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胥金章、杨雷、王锦秋)在解放军第302医院,活跃着一群我军传染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们时刻都在危险的环境中劳作,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以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实现了我国重大传染病史上的一次次突破。
是医生,更是战士
2008年,当83岁的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出现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时,正在现场救灾的战士们都惊呆了。
身着迷彩服、臂缠红十字,满头银发的陈菊梅拄着一根木棍,顶着烈日、冒着余震,用双脚丈量了所有重灾区。她提出的“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防疫重点、实施科学防疫”3项重要建议,为灾区开展疫病防治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位集团军军长握着陈菊梅的手激动地说:“您83岁了,还来到一线,对我们部队是个鼓舞!”她淡淡一笑:“83岁,我也是一名战士啊!”
2003年,74岁的时任302医院专家组成员姜素椿身患癌症,在接诊和解剖北京市首例输入性非典患者时倒下了。
生命垂危之际,他毅然立下遗嘱:将非典康复患者的血清注入自己体内,用血清治疗方法检验治疗非典的效果。
“就用我这把老骨头做做试验吧!”24天过后,姜素椿奇迹般地康复了,以血肉之躯为治疗非典患者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是强者,更是智者
1985年,当302医院收治中国大陆地区首例艾滋病患者时,现任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的赵敏就在诊室里。
“那是一个谈‘艾’色变的年代。”赵敏说,有的医生不慎被针扎了,有的沾染了患者的血液,在缺乏全面防护知识和对传染渠道了解的情况下下,对于病人的救治,凭着的是医生的勇气和责任,以及军人的一腔热血。
翻医书、看文献、请教外国专家、进行大量临床试验……近30年过去了,赵敏已经成长为国家卫计委艾滋病临床专家工作组成员,而她所在的科室,也成为302医院收治病种最杂、收容患者最多、病情变化最快、防控各种病毒的核心阵地。
和赵敏一样,302医院一批青年骨干、专家,在与传染病病毒的抗争和搏斗中,完成了从一名奋勇争先的勇者,到依靠科技攻关降服病魔的智者的跨越。
1998年,现任302医院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的王福生拒绝了美国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到国内。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乙肝治疗的“爬坡假说”,研究突破了一批乙肝临床免疫学研究、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技术,2011年完成“人体免疫应答影响乙型肝炎临床转归及抗病毒疗效”研究成果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样以科研工作为执着追求的,还有全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他苦心钻研编纂了我国第一部大型军事中医药学专著《中国军事本草》,极大推动了国家和军队的中医药事业前行和发展……
一批批中国传染病学科的领军人物在302医院涌现,一项项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造福患者。
是朋友,更是亲人
在302医院,医护人员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这些特殊的病人。发源于年近9旬的专家皇甫玉珊的医者仁心,302医院党委将这种职业道德总结为“皇甫精神”——“真诚热爱传染病专业、长期安心传染病工作、优质服务传染病患者、勇于献身传染病事业”,成为一代又一代传染病防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国际肝病诊疗中心主任赵平把“服务到位不到位、住院患者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他每天坚持到每个住院患者身边了解病情,每逢过年过节都坚持在科室与患者一起联欢;
肝脏肿瘤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杨永平,始终牢记老一辈专家教授“当医生就得弯下腰,一辈子做一名好医生”的教诲,扎扎实实立足临床一线,在国内率先开展多项“绿色治疗”新技术;
每次出门诊,军人肝病诊疗中心主任张文瑾总是耐心听取患者病情,有时候患者情绪不稳,她还要千方百计地安抚,让他们重拾信心。在仔细斟酌病情,给患者判定治疗方案后,又担心患者回家后弄不清楚,就一遍遍叮嘱患者用药事项……
温暖还在传递,真情依然延续。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