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再过硬的部队,如果没有经过“战场”锤炼,就无法提高体系作战能力;再精良的装备,如果没有经受“战火”洗礼,就难以释放最佳效能。
从“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实兵对抗演习,到“和平使命—2014”联合军演,大漠深处的朱日和训练基地一次次走进公众视线。从基地走向战场,已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通行做法。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就必须充分发挥训练基地的战斗力孵化器作用。
仗在什么条件下打,兵就在什么条件下练。实战化训练环境创设得越好,部队训练离实战才能越近。美军明确规定:训练环境条件设置“达不到实战标准不得训练”,并兴建了100多处训练基地。朱日和训练基地历经10多年建设发展,已成为亚洲最大、中国最现代化的“陆空联合作战实验场”。
“御侮之道,莫先于练兵”。未来的信息化战争,首先在“准战场”打响。再过硬的部队,如果没有经过“战场”锤炼,就无法提高体系作战能力;再精良的装备,如果没有经受“战火”洗礼,就难以释放最佳效能。然而,缺少功能完备、要素齐全的训练基地,成为制约部队开展实战化训练的一个瓶颈问题。
“要进一步抓好训练基地建设和使用,充分发挥训练基地在提高部队实战化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习主席的这一重要指示,为加强训练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的变化,决定了训练基地建设必须瞄着世界前沿,着眼未来作战需要,把真实的战场环境尽可能“复制”到训练场。要使部队切实感知实战环境、感受实战压力、经受近似实战锻炼,就必须按照构实环境、设难条件、树强对手、增大难度的要求,构建最大限度贴近实战的战场环境。
建好是前提,用好是关键。训练基地,只有“用”才能发挥效益。根据现代战争参战兵种多、跨区作战多等特点,积极探索战训一致、体系融合、精确作战的基地化对抗训练模式,逐步走开联战联训的路子。不断深化基地训练探索实践,推动训练基地由驻训模式向检验模式、由体制内组织向体制外组织、由分散各自组织向集中规范组织、由封闭组织向开放共享、由概略评估向精确评估转变,不断提高基地训练的层次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军区司令部直工部)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