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春(右三)和同事在兵棋演习现场研究讨论(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他在同事眼中就像一把“无声手枪”,沉默寡言却身怀绝技,随时都能应对研究中的难题。他是国防大学战役兵棋系统教研室原副主任张国春、著名兵棋专家。
他是中国军队大型兵棋系统研发的核心骨干成员之一,参与多项重大军事训练模拟系统的攻关,成功研发出我国首个实战化大型兵棋演习系统,给我军军事训练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2014年10月15日,年仅45岁的他因脑瘤去世。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里,病痛让他的记忆能力严重受损,他记不得妻子和女儿叫什么,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无法记起,他却依然没有忘记“兵棋”,那份他病前一直全力以赴的事业。
“无声手枪”张国春
同事们说他虽然沉默寡言,却身怀绝技,工作起来效率高
国防大学兵棋大楼107室,如今已寂然无声。
张国春的电脑、办公桌依旧保留着,打扫得一尘不染,空气中仿佛还散发着他的气息。抽屉里,满满当当塞着眼药水、止疼片,书架上摆满了书籍。
兵棋演习教研室刁文清教授说,多少次经过这个办公室,却再也看不到这里的灯光,但那灯光一直亮在他们心里。“办公室陈设原封没动,我们不想去动,舍不得他,他是我们的功臣。”
在大家眼里,张国春体不高大、貌不惊人,是教研队伍中的普通一兵,是近在咫尺的同事和战友。
“他平时不声不响,可工作起来威力大、效率高。”同门师兄杨镜宇教授说,这大概就是大家称张国春为“无声手枪”的缘由,虽沉默寡言,却身怀绝技。
“我们这一行,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是靠手指头在键盘上一行代码一行代码码起来的。”杨镜宇说,张国春直至生命最后阶段,仍坚持亲自编写程序,专注、严谨、坚韧,这正是科研人最可贵的品质。
虚拟战场寻求制胜
我军已有上万名高级指挥员接受“战争模拟系统”培训
张国春1987年入伍,岳父谷信是八一飞行表演大队第五任队长,姐夫是八一飞行表演大队副大队长,一家三位空军军官,一有闲暇不聊家常,不问冷暖,不想小酌一杯,就是热火朝天地探讨飞机、飞行、空战仿真等问题,被邻居亲切称为“空军之家”。
2007年1月,全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研发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解放军加快向信息化迈进的一项重大工程。
兵棋系统,也称“战争模拟系统”,是一种运用计算机模拟实战环境和作战进程,实施战争推演的系统。它是推演战争的平台,“不经过流血而有效获得战争经验”,是无限接近真实战场的虚拟战场,被业界称为第0.99场战争。
一直以来,中国军队指挥员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而今,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从“多维棋盘”上学习战争,在虚拟战场空间追寻制胜之道,不断砥砺着各级指挥员向“能打仗、打胜仗”迈近。
实现这一跨越的,是兵棋系统的成功研发。作为中国兵棋事业的拓荒者,张国春和团队面向战场、瞄准实战,打造了逼真多维战场环境、强制机导对抗指挥、作战要素一体联动的中国首个实战化大型兵棋演习系统,被誉为“中国军队训练领域的一场革命”。他还获得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运用这一系统,已培训中国军队高级指挥员1万余人次;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10余项重大技术突破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团队被四总部授予“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
百万年薪不为所动
他说军人的价值不在于当多大官、挣多少钱,要看能为打仗做多少有用的事
同为博士毕业,高中同学孙海生从事相同的程序开发,年薪两百万以上。他劝张国春:“到我们公司吧,年薪是你一辈子的工资收入。”“抽空给我们做个项目吧,一个课题费就是20万。”
对于拥有真才实学的信息工程专家,各种引诱时时存在。
“其实,他觉得自己生来就是军人,他把当老师看成最美的事业。”爱人谷迎宾说,张国春也知道自己到地方后,不愁找不到“赚钱”活计。
金钱与优越条件未能撼动张国春扎根军营、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信念:“军人的价值,不在于当多大官、挣多少钱,要看能为打仗做多少有用的事。”
2013年7月,岳父病逝,丧事还没办完,张国春接到出差执行任务,二话不说披挂上阵。这也是张国春生前最后一次出差,两个月后,医生下了住院手术通知。
一同出差的同事唐宇波回忆,白天开完会,晚上张国春给家里打电话,“能听得出他的内疚,那一晚是他岳父头七。”
而此时张国春的身体也已出现严重状况,他老是头晕,且眼睛看不清东西。当晚,总部要一个汇报材料,回到北京再改也来得及,且第二天一大早就要赶回北京。可是第二天清晨6点,唐宇波起来时,看到张国春正在电脑前修改材料,“他说把它改完,留给总部的同志之后再走”。
在此之前,张国春的眼睛常常出现肿胀、充血、看不清东西的状况,但他及周围的人并未在意。张国春还因此调整了作息时间,晚上早睡,第二天四五点起床,“他工作的时长并未因此改变,就是要保证自己的工作时间。”同事刘洋说。
张国春的身体每况愈下。领导责备他“太不爱惜身体”,再三催促到医院检查,为了不耽误系统研发进程,张国春一推再推:“我有太多的事要做。”
一天,张国春感到身体再也挺不住了,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脑肿瘤,恶性程度为最高的4级。
住院期间,每当有战友和学生来看望时,他都不忘询问兵棋系统的进展,以及在一线部队的演习应用情况。那时,他已沉疴在身,但一说起兵棋来,依然精神焕发。
家庭事业难以平衡
妻子知道,作为军人,职责所在,他只能把事业摆在前头
眼球红肿,脸色蜡黄,形貌憔悴,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张国春一直在透支。
“其实他早有预兆,一声不吭。后来我们劝他早去医院查查,国春总以工作要紧为由,敷衍过去。”谷迎宾说,在家里的时候,他也总是守在电脑旁,查资料、核数据,家成了他第二办公室。见丈夫忙得像个陀螺,妻子心疼地埋怨:“你不要命了。”
张国春听后,长吁一口气:“事没做透,我放心不下呀!”
“他起早贪黑,虽然同居一室,有时候几天都说不上两句话。”谷迎宾说,她和女儿早已“适应”这种状态。有时,张国春偶尔周末或晚上没有加班的时候,她们反而觉得不正常。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张国春一杯酒加上一句“谢谢”,几乎敬遍了亲朋好友。最后,他醉了,逢人便说:“这么多年来,我亏欠妻女太多太多……”
“原来我对国春还有点怨言,慢慢地也就理解了,在家庭和事业中,他也想找平衡,但是职责所在,他只能把事业摆在前头。”在她的印象中,丈夫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愧疚:凌晨回家后,尽量不吵醒家人;一早起来,他会把一家人的早餐做好才去上班。
他只记得要去演习
他连妻子和孩子都记不住了,却还记挂着兵棋推演
当张国春了解到手术会影响到记忆时,他利用几天时间,将他负责的报告系统进行细致校验后,分门别类整理好,交给了对应的人。他说:“别让东西在自己手里断了档,抢救资料比抢救人更重要。”
为了锻炼记忆力,他甚至将单位的电话号码本拿回家,每天背每位同事的电话。他幻想有一天能回到工作岗位,他告诉妻子,“今后我不能编程了,但是我还能帮大家整理资料”。
2013年岁末,张国春接受第二次手术,大脑记忆能力受到严重损伤。住院期间,导师胡晓峰去看望张国春,他已记不清任何人,却含混不清地喃喃自语:“他们都去演习了,本来我也要去的……”就这样反复念叨。
“他太累了,也该歇歇了。”胡晓峰说着说着,不由泪泣,“连妻子和孩子都记不住了,但他所做的事业却一直在他的记忆里、脑海里、血液里、灵魂里。”
在导师胡晓峰眼里,张国春是一个只需交代任务、不用督促检查的“踏实人”。“在困难和风险面前,他的那种冲天虎气和霸气,虽然并不外显,但却深沉地体现于他的钻劲与拼劲,使他成为解决棘手问题的能手和强手。”
国防大学李莉教授是张国春的硕士同学。她告诉记者,“他就像一个‘隐形人’,从1998年研究生毕业到去世,同在一个大院,我们之间只见了五次面,其中两次是在张国春加班的路上,一次在他的办公室,一次是去医院看望他,最后一次在八宝山。”
“作为一名军人,张国春身上流淌着热血和激情。加班,对他来说,就是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李莉语气中充满对昔日同窗的敬佩。
京华时报记者潘珊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