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徐剑的散文集《玛吉阿米》,是他在这一领域的收获结集。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看书中每一辑的题目,“艽野尘缘”“筑巢记忆”“军旅抒怀”“乡关乡愁”“读书行走”,可以了解到题材所具有广阔的覆盖性。在《故乡,不沉的石舫船》中,他书写对云南故乡的思念,那里的老街深巷,亲人的一颦一笑,如何在他心中镂刻下深深的印痕。在《少年幸自入潇湘》《芙蓉楼》中,他回忆自己小小年龄应征入伍到湖南的军营中,几年间,雨雾迷蒙的潇湘之地,见证了一位青涩少年从情感到心智的成长;在《月亮城》《将军石雕》《共和国不会忘记》中,他讴歌共和国的保卫者和建设者,士兵和将军,国防科技专家和工作人员,为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感极而泣。这些篇章中抒发的都是最基本的情感,所褒扬的也是价值谱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表达质朴真挚,最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从发表的时间看,上面提到的作品多数比较早,且尚无鲜明特色,不妨看作那段时间是作者在这一文体领域的探索期。而当跨入新世纪,一种深刻的变化陡然出现了。收入“艽野尘缘”中的一系列作品,从内容到文体,都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面貌,标志着作者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调门。作者将所描绘的人和事,将所发抒的感受和思考,放置在大自然的雄浑背景下和历史文化的宏大视野中,加以观照、梳理和提炼,使其作品超越自己的昨天,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高度。眼前之景与内心之境、现实光影与历史幻象、情感的激荡与理性的沉潜,仿佛坐标系的纵横两轴定位了这些作品的气质和格调。如读其《城郭之轻》,我们跟随他飞扬的文字,神驰锡林郭勒大草原浑善达克沙地,凭吊当年蒙古铁骑大败金国完颜主帅的古战场,又到颓圮的元上都旧址废墟,遥想曾经的金碧辉煌。善与恶、盛与衰、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命题容易陷入浮泛,但置身于作者笔下的具体情境中,却分明能够感受到有一种切肤之痛,从具有质感的文字间分娩和传递过来。
特别是那些西藏题材的作品,我有理由相信也正是作者最为着力之作。选取其中一篇的题目《玛吉阿米》作为书名,肯定也不是作者一时随兴之举。西藏,这一片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神秘土地,以其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其神秘博大的宗教文化,令世人向往不已。作者在20多年中十多次赴藏,脚掌亲近过高原深处的褶皱。藏地的自然风光给他带来强烈的审美震撼,而弥漫荡漾在那片土地之上的神性,也已经内化为作者精神魂魄的一部分。“青藏高原是我的福地。”这句话里的分量只有作者自己掂量得出。这一片土地上的大美,被视觉听觉等感官贪婪地攫取,转化成为灵魂深处层层叠叠的情感郁积,期待着一吐为快的宣泄。这样的心境中流淌出的文字,注定会和那些浮光掠影的游记类文章有着本质的分别。
“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告白”,作者在书的序言中表达的散文观,也通过这些文章获得了印证。藏地大自然的雄奇阔大,波诡云谲的历史,扑朔迷离的传说,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都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艺术表达。以一个“灵”字统领的《灵山》《灵地》《灵湖》三篇,描绘的是作者游历藏地几处具备了符号意义的自然和文化圣地后的感受和憬悟,笔力纵横雄健,情感饱满激荡。香格里拉,梅里雪山,转山的人们,灵异的记载和传说,让读者强烈感受到的是灵魂生活的纯净、纯洁和纯粹。而两个分属东西方的女性的传奇经历,更让人窥见了这片土地上的魔幻与灵性、残暴与温婉、美丽与死亡;拉姆拉错,天上的仙女湖,绿松石一样镶嵌在皑皑雪峰之间,变幻莫测的湖面仿佛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玛吉阿米》则将目光聚焦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内心。他传奇般的身世至今为人们谈论,他创作的众多情诗,也已经成为代代流传的文化瑰宝。雪域政坛的争斗倾轧一样险恶,唯有红尘扰攘中的爱情能够抚慰他的生命。《绝地孤旅》写了后来成为一代“湘西王”的清军末代管带陈渠珍,与年轻美丽的藏族妻子西原,历经千难万险从雪域逃回内地的传奇,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凄美爱情,却无法斩断疾病的魔爪,香消三秦,玉殒长安,令人叹惋,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绝唱。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