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家國情與英雄氣

軒荻
2022年07月16日08:5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的這首邊塞詩是其《塞下曲六首》中的一首,既描繪了邊關的蒼涼與苦寒,又謳歌了戍邊勇士高度緊張的戰斗生活和為國殺敵立功的壯志豪情,格調明快,語言鏗鏘,氣概豪邁,風骨凜然。

  人們讀李白的詩,常常會被他的洒脫與浪漫、傲岸與豪放所感染,“太白平生豪邁,藐視權臣,浮雲富貴”。同時,也會被他始終不忘報效國家的赤子之情所打動。李白一生命運坎坷,但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之情至死不渝,“去去復去去,辭君還憶君”“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正是他心跡的真實表露。

  他的人生追求既受儒家、道家觀念的影響,也受“尚義任俠”精神的浸潤。他在《白馬篇》中極力贊美俠士形象,抒發欲做一個頂天立地英雄的向往。他以“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描繪俠士的坐騎和所佩之劍、所穿之袍﹔以“斗雞事萬乘,軒蓋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生動而形象地描摹俠士的瀟洒倜儻和武藝高強﹔以“酒后競風採,三杯弄寶刀。殺人如剪草,劇孟同游遨”,描述俠士的任性不羈、疾惡如仇﹔以“發憤去函谷,從軍向臨洮。叱咤經百戰,匈奴盡奔逃”,謳歌俠士建功疆場、為國殺敵的英雄豪情﹔以“歸來使酒氣,未肯拜蕭曹。羞入原憲室,荒徑隱蓬蒿”,贊美俠士勝利歸來不阿附權貴、居功邀賞的超脫和風骨。

  李白的《俠客行》對俠士給予了極高的贊美。開頭用“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四句,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俠士的形象﹔接著用“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四句,贊美俠士高超的武功和解人之難不求回報的節操﹔然后用“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四句,敘述戰國時期信陵君與侯嬴、朱亥兩俠士交往的故事,表達對他們的傾慕之情﹔后面用“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十句,講述侯嬴、朱亥信守承諾,幫助信陵君解除邯鄲之圍的往事,進而表達對兩位俠士的欽佩與贊美﹔末尾用反問的句式“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抒發寧做俠士、不為儒生的人生向往和追求。

  詩是情感的抒發和胸臆的噴涌。李白流淌於筆端的家國情發自於內心,是其血性膽氣、陽剛勇毅的詩意吟唱,字裡行間洋溢著為國赴難的愛國情懷、不懼生死的尚武精神和頂天立地的英雄氣魄。他在《從軍行》中,就以“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的凝練筆調,刻畫了一位戍邊將領身經百戰、勇猛殺敵的英雄形象,描述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突圍之戰。該詩雖為贊美戍邊將士而作,實則是表達自己欲報效國家的強烈願望。

  李白在《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中,不吝筆墨渲染永王奉命出師的威武和所到之處受到百姓的歡迎,還以“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表達對叛軍的痛恨和鄙視、對人民遭受苦難的深切同情,又以東晉謝安自比,希望能力挽狂瀾、救民於水火,凸顯了其雄心壯志。他在《塞下曲六首》中,不僅表達了不懼“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又表達了甘願“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還表達了“何當破月氏,然后方高枕”的期盼,字字句句都折射出強烈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愛國,歷來是仁人志士精神的底層基因,也是偉大詩人吟唱的主旋律。無論是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還是王維的“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無論是高適的“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還是岑參的“功名隻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無論是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還是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無論是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還是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無論是岳飛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還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等,都濃縮了詩人熱血報國的情懷,彰顯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氣節。可以說,一位詩人隻有將“愛國”融入血脈、刻進靈魂,他的精神世界才能崇高和偉大,他的作品才能流芳百世。

(責編:馬昌、王欲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