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成空航空兵某团远赴西北大漠深处,参加空军组织的体系对抗演练,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锤炼部队体系作战能力。
大漠砺兵、长空试剑,这支空中劲旅瞄准未来战场挑战训练极限,把演练当成提高官兵能打仗、打胜仗本领的“催化剂”,官兵们在对抗中求战、求胜,摸索出多项信息化条件下体系对抗战法。
滞空作战,连续飞行8个小时
“体能,首先要有充足的体能扛下战斗全程!” 这是飞行大队大队长张朝勇首次参演的体会。
进驻第一天,当看到演习计划时,参训官兵睁大了双眼:演习从当日17时持续到次日5时,其中任务量较大的飞行员需要连续飞行近8个小时。张朝勇登机之前,按照航医要求调整了自己的饮食,并按要求穿上了成人纸尿裤。
演习当日,张朝勇与僚机迎着夕阳的余晖起飞,第一项任务就是掩护己方侦察机飞至“敌”方重要目标处,随后返回空中加油区实施加油。夜幕下,平时熟练的空中加油此刻变得格外困难,战机好比大海中一叶孤舟,他们克服了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圆满完成了本次飞行任务。
当张朝勇和战友平稳着陆时才发现,浑身上下早已被汗水浸透,准备的纸尿裤没有派上用场。稍事休息,他们再次驾驶战机奔赴作战区域……
夜间突袭,300公里超低空飞行
对地突袭对飞行员马斌来说算不上难题,他的全类型武器实弹射击命中率均达到90%以上。然而,这一次他要面对一个新课题——夜间长距离超低空突袭,抵达地面目标前要先突破“敌”方近300公里纵深的防区。
单从原理上讲,对地攻击从昼间改到夜间并无大异,但当这个课目同时赋予复杂电磁环境、深入敌区攻击等背景的时候,技术之外考验的更多是心理承受力。
演习前日,马斌仔细研究后发现,此次演习“敌”方防守区较之以往更小,防守兵力更为集中,要想进入雷达和地导密布的“龙潭虎穴”击毁目标,唯有始终保持超低空飞行。在考量了众多突击方案后,马斌和战友决定险中取胜,出其不意地从“敌”地面防守最为密集的中路进袭。刚出航线,马斌便驾驶战机以不足100米的高度超低空飞行。
大漠夏夜,月朗星稀。马斌紧盯着屏显,确保掌握着战机的状态,不敢有半点懈怠。“马斌到哪儿了?”后方指挥所一度与他失去了联系。显然,马斌利用山势地形,把战机深深地藏进了黑夜。
“出来了!2号空域!”待马斌再次显现在雷达屏幕上之时,已经出现在对手指挥中心上空。能构成攻击的时间很短,“敌”方战机已经展开拦截,马斌瞅准机会瞄准了地面突袭目标,俯冲、发射、脱离!全部动作一气呵成。瞬间,“敌”指挥中心被摧毁。
回想起突袭的这一幕,该团领导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连续300多公里的超低空飞行,不到100米的飞行高度,黑暗里哪怕手一哆嗦都不行。”
以劣抗优,战法升级攻敌所短
为了更好地锤炼参演部队,导演组对充当蓝方的战机给予一定规则保护,对其构成有效攻击的条件要求十分苛刻。
如何才能以劣抗优?该团参演官兵明白,必须在改进战术战法上下功夫!于是,一场场头脑风暴在战术研究室里展开。演练前夕,该团组织模拟蓝方进行对抗,一次次进行复盘推演,最终制订出数套科学合理的战法。
首个演习日,蓝方战机进入该团控制空域后,他们先故意“露怯”,放其长驱直入。眼看蓝方进入伏击圈,他们运用事先反复推演的战法,一举击败对手。然而,栽了跟头的蓝方随即更新了战术,再次对他们形成了压制,逼得该团进一步升级战法。
接下来的日子,该团与对手在长空之中你来我往、激烈搏杀,他们在战中研、在研中变、在变中进,一个月的时间先后摸索出数套新战法,并获得“体系攻防作战行动”优秀战法奖,该团副团长殷海权、领航参谋马积获得“兵(机)种战斗行动”创新战法奖。
谈及本次演练的收获,该团团长崔皓说:“打赢未来战争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式,只有不断摸索发现克敌制胜的招数,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张治文、杨进)