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壯旋律 歷久彌新
——閱兵軍樂故事二則


檢閱進行曲
在庄重威嚴的閱兵活動中,有一首樂曲伴隨黨和國家領導人檢閱部隊,不僅給人以崇敬、庄嚴的音樂形象,更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這便是《檢閱進行曲》。
“其實,這首樂曲並不是專門為閱兵活動創作的。”憶起這首樂曲的誕生過程,解放軍軍樂團老一代演奏員們都這麼說。20世紀70年代,我們國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發展,外事活動也日益增多。當時,外事活動中演奏的多為編配移植的紅色經典樂曲和一些外國作品,新創作曲目不多。為了在一些重要場合展現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展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姿氣概,解放軍軍樂團決定策劃創作一批新的管樂作品在外事活動中使用,特別是要創作一首在中外領導人檢閱部隊時演奏的樂曲。時任創作室副主任的青年作曲家鄭路主動受領了“檢閱曲”的創作任務。
鄭路,1933年10月出生,北京順義人,曾任解放軍軍樂團單簧管演奏員,長期從事音樂創作,有著深厚的音樂功底和敏銳的藝術感知力。受領創作任務后,鄭路廣泛研究了中國傳統音樂,深入部隊體驗生活,力求從多方面汲取靈感。他反復琢磨部隊訓練場景、官兵的精神狀態以及閱兵活動的庄重氛圍,努力尋找能夠精准表達軍人豪情壯志的音樂語言。
有段時間,鄭路辦公室的燈光經常亮到深夜。經過10多個日日夜夜的潛心創作和精心打磨,《檢閱進行曲》呼之欲出。這首新作採取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結構層次分明、邏輯清晰。樂曲第一部分,由4個分別為4小節的樂句構成,結構規整。第一、第三樂句為重復關系,在節奏上前長后短,在音調上前高后低,仿佛戰士們的口號,聲音堅毅而干練,一下子就將人們帶入嚴肅緊張的氛圍之中。從這部分音樂中,人們仿佛能看到官兵邁著整齊有力的步伐行進在訓練場上。人們從樂句中分明能感受到官兵堅定的眼神和他們對祖國、人民的無限忠誠。樂曲第二部分,由兩個樂句構成,每個樂句4小節。其旋律包含了許多上行音程跳躍,同時在節奏上大多由弱拍起,音樂具有很強的推動力,好似波濤般一浪高過一浪,不斷將情緒推向高潮。這部分音樂形象,如同官兵在戰場上奮勇沖鋒,展現出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屈不撓、百戰百勝的戰斗豪情。樂曲第三部分,作為對第一部分的藝術再現,形成了一種首尾呼應的效果,不僅使整首樂曲在結構上更加完整,也加深了聽眾對樂曲主題的印象。
“1971年我們這批學員軍訓回來不久,正趕上新作品試奏,我們一聽,太震撼啦!”回想起第一次聆聽《檢閱進行曲》時的情景,原解放軍軍樂團創作室主任、國家一級作曲王和聲至今激動不已。當年,由於團裡條件簡陋,新作品試奏會就在大食堂舉行。剛剛軍訓歸來的新學員被安排做保障工作,王和聲負責食堂門口的警戒任務。“音樂響起,大家頓時覺得耳目一新,每個音符既有軍隊的陽剛之氣,也更多體現中國風格、民族精神,與我們之前演奏的樂曲大不相同。”50多年后,回味當時的藝術感受,王和聲說:“《檢閱進行曲》從結構、旋律到和聲,都堪稱經典。”
《檢閱進行曲》最早公開亮相,是在迎接外賓的儀式上。經過多次使用,取得良好反響。“我覺得,這首曲子真正被廣為熟悉,與新中國外交史上一個重大事件密不可分……”原解放軍軍樂團創作員、國家一級作曲舒永剛的一番話,瞬間把我們帶入禮樂高奏的外交現場。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鬆開始對我國進行正式訪問。此前,解放軍軍樂團在有關部門指導下,對這次重要外事活動的儀式用曲進行了認真遴選,《檢閱進行曲》入選其中。在歡迎尼克鬆訪華的儀式上,當《檢閱進行曲》響起,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列隊接受兩國領導人檢閱。經由當時極其罕見的電視直播,這首樂曲不僅為中國人民所熟悉,也傳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傳遍了世界每個角落。
《檢閱進行曲》感動了聽眾,也給外賓留下深刻印象。此后這首樂曲不僅常出現在迎接外賓的儀式中,還多次在國際舞台上呈現。解放軍軍樂團創作員和演奏員普遍感到,這首樂曲不僅適用於外事活動,從旋律、節奏和藝術表現力來說,也非常適用於閱兵活動。此后,歷次閱兵活動中,《檢閱進行曲》被多次使用,至今成了名副其實的保留曲目。“同志們好”“主席好”“同志們辛苦了”“為人民服務”——伴隨著領袖的親切問候,伴隨著將士們山呼海嘯般的回答,那激昂的旋律、有力的節奏,讓全世界感受到中國軍隊的威武氣勢和必勝信念。
《檢閱進行曲》,這首從歷史中走來、在閱兵場成長的經典樂曲,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軍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強國夢、強軍夢而努力奮斗。
分列式進行曲
在閱兵活動中,當指揮員下達“分列式開始”的口令后,整個閱兵場就會響起《分列式進行曲》那雄壯有力、雷霆萬鈞的旋律。有人說,這首樂曲是中國軍隊閱兵場上的“精神密碼”,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有聲年輪”。其實,它從誕生到現在,每個音符、每段旋律,都見証了強軍之路上中國軍人的鏗鏘風採。
回望這首樂曲的誕生,時間回到1949年秋天開國大典籌備期間。彼時,第一面五星紅旗即將在天安門城樓升起。擔負開國大典音樂演奏任務的是解放軍聯合軍樂隊。大家思考最多的是:分列式行進中,用什麼樣的旋律才能配得上這支從戰火中走來的人民軍隊?當時,中國軍樂創作尚在起步階段,原創曲目不多,創作力量也很薄弱。有人提出借鑒外軍曲目,卻總覺得缺少“中國魂”﹔有人建議嘗試原創,又擔心新作品不能契合中國軍隊的精神氣質。就在眾人焦慮之際,開國大典聯合軍樂隊總指揮羅浪的目光落在了《八路軍進行曲》的譜面上。作為一位1938年就奔赴延安、深受革命洗禮的文藝戰士,羅浪太懂得這支軍隊了——從抗日戰場的小米加步槍到解放全中國的炮火,再到守護新生共和國的拳拳之心,官兵每一步都踩著《八路軍進行曲》的節奏。採用這首曲子的音樂元素創編一首新樂曲,才能夠體現人民軍隊摧枯拉朽、一路前行的精神風貌。
夜晚,羅浪興奮得難以入睡,煤油燈把他的身影映在樂譜上,也映著一名軍樂戰士對新中國的憧憬。在他的筆下,《八路軍進行曲》原本復雜的音程簡化了,旋律如戰士的脊梁一樣挺拔﹔為配合步伐的行進,原曲中不太穩定的切分音被悄然修改﹔為強化節奏感,原曲中的重音被強化了,每一個節拍都像正步砸在地上﹔而原曲裡那向著太陽、向著勝利的音樂形象得到了充分保留,每個音符裡都飄著硝煙的味道,都帶著新生的希望。當最后一筆音符落定,《分列式進行曲》誕生了。它不是憑空而來的創作,而是從革命歲月裡“長”出來的旋律——這裡藏著八路軍在太行山上的吶喊,藏著解放軍橫渡長江的號子,更藏著無數官兵“為新中國而戰”的赤子之心。
“在開國大典的分列式上,《分列式進行曲》不僅對應徒步方隊,還對應炮兵方隊和騎兵方隊等,配合起來難度非常大。”談起《分列式進行曲》最初的演奏和運用,原解放軍軍樂團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軍樂史》作者陳毅剛說。由於這首曲子演奏起來很有氣勢,騎兵方隊的戰馬和牽引炮車的騾馬容易受驚,有時演練好幾遍也走不到點上、合不到一起。為了“步伐”整齊劃一,為了受閱方陣走出精神和氣勢,聯合軍樂隊就和方隊一遍遍配合訓練,直到滿意為止。
1949年10月1日,《分列式進行曲》的旋律響徹天安門廣場。那一刻,年輕的海軍戰士緊握著鋼槍,海魂衫的衣角隨步伐擺動﹔步兵方隊官兵精神抖擻,每一步都踏得地面微微震顫﹔炮兵方隊牽引火炮的騾馬蹄踏過青磚地面,與樂曲的重音完美融合在一起。
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進行曲》改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65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7月25日,經黨中央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脫胎於《八路軍進行曲》的《分列式進行曲》,也多次出現在閱兵活動中,成為廣大官兵和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經典樂曲。
“我1971年入伍后,最初擔任巴鬆演奏員,演奏《分列式進行曲》時常看到譜面發黃,可見譜子制作時間很久了,演奏和使用得也多。”回憶起這首樂曲,原解放軍軍樂團創作室主任、國家一級作曲王和聲說,在幾次閱兵活動中,創作室的同志曾想過,《分列式進行曲》使用幾十年了,能不能創作一首新的分列式樂曲,更好地體現人民軍隊的精神風貌。但后來發現,這首曲子已經深入人心,成為閱兵活動中不可替代的必奏作品。
“《分列式進行曲》飽含著老團長羅浪的創作智慧,也凝聚著解放軍軍樂團一代代創作員的心血和汗水。”原解放軍軍樂團創作員、國家一級作曲舒永剛說,在多次閱兵活動中,這首樂曲根據不同場地環境和客觀條件,進行過多次創編和調整。目前的《分列式進行曲》和以往版本相比,節奏與和聲更為豐富,更加注重打擊樂的運用,各聲部之間的關系更加明確,主奏樂器和打擊樂器在樂隊中的位置有所調整,旋律更加雄壯、寬厚。舒永剛說:“總的來說,目前的編配不僅完美體現了《分列式進行曲》的音樂思想,也完美體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精神內核。”
經典旋律歷久彌新。《分列式進行曲》早已與人民軍隊的強軍征程融為一體,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緊相依,成為回蕩在閱兵場上的鏗鏘之韻,成為響徹神州大地的精神號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