此,它也是應用先進技術與降低裝備成本之間相互妥協、平衡折中的產物。當前,世界各國研制的機械吊艙多採用開放式架構和模塊化通用化設計,都是為了在增效的同時壓低成本。如此,戰機吊艙才能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未來吊艙長什麼樣

如果要為明天的機載吊艙畫張像,那麼,集成化、智能化、網絡化則是構圖的關鍵要素。

基於開放架構的功能集成。機載吊艙是技術密集型載體,大力發展和集成多/高光譜成像技術、粗精組合穩定技術、數字圖像增強處理技術、動態目標跟蹤技術和多模式組合導航技術等顯得尤為迫切。未來的機載吊艙將具備執行多種任務能力,並可利用開放任務系統架構、標准化軟硬件,實現技術、功能組件的快速升級與高效集成,滿足空戰需求。

基於人工智能的任務支持。當前,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各國競相角逐的新高地,各國軍方也在努力將其在信息處理、圖像識別、實時分析判斷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盡快應用到軍事領域。發展認知電子戰吊艙,利用機器學習算法評估和應對威脅,自主選擇最佳干擾樣式,並根據干擾的有效程度加以調整和優化,是該類吊艙今后發展的方向。如此,將能大幅減少飛行員或操作員的識別負擔,提高執行任務的效率。

基於網鏈融合的體系運用。當前,美空軍正在加緊升級其空戰指控系統,研發與部署基於雲的全域作戰套件,實現空戰的分布式指揮與控制。這種探索與實踐也為其他國家研發新型吊艙提供了思路。機載吊艙作為“傳感器到射手”的重要裝備,是構建殺傷網鏈並搭建分布式作戰體系的關鍵。未來機載吊艙不再是單槍匹馬、單打獨斗,而是融入體系靈活運用。未來空戰中的機載吊艙,將通過專用數據鏈實現與載機平台的快速組網互聯。編隊飛機可共享傳感器數據,在不使用雷達或其他有源測距裝置的情況下協同對目標進行定位並實施攻擊。(歐春芳、陳晉汶)

(責編:彭曉玲、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