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不會忘記
——遼寧省錦州市軍地合力保護利用紅色資源記事

草長鶯飛、桃紅柳綠,大凌河兩岸滿目皆春。距離遼寧省錦州市區20多公裡的一處紅色景點,游客摩肩接踵。那裡就是位於凌海市翠岩鎮牤牛屯村的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
錦州是一座紅色之城。70多年前,我軍在此以及周邊地區取得塔山阻擊戰、黑山阻擊戰、錦州攻堅戰等重要戰斗勝利,為奪取遼沈戰役全面勝利奠定堅實基礎。
望著舊址內的場景,從事了大半輩子革命文物修復工作的錦州市博物館原館長鄭志宏滿是感慨:“這處舊址歷史厚重。能夠再現當年模樣,其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凝結著文物修復工作者的心血。”
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的保護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當年,地方政府組織了一批老工匠,對指揮所舊址進行了搶救性修復。2021年,舊址迎來全面修復和還原,鄭志宏成為該項工作主要負責人。
“當時,上級定下一條原則‘修舊如舊’。可是,一上來我們就遇到難題,沒有足夠的工匠。”鄭志宏說,參加2005年修復工作的老工匠已有不少人離世,健在的也都60歲以上,已無法從事高強度、大規模修復工作。加上遼西民居建筑工藝無文字記錄且傳承失序,擅長此方面技藝的能工巧匠少之又少,要想重新找齊石匠、木匠等匠人十分困難。
“為讓紅色遺址煥新彩,再難也得干!”鄭志宏帶著文史專家,在遼西地區實施“地毯式”尋訪。在多部門協助下,經過近兩個月的努力,他們終於根據老工匠,以及他們的后人、徒弟等人的回憶和提示,找到了11位符合條件的匠人。緊接著,他們以這些匠人為班底組建修復團隊,著手施工。
錦州市軍地歷來重視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自2019年以來,該市逐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先后出台《遼沈戰役舊址遺址片區化保護方案》《錦州市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實施方案》《錦州市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提級管理工作的實施方案》等文件,推動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提質增效。
“這些政策為我們開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也對文物修復提出更高要求。”鄭志宏說,要做到“修舊如舊”,就得最大程度地使用傳統工藝以及原始建材。可是,在修復舊址房屋的窗台時,修復團隊被一種名叫“紅棉石”的石材給難住了。
“即使現在在農村,也沒人再用紅棉石裝修房屋了,一些行內的老匠人知道這種石材,可到底在哪裡能找到,沒人能說清。”一位參與修復工作的石匠說,附近一位年近70歲老石匠的到來,讓事情出現了轉機。他曾參加2005年修復工作,對天然紅棉石的地理分布知道一二。后來,4名修復團隊成員攜帶干糧和工具,跟著他走進了大山。
“那次我們翻山越嶺、穿林過河,走了3天,后來在一處山洞前找到了這種石材。”鄭志宏說,為了不過度耗材,給后人修復時留下必備材料,他們就按照事先量好的尺寸,一點點用刀和斧鑿刻了2塊紅棉石,然后靠人力給扛了回來。
“由於年久失修,舊址當時還出現了屋頂漏雨、外牆裂縫等情況。”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保護中心主任李曼說,“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指導下,修復團隊幾乎完全採用遼西傳統工藝施工,用稻草拌黃泥抹牆面,用葦笆層鋪設屋頂。其中,一些傳統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修復工作可謂處處考究、處處用心。”
錦州市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單位37處,紅色遺址、革命舊址、紀念地及紀念建筑設施100余處。近6年來,軍地相繼完成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配水池戰斗遺址、白老虎屯戰斗遺址等13處革命舊(遺)址的修繕和保護工作。
一名長期從事紅色文化研究的專家介紹,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離不開傳統工藝,也需要現代科技。從13處舊(遺)址的保護開發工作來看,在處理一些棘手難題上,借助科技力量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起初,配水池戰斗遺址的保護開發工作因年代久遠、資料不全等原因,很難推動。”錦州市博物館副館長龔義華告訴記者,配水池原是日本人侵略佔領該地期間修建的供水設施,后來國民黨守軍將其改造成堅固工事,並宣稱“第二凡爾登”。結果,1948年10月12日,經10多個小時激戰,配水池就被我軍佔領。
龔義華說,在配水池戰斗遺址開發中,為了兼顧歷史原貌與現代展示,他們引入虛擬復原技術,還借助地質雷達探測等無損檢測技術對主體建筑進行數字建模。同時,採用特殊工藝和新材料,對彈痕、爆破缺口等位置進行加固、還原。
歲月如梭,77載春秋已過。這裡不僅修復了當年的戰斗遺址,還建起了陳列館、林間健身步道、生態停車場等設施,公園與紅色遺址有機融合,保護面積達6.7萬平方米。
“除了修復工作,在整理、收集、記錄紅文化遺產信息方面,我們也曾嘗試運用數字信息處理技術,並取得成功。”遼沈戰役紀念館館長劉曉光介紹,該館借助VR、模擬仿真等技術布景展陳,不僅完整再現了人民軍隊在遼沈戰役中的作戰情況,還有效提升了有關故事的還原度和感染力。
隨著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的加強,該市紅色旅游增添新氣象。2023年底,“保護·紀念·傳承——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獲評第四屆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當年,該市不少紅色景點推出的“紅色文化進大集”“遼沈館裡過大年”等沉浸式體驗活動,成為“流量風口”。勞動節、國慶節等假期,很多紅色景點門口排起長龍,有的甚至一票難求……
據了解,為進一步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紅色資源,該市軍地還於去年聯合出台《錦州市紅色資源保護與傳承條例》,要求各級建立動態紅色資源名錄,對紅色遺址發現一處、保護一處,促進革命文物保護與紅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構建起集研究、管理、開發為一體的保護體系。
鄭志宏說:“守護紅色資源,就是守護精神家園。那些深藏在歷史長河中的英雄故事,大凌河不會忘記,遼西兒女也不會忘記。”(溫 金 陳 強 本報特約記者 孟凡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