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24小时滚动新闻

探访我国千吨级海警船:遇10级大风大厨一边做菜一边吐

2014年09月11日09:16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探访我国千吨级海警船:遇10级大风大厨一边做菜一边吐

  南方日报记者探访我国千吨级海洋与渔业执法船“中国海警3112”船

  救援渔民表现突出 大厨获个人嘉奖

  “中国海警3112”船在中国海监广东省总队队列里是个“新兵”,却已然声名在外。作为广东第一批千吨级海洋与渔业执法船,“海警3112”船自2013年6月25日入列以来,东赴钓鱼岛、南至南康暗沙、西骋北部湾中越分界线,先后8次执行国家海洋维权任务,航程2万海里。

  短短一年里,“海警3112”船有5人次荣立个人三等功,8人次获个人嘉奖,并于今年获评“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单位”。

  9月初,南方日报记者随“南粤海疆行”国防教育采访团前往珠海登上“中国海警3112”船,一探船上鲜有外人至的“秘境”。

  22岁的陈世浪是“海警3112”船上年纪最小的船员。在谈到寂寞的海航日子时,他突然提到了李大厨的蛋糕。“每一次船员过生日,李大厨都会准备一个蛋糕。我过生日那次,他变换了花样,把蛋糕拿去蒸,做成了发糕。”讲到这里,陈世浪一改此前的拘谨,黝黑的脸上咧开一排白牙。这显然是他记忆里极快乐的事情。

  甲板、舰桥、机舱……平日吸引了许多的关注目光;而25名船员离不开的一日三餐,在哪里制作的、如何制作、它们和在陆地上有何不同?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南方日报记者寻向机舱的一层、“海警3112”船厨房的所在地——在这里,大厨李作平耍锅铲弄砍刀,自成一方天地。

  救援遇10级大风

  一边做菜一边吐

  如果不是船身微微摇晃,乍一走进“海警3112”船的厨房,很难一下子意识到这是在船上,平常餐厅厨房里的器具,这里一应俱全。

  初入厨房只觉寻常,再仔细观察,才发现有玄机。

  大至炉具、冰箱,小至砧板、碗筷,都紧紧固定在船舱内两侧。砧板板沿上留有螺丝接口,只要起航出海,砧板就会被拧进船身。

  41岁的潮汕汉子李作平说,这样做,源自一次“惨痛的教训”。去年7月,李作平正式担任“海警3112”船的大厨,27岁的老乡蓝少灿是他的助手。“海警3112”船首航,早早想好菜式的李作平准备着好好露一手。然而,就在饭菜做好、准备端上桌的时候,海上刮了风起了浪,饭菜连着碗碟全被“扫”到地上,20斤的砧板直接砸到甲板上,厨房和餐厅一片狼藉。

  虽然锅炉、桌椅能够固定,但是风浪大时,吃饭依然成问题。李作平形容船员们用餐时像“抱西瓜”:“他们只能把餐具紧紧箍在怀里,用勺子剜起一大勺,以最快速度塞进嘴里。”

  如今,厨房“险情”排除了,但对李作平来说,另外一个难题却暂时无解——晕船。

  李作平记得,去年9月,“海警3112”船一个月内连遇4次10级以上大风,船员们在甲板上、机舱里全力救助遇险的渔民,李作平和蓝少灿则在厨房内昏天暗地地解冻食材、洗菜、煲汤、大火翻炒。

  “舰窗全黑了,浪一波一波地砸过来,我们做完一个菜就就地坐下来吐一会儿,最惨的时候,吐了一整天。”李作平说。也是那一次,李作平因表现突出,与另外2名船员获得“9·29”台山渔船西沙遇险救援个人嘉奖。

  取材比做菜更难

  夏天也要穿棉袄

  记者在厨房里待上一小会儿,背上就汗湿了大半,可是李作平和蓝少灿却时时备着两件军用棉大衣,而且每天起码要穿上一回,这是怎么回事?

  李作平边解说边带记者下楼梯,见一见厨房的大后方——仓库。

  整层仓库主要由3个独立小仓库组成:粮食库、蔬菜库、鱼肉库。当这些仓库满仓时,可以确保船员100天不断粮。

  米和面是粮食仓库里的主角,方便面则备作应急。相比之下,常年保持低温的蔬菜库就显得丰富不少,出远海时,这里储藏的青菜多达1500斤,能够满足船员们25天至30天的需要。

  在这3个仓库里,鱼肉库可以说是最特别的。每次进入鱼肉库前,李作平总会先按下停止制冷的按钮,穿上挂在库门旁的军用棉大衣,才快速钻进这个气温常年保持在-17℃的大冰柜里。

  “只要在这里待上10多分钟,就会冻得直跺脚。”李作平说,他和二厨会趁着船不怎么晃的时候,抓紧时间到鱼肉库分肉。“200多斤的冰冻骨头,每次都要用大砍刀使劲砍断、撬开,分装成5斤一袋,下次取材就方便了。”

  大厨最怕什么?李作平说,断水。去年一次航行中,每天能造5吨淡水的自制淡水机坏了,汤水不能断,只能选最不耗水的菜和肉做。

  谈起在船上做菜与在陆地上的区别,李作平认为,主要是耗时问题。船上食材多冰冻,取材、解冻花费了不少时间。从早上5时到傍晚6时,忙完一整天的李作平才迎来每天最惬意的时光,泡上一杯茶,坐在甲板上,看看大海,钓钓鱼。

  直到这时,记者才算是找到了李作平放弃高薪的大厨职位、上船远航的一大原因。

  “我爱大海,风浪多大都爱。不管多不开心,只要看着波浪一波一波地来,我就觉得赚多少钱都没有比这种宽广自由更美妙。”

  行动

  船员回忆“9·29”台山渔船西沙遇险救援故事

  穿越20米极限礁口 船身一点没擦破

  在所有船员的讲述过程中,去年“9·29”台山渔船西沙遇险的那次救援是绕不开的主题。获得该救援个人三等功的船长刘启明回忆起当时的惊险,仍心有余悸。

  去年9月29日傍晚,受强台风“蝴蝶”影响,出海作业的4艘江门台山籍渔船、1艘香港流动渔船在西沙珊瑚岛海域遇险。

  在外执行任务20多天、正返航回珠海的“海警3112”船紧急加入救援。刘启明一接到命令,心里就打起了鼓:“没油了,余下的油也只够回珠海。”

  大风掀起4-5米的海浪,船只横荡、垂荡均接近25度,刘启明作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联系西沙方面加油。决定之所以“艰难”,在于当时“海警3112”船所在海域距离西沙有900海里,仅有的40吨油只能支撑行驶1000海里。

  抵达西沙前,“海警3112”船又遇波折。接近某礁时,刘启明发现,入口只有20米宽,仅是船宽的2倍,在当时强大的风力下,一不小心就会磕到礁石上。而按照正常标准,入口宽度是船身4倍才能保证安全。

  刘启明和船员接替爬到桅杆上,一边观察一边慢慢驶入。刘启明坦言,在某个瞬间,脑海里确实掠过《泰坦尼克号》的场景。

  最后,“海警3112”船顺利加上油、疾速赶赴渔船遇险现场。当记者问,船身有没有“擦破皮”时,刘启明很自豪:“一点儿也没有。这船造价1亿元,擦碰一下就要好几万元呢!”

  日常

  晕船靠锻炼解决 手机没信号无解

  在“海警3112”船的25名船员中,有4名是“90后”,却同样算得上“元老”了——去年6月,“海警3112”船入列,他们也正式成为船上一员。对他们来说,晕船和手机没有信号是两大“最困扰”问题。

  23岁的吴承泽一开始对老船员的晕船“三段论”还将信将疑:一开始是“喷”,接着是“吐”,第三阶段变成“流”;这三种晕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由自主。

  吴承泽用了3个月度过这段难熬的日子——躺下去晕、站起来又困难,但现在提到晕船,吴承泽也能用过来人的口吻总结:“90%的人都晕船,吐了就吃,吃了再吐,锻炼锻炼就好了!”

  另一个难题解决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维权出海一个航次最少也要20多天,在南海巡航时,大部分海域手机没有信号。“现在我的智能手机基本当闹钟用了。”吴承泽笑着说。

  但是在接近我国实际控制的岛礁时,幸运的话,或许能连上通信信号。这个时候,无论多晚,船员们都会各自找最佳位置打电话,和家人聊几句。“在甲板上,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很有感触。”

  毕竟这样的机会不多。用不上微信,吴承泽更多时候是随身带着女朋友的照片,想了就拿出来看几眼,还是想,就看看日出日落,或者到驾驶舱晃一晃,试着暂且放下她。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