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云南鲁甸8月8日电 今天上午,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第二炮兵抗震救灾部队防疫分队22名官兵翻山越岭,分成3个小组走进灾区各个安置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隐患。
包谷垴乡新坪村是受灾最为严重的村庄之一,这里超九成的房屋受损,死亡牲畜、家禽较多。由于连日高温,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
距离牛栏江直线距离仅有数百米的新坪村腰鹏子组房屋全部倒塌,村民们转移到山坡上的一个安置点。
防疫分队官兵赶到这里后,每人背负16公斤重的消毒液和1台消毒机,对该安置点周边100米内区域进行地毯式消毒,不放过一个死角。
533医院文职人员袁文兰身材瘦小,浑身上下早已湿透。记者劝她休息一会儿,她却回答:“为了灾区群众的健康,这点苦不算什么。”
地震发生前,新坪村孙家垭口组30余户家家都有水窖,由于地震导致水窖漏水,目前全村仅剩下一个水窖。
防疫队员正准备对水窖水质进行检测时,75岁的村民谭发英走上前说:“这口井,可是我们的命根子呀!”
曾参加过汶川地震防疫工作的某部防疫所检验技师、四级军士长温劲松抽取少量水,注射进装有各种试纸、试剂的容器。温劲松告诉记者:“检测结果显示,这个水窖除有轻微的浑浊度外,其他13项完全合格,大肠杆菌等含量需要培养后才能得出结果。”随后,防疫队员告诫村民,在检测结果没有全部出来前,千万不能饮用水窖里的水。
每到一处,防疫队员们都走进帐篷,耐心询问受灾群众有无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以便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疫情发生和扩散。533医院院长郝杰感慨地说:“我们一定要尽好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尽心尽力,为灾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本报云南鲁甸8月8日电 鲁甸县龙头山镇一处垃圾堆旁,第14集团军某防化团班长陈宝华和战友们正在消毒,散发数日的恶臭逐渐消减。据了解,该团今天一大早就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各处废墟、垃圾堆和安置点等重点区域展开洗消作业。
8月5日上午9时,该团一支由100名官兵、20辆专业洗消车辆组成的防疫分队,从驻训地千里机动至震中龙头山镇。该镇伤亡人数多、救灾人员生活垃圾多,加之高温多雨,极易滋生细菌,引发疫情。
记者在现场看到,虽是清晨,但陈宝华作业片刻已满头大汗。不到1个小时,他们就得脱下防护服晾一下,喝点水,才能继续作业。脱下的防护服里,有时都能看到往下淌的汗水。持续高温作业,几名官兵一度出现中暑症状,但没人叫苦叫累,仍然马不停蹄作业。
唐家湾村作业点,几百头猪和牛羊死亡,远远就能闻到刺鼻恶臭。一些战士开始反胃,作业进度一度变慢。连长康乐给大家鼓气:“脏污和病菌本来就是洗消兵的敌人,尽管脏和累,我们创造的却是一个干净健康的环境!”
他们还进村入户给村民发放消毒剂,传授洗消方法,努力实现任务区内全覆盖、无死角消毒防疫。一个数据让带队的团参谋长廖斌颇感自豪:截至今天中午,他们在震区已累计消毒防疫15万平方米,确保将疫情发生的可能性控制在最低点。
本报云南巧家8月8日电 今天一大早,巧家县红石岩村梨园社就弥漫着一股消毒水味。武警8750部队某防化连连长张政正带领13名战士给村里的厕所、猪圈、鸡舍喷洒消毒剂。
连续几天的高温天气,加上昨天夜里的降雨,使红石岩村的防疫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今天,这支14人的防疫分队,必须完成村里所有受灾安置点的全面洗消任务。由于与外界连通的公路还未通车,村里没有大型防疫设备,战士们只能用肩背式喷雾消毒器作业。
第一站是地势较高的冷家坡,一个只有10余户人家的聚居点。地震后,救援官兵在这里发现了一个被废墟掩埋的羊圈,距羊圈不到3米处就是村民日常生活取水的山泉。死亡的羊已经开始腐烂,如不及时处理将威胁整个村子的用水安全。
还未抵达现场,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就迎面袭来,战士们没有一秒迟疑,立即开始作业,清理废墟、喷洒消毒剂、掩埋尸体。1个多小时后,20余具腐烂的羊尸体终于清理完毕。
上午10时许,指挥部下达命令:在河边社发现两名遇难者,立即前往消毒处理。张政挑选了5名战士前往,其他人员留下继续进行消毒作业。
河边社是红石岩村地势最低的一个居民点,大部分房屋已经被堰塞湖淹没。不足3公里的山路,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堰塞湖,一边则是摇摇欲坠的峭壁。没有路,他们就手脚并用翻越乱石堆……
20时许,夜幕降临,14名官兵才从不同的任务点撤回。带着一身疲惫,官兵们的背影逐渐消失在夜幕中,再走近3个小时的山路,他们才能回到宿营地。
(综合本报记者费士廷、程必杰、徐小龙,特约记者杨永刚、吴天喜、邓忠开,通讯员张金华来稿)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