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北大学的伍兹教授,专门研究过团队合作的创新问题。方法是用Q值的大小来描绘参加人员的亲密度。结果发现,团队Q值高于3.2或低于1.7都不好,要么彼此太熟悉,缺乏新点子;要么相互不甚了解,合作太费劲。
这一结论对于我们开展联战联训不无启示。联战联训,说白了就是诸军种间更为高级与复杂的一种合作方式。既然是合作,就必然有亲与疏之分、间与密之别。从一定意义上讲,军种彼此之间了解与认知的深度,决定着彼此合作费劲与否的程度,甚至关乎联合作战成与败的结局。
1980年4月,美军出动联合特遣部队营救被伊朗扣押的美国使馆人质。然而各部队因故未能同时到达预定地域,营救行动被迫取消。而在撤离时又发生运输机与1架直升机相撞爆炸,连带出多架战机受损和人员伤亡。对这次教训,美军总结说:来自不同军种的部队以应急方式集中到一起,在战场上与“陌生人”配合不默契是主因之一。
随着这些年我军联战联训的广泛开展,军兵种间封闭的坚冰已被打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相互认知、彼此深知的重要,可事实上“陌生人”现象并没有消除。也许有人说,现在是“一网联三军”,只要网络通达、信息共享就能打胜仗,军种间特别是指挥员熟悉与否并不十分重要。但不要忘记,键对键永远无法代替面对面,联合作战如果缺少了“心”的灵通、“情”的交融,即便把三军“网”在一起,其效果也会打些折扣。
实践表明,平时只有把诸军兵种更好地磨合在一起,打起仗来才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人们常说“不打不相识,越打越相知”,其实联战联训也是“不联不会联,越联越想联”。当前我们联战联训最大的问题是,联席会议一年很少吃次“团圆饭”,联合演习一年很少搞“大会战”,往往各忙各的、很少往来。这种状况不改变,出现“陌生人”的联合就不可避免。世界军事强国这几年三军打仗之所以联出了效益,联出了甜头,正是他们长年累月在同一个房间吃住交流、用同一个脚本协同苦练的结果。
当然,对我们来说,最根本的是要从体制制度上解决“陌生人”问题。我军现在的体制编制平战转换的跨度大,有时不得不对一些军兵种编制进行大幅度调整,甚至重新构设才能适应遂行任务的需要,随之而来的“磨合期”又势必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及时发挥。因此,面向未来的军队调整改革,必须把平时与战时、现在与未来结合好,坚持将来打什么仗,就实行什么体制编制,推行什么联合训练,从而在合法化的长期厮守与磨合中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