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德國出台大規模防務開支計劃

2025年09月01日09:08 | 來源:中國國防報222
小字號

據外媒報道,德國默茨政府近日公布一項截至2041年的防務開支計劃,總金額超過3550億歐元(約合4160億美元),力求將德國聯邦國防軍打造成歐洲最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這是繼上屆朔爾茨政府設立1000億歐元特別國防基金之后,德國再次公開大規模防務開支計劃。有評論指出,在財政有限情況下,德國接連推出巨額防務開支計劃,將擠壓社會福利等領域資金投入,引發民眾不滿情緒。

開列軍備投資清單

德國媒體稱,此輪防務開支計劃是德國對安全環境變化和盟伴戰略調整的積極回應。一方面,德國認為,在東歐局部沖突延宕背景下,該國常規軍力無法支撐其歐洲地區大國地位,迫切需要追加資金投入,提升武裝力量現代化水平﹔另一方面,此舉也是響應歐盟“歐洲重新武裝”倡議和北約提升國防開支GDP佔比要求的具體舉措。此前,默茨政府已表態將在歐盟8000億歐元倡議資金中帶頭墊資,並計劃到2029年將核心國防開支佔GDP的比例提升至3.5%。

德國已列出具體採購清單:超過700億歐元用於打擊類火力購置,解決當前面臨的武器和彈藥短缺問題﹔520億歐元用於訂購現代化坦克和裝甲車,補充陸戰場重型裝備﹔至少360億歐元用於採購潛艇,實現水面艦艇和水下力量協調發展﹔超過340億歐元用於空中武器平台和作戰能力迭代升級,包括採購F-35戰斗機、研發歐洲第六代戰機及借鑒東歐戰場經驗打造無人機作戰力量等﹔約40億歐元投資防空系統建設,並以長期租借和臨時部署方式向東歐和北歐國家推廣德制防空武器。

今年年底前,德國國防部將提交60余份採購清單,其中包括斥資30億至50億歐元添購20架“台風”戰斗機、100億歐元購買“拳師犬”裝甲車、70億歐元訂購“帕特裡亞”步兵戰車等。

至於如何支持這筆延續15年的龐大預算,有外媒指出,默茨贏得大選后開始鬆綁“債務剎車”條款,不斷放寬國防支出債務上限。未來,德國大概率將採取“政府小股注資、市場大量投資”模式,以1︰10比例吸引多方投資。

映射軍備建設重點

有外國軍事專家稱,這項防務開支計劃是默茨政府履新后推出的首個防務指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執政理念,也映射出未來一段時期德國軍備建設重點。

德國陸軍在經費分攤中佔據“大頭”,“豹”-2主戰坦克、“拳師犬”裝甲車、“帕特裡亞”步兵戰車等裝備,將成為其未來20年陸戰場主力。這些裝備將編入現有2個裝甲師和1個快速部隊師。未來首個國土防御師和首個海外駐軍立陶宛旅也將滿編運轉,相關開支均來自新計劃預算。

德國海空軍裝備將進行漸進迭代。空中力量仍採取美制F-35A和歐洲“台風”戰斗機混搭的“五代機+四代機”編配模式,並加大對歐洲第六代戰機的研發投入。海軍在保持現有水面艦艇規模的同時,注重潛艇部隊迭代擴編,在2038年前增加4艘以上新型潛艇,並新增水下潛航器部隊。

外媒稱,德國對未來海空力量的建設思路,折射出其在歐盟和北約防務中“雙頭下注”的復雜心態。以海上力量為例,無論是領銜北約波羅的海特遣部隊遂行相關任務,還是執行歐盟紅海“盾牌行動”,德國水面艦艇均是參與盟友“集群”行動,表明現有水上力量足以滿足未來任務需求。而其潛艇等水下戰力的換代升級和擴編增量,則是鞏固地區軍事影響力比較優勢的重要舉措。

面臨發展失衡風險

德國內部有聲音稱,政府的巨額防務開支計劃是一把“雙刃劍”,在讓軍工企業收獲訂單的同時,可能導致德國經濟社會發展失衡。

持續追加防務開支和打造歐洲最強大常規軍事力量,都被視為德國軍事轉型的標志性事件,也促使相關企業將技術研發和生產重心偏向軍備領域。有歐洲媒體結合衛星影像數據分析,盡管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等防務企業在歐洲地區的生產線不斷擴大,但除傳統火藥和“豹”-2系列主戰坦克外,在尖端武器系統研發方面仍然動力不足。未來15年,德國遠程打擊能力和全球偵察網絡將落后於美俄等國。

另外,隨著寶馬、奔馳等汽車制造商進軍軍工產品生產研發,有德國經濟學家表示,這種“戰爭經濟”模式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帶來亮眼的經濟數據,但也可能因產業結構失衡,使國家在經貿競爭、社會福利方面落后於其他國家。還有德國民眾稱,歐洲防務工業部分武器原材料和核心部件高度依賴外部供應鏈,不排除“戰爭經濟”紅利將大幅外流。此外,德國為發展軍備採取的激進舉債模式可能導致財政失衡,引發部分民眾不滿,近期,在卡塞爾、埃爾福特等地就出現針對軍車的故意破壞行為。(劉柯涵)

(責編:彭靜、彭曉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