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雪教授的先进事迹,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坚定信念,矢志强军不迷航。王飞雪教授始终坚定信仰、对党忠诚,把党的事业作为毕生追求,自觉抵制名利繁华的诱惑,潜心静气在北斗导航定位技术中探索20多年,成为强军路上敢于造梦的“北斗族”。少年时代,他被国防科大“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深深吸引。1988年,成绩优异的王飞雪被中学推荐上北京大学。但心怀从军报国志向的他最终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最终选择了国防科大。那时,国防科大是军校但学员不是现役军人,毕业分配可以到军队也可以选择到地方。王飞雪毅然选择了前者,留在国防科大攻读研究生。选择专业方向时,他考察了解了多个领域,最后选择了当时国家最急需也最薄弱的精确制导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面对风起云涌的商品经济浪潮,他坚守科研高地不动摇。他在北斗领域成为知名专家后,许多企业许以高薪和优厚的待遇,劝他转业,被他婉言谢绝。在他情感深处,河水永远是家乡的甜,从军报国永远是他选择的第一位。对于他来说,从事北斗研制并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他实现抱负、为之奋斗的价值追求。正是凭着这份忠诚和热爱,他和团队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瓶颈,使中国在广袤的太空拥有了自己的“千里眼”。
二是心系打赢,逐梦北斗敢担当。王飞雪教授始终聚焦实战、瞄准打赢,把科研当打仗、把试验场当战场,苦砺过硬本领,在前沿和尖端领域锻造科技利剑,成为强军路上勇于追梦的“急先锋”。他以优异成绩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学业。1999年,因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博士毕业仅一年就被破格提升副高,三年后评为正高。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王飞雪在读研期间就高度关注国际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1995年,正在建设中的我国北斗导航系统遇到了瓶颈技术问题,经过国内专家十年攻关未获突破。看到攸关国家安全的工程受阻,年仅24岁、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他主动请缨,奋力攻关,和团队一起成功研制出“北斗一号”全数字快捕与信号接收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技术的国家。此后,他和团队一起,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实用型“北斗一号”用户手持机,现扩展形成7大系列20余种,并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在抢险救灾、海上救援、边防巡逻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斗二号建设任务中,他和团队承担卫星载荷、地面运控等30余个项目,是北斗上百家单位中承担数量最大、技术最全,国内唯一同时承担系统核心体制、卫星关键载核、运控主体设备研制任务的单位,为北斗二号工程顺利建设、面向亚太地区开通服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是勇于攻坚,追求卓越争一流。王飞雪教授始终不畏艰险、敢于超越,遇到困难不退缩,面对强敌敢亮剑,在科学的珠峰上奋勇攀登、勇立潮头,成为强军路上勤于圆梦的“刀尖子”。北斗系统创建之初,王飞雪和团队就另辟蹊径,采用与GPS完全不同的技术方法,成功建立起用户机和卫星、地面系统之间完整的通信渠道,使北斗系统既具有GPS导航功能又具有GPS没有的短信收发功能。2007年4月,我国北斗二号第一颗卫星进入亚洲某一区域后,受复杂电磁信号干扰与地面失去联系。如果这一难题在三个月内不能解决,即将组网的十数颗卫星发射将无限期推迟,多数国内同行倾向于技术难度小的“躲”,但这样国家就要蒙受数十亿资金损失,且电磁环境一旦再有变化,卫星还要“躲”个没完;如果选择“抗”,耗费资金少,但技术难度极大、风险高。临危之际,王飞雪再次请战,和团队一举攻克强干扰环境下高精度测距这一世界难题,使卫星抗干扰能力提升1000倍,避免了国家巨额损失。2008年,欧盟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与我国北斗系统展开频率之争。为了打赢这场保卫战,王飞雪带领研究小组为谈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10多年来,他和团队先后攻克先进导航信号设计、高精度测量、导航抗干扰、导航应用与测试等先进技术,成功研制出世界领先的监测接收机、精密测距码模块及注入系统、主控站测量及通信系统、RDSS业务信号收发分系统、时间同步注入站、星载上行测距终端等星地设备,其中导航接收机是最早可同时接收我国北斗、美国GPS、欧盟Galileo和俄罗斯GLONASS三种信号体制的设备。在最近一次针对实用商业化全球系统卫星导航信号模拟源功能测试中,他们研制的产品以95分的高分雄居榜首。
四是躬先表率,以身作则显本色。王飞雪教授始终注重加强品德修养,带头无私奉献,团结一心致力打造世界一流导航定位技术团队,成为强军路上高歌猛进的“领头雁”。他常说,科技工作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敢于成为弄潮儿,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2005年,王飞雪入选国家教育部的“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王飞雪把支持经费交由团队统一使用。此后,不论团队如何发展壮大,个人项目如何增加,成员更换了多少茬,大家都清清白白地将项目和经费上交集体。“体恤部属、苛刻自己”是大家对王飞雪的最深印象。2012年,北斗团队潜心10年磨一剑后首次报奖,王飞雪和团队研究决定,报奖时每名领导只报一项,其他的全部让给需要的年轻人。在导航中心里,大家从不叫他“主任”,而是叫他“王博”。在他的办公室里,文件柜上常年摆放着一个出差用的旅行箱,角落里常年摆放着一个休息用的行军床。出差乘坐的火车就是他的办公室,科研工作的试验场就是他的家。他一年平均出差200天,有一半时间奔波在试验场。他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着一茬茬年轻的“北斗人”逐梦北斗。2013年底,他和团队荣获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