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群众梦圆小康
担当经济建设生力军
这注定又是一个载入西藏发展史的日子。
2014年8月16日上午9时,随着长长的汽笛声,拉萨至日喀则的首发列车K9821,载着800多名乘客缓缓驶离站台。这标志着经过数万名铁路建设大军14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西藏又一条雪域天路、全长251公里的青藏铁路延伸线——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至此,日喀则继拉萨之后,成为西藏第二个实现铁路、公路、空运“三位一体”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的地区。
拉日铁路始建之初,西藏军区就派出20000多民兵,协助地方建设单位加快工期。西藏军区总医院派出3个医疗队分布施工一线,全力保证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在西藏,每一项重大工程都倾注着驻藏官兵的汗水和艰辛。”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建军87周年座谈会上感慨地说,人民子弟兵过去就是西藏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今天的作用和地位依然如此!
据统计,在西藏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进程中,雄踞世界屋脊的川藏公路、青藏公路、贡嘎机场、青藏铁路、青藏输油管线、羊卓雍湖电站、兰西拉光缆工程等200多项重大惠民工程,都留下了人民子弟兵挥汗奋斗的身影。他们为民谋福的脚步,如同奔流不息的滚滚雅鲁藏布江水,从来没有停止过。
近年来,驻藏各部队紧贴西藏实际,设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援建点320余个,建起科技兴农扶贫点900多个,在7个农牧区创建8个科技种养示范基地,培育66个“高原一号”农作物和果树品种,培养科技人员30000多名。
情注西藏教育事业
担当现代文明传播者
“我收到了西南民族学院录取通知书。”“我被咸阳民族学院录取了”……
今年8月,山南乃东县曲松村的罗布、曲丹、扎洛3人,同时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19年光阴里,这里走出的40名大学生,都毕业自19年前驻藏某部筹资援建的学校。
有军营的地方就有学校,有哨所的地方就有课堂!情注西藏教育事业,一直是驻藏部队支援藏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西藏军区党委机关援建的达孜县邦堆小学,语音室、微机室、音乐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每个班级均布有信息网点,配备有电视机,实现了“班班通”,被当地领导和学校师生、家长亲切地称为“启智工程”。
为改变西藏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驻藏部队在全区捐资筹建鱼水小学、希望小学160余所。兴办文化夜校等教学点300多个,帮助数千名藏族青年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掌握实用技能,为西藏的发展建设培育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
“经过60多年的发展,西藏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马升昌说,“目前,西藏教育事业进入到了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基本实现了‘普九’和‘扫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2%以上,初高中入学率年年攀升。”
大爱浇注雪域高原
担当生命禁区“好门巴”
“你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人们叫你金珠玛米,你有一身威武的戎装,守护草原守护牛羊……”
这是纯朴的西藏人民送给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的歌曲《门巴将军》。近年来,李素芝和他的为兵便民流动医院,平均每年行程8万多公里,把党的温暖送到牧区、送向村庄、送进学校。
海拔4700多米的那曲双湖区82岁的藏族老阿妈次仁拉姆不会忘记:自己57岁患白内障后,因为经济原因,一度不得不放弃治疗,20多年生活在黑暗中。李素芝率领为兵便民流动医院发现她的病情后,当即为她进行了免费手术,让老人重见光明。后来,次仁拉姆逢人便讲:“共产党好!‘白衣门巴’亲!解放军都是‘菩萨兵’。”
在茫茫的雪域高原,你总会看到这样的奇观,一道寂寞而亮丽的风景,辗转于冰峰雪岭间,一个个白大褂,演绎着世界屋脊的“生命时速”。
前年5月,一场流感袭击山南措美县古堆乡帕仓村,全村60%多的人不能下地干活,学校也被迫停课,一份由县卫生局起草的紧急求援报告摆在了驻军41医院院党委案头。时间就是生命。院长米永立即率领医疗小组星夜兼程,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于第二天凌晨3时到达帕仓村。他们来不及歇息,立即投入到危重病人的抢救之中。帕丹是这个村8名重症患者之一,医护人员采取各种紧急措施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经过6天的医治,村民们的流感得到治愈,无一人死亡。
在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对于藏族人民来说,驻藏部队的医院和卫生队,就是真正的“生命之舟”:他们把西藏自治区30%的人口纳入部队免费医疗体系,帮助地方医院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培训医护人员8000多名,培养全科医生5000多名,免费开展医疗3000多万人次,发放20000多张免费医疗卡,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上图:拉萨警备区组织民兵参与拉日铁路建设。
本报特约记者 张 震摄
制图:苏 鹏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