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人民网>>军事>>正文

高原边防战士巡逻不慎掉进雪窝 战友将其拖出"鬼门关" 

2015年06月01日08:37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上图:西藏军区岗巴营官兵巡逻在海拔5000多米的边防线上。刘有飞摄

“我又不是第一次参加巡逻,遇上这样的险情就退缩,岂是革命军人应有的作风?”

5月28日下午,西藏日喀则军分区通过视频连线,组织边防连队和一线哨所官兵开展“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海拔4900多米的昆木加哨所战士刘宏栋,第一个站起来介绍自己随队外出巡逻,不小心掉进雪窝,战友们把他拖出“鬼门关”的惊险一幕。

“这样的事在我们哨所可谓家常便饭,高原边防军人就得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气。”中士王红强接过话茬说,1994年8月,哨所战士陆永刚遇险,当大家找到他时,只见他表情痛苦、嘴巴大张,好像要吸尽空气中所有氧气,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8岁,“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死神随时可能降临,而生死面前最能考验一名军人的血性胆气”。

“大家说的没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革命军人血性胆气的特质。”某边防团政委李广友掰着指头深情地说,从修3000公里川藏线倒下的3000多名烈士,到年仅49岁就因公殉职的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将军,再到遭遇雪崩遇难的詹娘舍哨所战士靖磊磊、于辉、王鑫……军区部队已先后有5000多名官兵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夺去了生命。他们用忠诚和热血铸就了“老西藏精神”,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传承这些优良基因,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牺牲奉献、在所不惜。李广友的一席话,说得大家热血沸腾。

海拔4300多米的乃堆拉哨所,藏语意为“风雪最大的地方”。其实,这里最令人恐惧的,不是风雪而是雷电。几年前,哨所19岁的新战士熊波外出打水,途中突遭雷击不幸遇难。熊波倒下时,瞪圆的双眼和伸展的双臂,还执著地朝着哨所的方向。

“昔日悲壮情景历历在目,却永远无法阻挡官兵走向边关的坚定脚步。每年申请上边防哨所的人,是实际需要人数的几倍,这说明官兵们从进藏那天起,就把牺牲奉献当作自觉追求。在这里,我们战严寒、斗风沙、抗缺氧,以军人特有的坚毅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无畏抗争。”某部副连长张晓勇声音有些哽咽。

“吃苦奉献、不怕牺牲是军人本色,但我们不能吃苦叫苦,悲情化我们的生活。”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上士王伟的话,犹如在平静的湖水荡起层层涟漪,“艰苦不怕苦,苦中有作为,缺氧不缺精神,激情守边关,这才是我们边防军人应有的好样子。”

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大家紧盯屏幕继续倾听王伟讲述老班长吕永喜的历险故事。一次,吕永喜带领8名战士到海拔5000多米的砾果拉和俄果拉山口巡逻,途中要过一条宽约15米的冰河。为探明过河路线,吕永喜将8根背包绳接在一起,一头拴在自己腰部,另一头交给4名战士拉着。不料,他刚走到河中间,冰层突然破裂,吕永喜掉进深深的河沟中。大家将他拉上岸时,他已全身冰冷,经抢救后才恢复知觉。

4天后他们返回哨所时,每个人的腿部都红肿了,还有3名战士患上雪盲症。看他们伤势较重,哨所决定向上级申请人员换防。得知这一消息,参加巡逻的9名官兵找到党支部,递交了继续留在哨所执勤的申请书,里面这样写道:“边防军人谁没受过伤?如果受点伤就离开哨所,那还有几人可以留下?查果拉就是我的第二户籍所在地!”

“这就是边防军人战天斗地、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真实写照。”王伟越说越激动,上世纪60年代,上级考虑到哨所条件艰苦,特意配备了几十头骡马和牦牛,然而这些“战友”却经不住高原风雪,陆续倒在了巡逻路上。后来,上级又配发了高原巡逻车,这些钢铁制成的现代化工具没过几年也纷纷“罢工”,唯独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构成的边防军人顽强地坚持了下来。

“宁让身体亏一分,不让领土少一寸”“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听千里边防线上官兵的激昂诉说,联想到自己数次到偏远哨所采访的艰难经历,记者深切感到,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这样任性。

屹立在查果拉哨所主峰上的那块经历无数飞沙走石、风霜雨雪洗礼的石碑,不正是西藏边防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血性胆气的见证吗!(郭丰宽 严贵旺)

分享到:
(责编:邱越、闫嘉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